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18日訊 台州市博物館位於市民廣場西北側,館內建築面積近12500平方米,總展位面積約4600平方米。
博物館共分四層,一層是臨時展廳,二層是「山魂海魄」歷史廳,三層是「大地情懷」民俗廳,四層是民間收藏專題展廳。其中「山魂海魄」和「大地情懷」為該館的兩大基本陳列。
「山魂海魄」歷史廳分靈江之畔、章安古港、天台之州、赤城潮湧四個篇章,以十萬年前的靈江人化石、台州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青銅器、陶器等藏品為主,結合場景再現以及多媒體手段,訴說著台州九千年歷史文化故事。
「大地情懷」民俗廳採用明代偉大的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臨海人)的文化地理學理論,從生態、生計、生活三大方面來解讀台州山地、平原與海濱地區人民的生存狀態及風習民俗,描繪出一幅山谷之民、澤國之民、海濱之民多元交融、豐富多姿的絢麗畫面。
而7月1日開館當天,臨時展廳將展出中國近現代畫家黃賓虹的80餘幅作品,民間收藏專題展廳將展出廖春妹珍藏的臺繡精品。
民間力量助力博物館
2004年,我市就開始將博物館建設項目提上日程。2009年12月,台州市博物館開工建設。2014年,博物館土建工程完工。由於種種原因,博物館的內部裝修和陳列布展曾擱置一段時間,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缺館藏。
「藏品是博物館價值的體現,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台州博物館卻要從『零』開始。」市博物館藏品保管部主任邵全偉說,「2012年,博物館啟動了向民間徵集和收購文物工作。」
「徵集令」一出,得到了民間收藏家的大力響應,紛紛主動「獻寶」。到目前,已有來自社會捐贈和購買的文物2500多件,多為書畫、陶瓷、青銅器、鐵器、民俗物品等。
在「山魂海魄」歷史廳中,有兩件非常珍貴的藏品,一件是三國東吳時期的人面紋泥質灰陶瓦當,另一件是西漢時期的波浪紋原始瓷匏壺。這兩件藏品,都出自市古玩商會藏品鑑定組長楊昌會。
「這類藏品由於年代久遠,能夠完整留存至今的非常罕見,這兩件藏品對於台州歷史研究有很大的幫助。」邵全偉說,「楊昌會一共有57件藏品在博物館裡,報價達到兩百多萬元。這些都是他多年前與台州藏友交流所得,沒有對外流通。」
講好一個台州故事
雖然台州市博物館缺乏文物,但我市卻有燦爛的民俗和歷史值得訴說。於是,設計團隊在前期籌建時,另闢了一條蹊徑——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展示「台州老故事」。
「傳統博物館主要是展示器物,但器物不完全是獨立的欣賞對象,而是證明故事真實性的依據,重要的是要從實物角度提煉出主題和故事線,讓觀眾看博物館就像聽一個準確生動的故事,只有把故事講得精彩、清晰、流暢,觀眾才會喜聞樂見。」浙大文博系主任嚴建強說。
怎樣講述台州土地上獨特的故事?以「大地情懷」民俗廳為例,展覽採用明代台州人王士性的文化地理學理論解讀台州民俗生活。
「王士性曾提出,丘陵一帶的山民、水網平原的農人和海灣島嶼的漁夫,由於環境的差異,具有不同的性格和風俗習慣。」嚴建強說,台州同時擁有高地、平原、海岸三類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樵採、稻作、海作三種不同的職業,並導致了生活習性的差異,各地不盡相同的民情風俗編織出台州民俗豐富多姿的絢麗畫面。
在明確展覽主題和傳播目的後,博物館通過造型、媒體、裝置和展板等多種手段,用藏品串聯起歷史故事。究竟是怎樣一個故事,這裡賣個關子,等你到現場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讓博物館成為終身課堂
「收藏、研究、展示是博物館的基本作用,但這遠遠不夠,我們希望它是市民的終身課堂和文化客廳,起到弘揚及傳承台州傳統文化、展示歷史遺存、傳播文博知識的作用。」台州市博物館館長勞宇紅說,「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來博物館轉轉,或多或少都有所收穫。」
據了解,博物館開館後,除發揮「山魂海魄」和「大地情懷」兩大基本陳列館的作用外,還將引進更多國內外精品特色展覽,並且搭建台州民間收藏者交流和展示的平臺,讓博物館真正能使廣大市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