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甘家坪羅圈巖老茶園,一株株百年古茶樹吐出新芽,茶農們腰挎竹籃,手指在茶樹間飛舞。
「一天時間就掙了240元,不費多大力氣,掙的是輕鬆錢。」傍晚,村民王言明到村裡茶廠過秤,2公斤鮮葉換得240元工資。每天有上百名茶農在村裡採茶打工,綠葉子變成了紅票子,這一改變源自楊州。
甘家坪舊名茶園村,所產羅圈巖茶在《巴東縣誌》中有記載,宋朝曾是貢茶。2006年,楊州高中畢業後到成都打拼,升至公司白領。在成都生活9年,楊州發現當地茶館林立,飲茶是成都市民的消費習慣,一杯茶動輒上百元,他從中捕捉到商機。
2015年,甘家坪村被巴東縣委、縣政府列為整村推進扶貧村,縣政協、縣旅遊局、縣史志辦和金果茶業聯合扶貧扶智。有老茶園底子,有扶貧政策支持,還有溪丘灣「武陵茶鄉」戰略引路,天時地利人和。
楊州回到家鄉,自籌80萬元修建一棟佔地近千平方米的廠房,引進半自動化茶葉加工生產線,申請註冊「落溪源」商標,一改老茶廠的運作模式,在縣城開辦茶館搞體驗式賣茶,搭載「網際網路+」快車,毛尖茶、毛峰茶、炒青茶銷往武漢、江浙一帶,年攬金上百萬元。
「小楊這娃兒有幹勁兒,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貧困戶楊世界忙時種地,閒時在茶廠務工,感嘆日子有奔頭。2018年,楊州收購鮮葉24噸,創收120萬元,支付村民工資20餘萬元。
層層梯田螺紋般錯落有致,三排集中安置房與水泥公路、池塘鑲嵌在幾何樣的線條中,這是該村大石板坡改梯工程後的美麗圖景。為讓43戶易遷戶掙錢有門路,楊州在縣、鄉、村幹部支持下,租賃坡改梯100餘畝農田栽種茶樹,為易遷戶脫貧增收建起「綠色銀行」。目前,全村茶葉基地2000畝,重現昔日茶園村景象。
如何延伸「茶業+」價值鏈?楊州著手在茶旅融合上下功夫,藉助鄰村牛洞坪鄉村旅遊熱潮和人氣,規劃甘家坪茶園綠色遊、革命遺址紅色遊、山水田園生態遊,讓村裡的好風景變好「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