湛藍的天空下,條田裡一望無邊的銀色,在秋日陽光的照射下,直晃你的眼。走近些,再走近些,一團團、一簇簇、一叢叢,密密匝匝,潔白的花朵,像手掌般舒展著,這就是棉花,這就是團場人賴以生存,讓團場人憂愁,讓團場人歡喜,讓團場人引以自豪的棉花!看,秋風染黃了路邊的白楊樹,聽,樹葉沙沙作響,她像告訴你,這豐收來的是多麼不容易!
是的,一粒粒褐色棉種,經過篩選、包衣、拌種、播種,再經過破土、出苗、定苗、滴水、化控、治蟲、打頂……歷時130多個晝夜的洗禮,才有了今天的成熟和開放。每一株棉花,都是經過勤勞的團場人的手,一遍遍的梳理,一次次的撫摸,精心地伺弄,才有了今天的成熟和開放。
奇怪!這棉花地已經開成了銀色的海,怎麼不見有人採摘,地裡空無一人?別急!請往遠處看,一輛輛採棉機開進了棉田,像戰艦在銀海中馳騁。潔白的花朵,發出歡快的笑聲, 她們終於迎來了今天的收穫。採棉機轟隆隆地駛過,棉田裡變得稀疏了,只留下一行行棉稈和星星點點的白。
看著從採棉機吐出的棉花被倒進了車鬥,團場人更是從內心發出愉快的笑聲。「這鐵疙瘩真厲害!」望著棉田裡隆隆作響正在作業的採棉機,老職工段啟銀不無感慨地說。「現在種地真好啊!澆水不用鍬,拾花不彎腰。種棉花可真清閒!」
生在團場,長在連隊,筆者能深深理解老段這聲感慨背後的艱辛。兵團成立半個多世紀,棉花一直是兵團農業的支柱,最近這十年,棉花價格不斷攀升,兵團又大面積推廣節水滴灌,種植面積更是不斷擴大,單產總產不斷刷新。棉花多了,收穫問題就愈顯突出。
每年的九月上旬到十一月上旬,是團場和連隊最忙的季節。一個三秋,簡直就是一場戰役。為了把豐收的棉花採摘回來,團場連隊將拾棉花任務層層分解到個人。不光職工、家屬、退休工人、幹部、學生,就連市場上做生意的小販都有拾花任務,家家戶戶都是男女老少齊上陣,還美其名曰「家中無閒人,地裡無懶漢」。
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筆者上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拾棉花,四年級的學生就有拾棉花任務,初中和高中的學生,有時一個三秋,甚至要拾上一個多月的棉花。
早晨六點鐘天還不亮,連隊裡的大喇叭就震天地響了起來,將拾花的人們驅趕到地裡。早晨頂著星星出門,晚上披著月光回家是常事。拾棉花必須彎腰弓背,腰上繫著個白布花兜,將採摘的棉花裝進花兜裡,再倒進大白布袋裡。
一朵棉花4克左右,拾得快的人一天能拾120公斤,就要摘3萬朵!時間一長,腰酸背疼,有的乾脆跪在地上拾花,還有的腰疼的實在受不了,就橫躺在田埂上,將身體倒彎成一張弓,以此緩解疼痛。
老段告訴我,自己今年種植了120畝棉花,這臺採棉機一天就可以採摘完。
一臺採棉機每天可採摘150-200畝地棉花,相當於600個拾花工。科技顯示了巨大的能量!神奇的採棉機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徹底「解放」出來。棉農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棉農每人承包經營由30畝提升到200畝已成為現實,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職工收入大幅增加。富裕起來的團場人,如今住上了樓房,開上了轎車,甚至在城裡買了房,安了家!
天色漸晚,落日的餘暉將西邊的天空染成了金色。衷心祝願團場人今後的生活更加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