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建築界無人不曉的建築大師,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還是寧波幫博物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師……
今天,寧波特別邀請到這位重量級嘉賓——何鏡堂,為熱愛建築的250名人士做了一堂有關城市重大文化建築的講座,甬派記者有幸專訪到了大師。
他的一生和作品,都是國家的寶藏
「重大文化建築往往是城市一定歷史階段的縮影。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重大事件的載體。文化建築的風格和品位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特性、素質、追求和發展……」
81歲的何鏡堂滿頭白髮,瘦削而充滿活力,用略帶廣東腔的普通話侃侃而談。他在講臺上一站就是兩個多小時,精氣神勝過許多年輕人,對建築藝術的熱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折服了臺下聽眾。
在祖國大地上,能和山嶽河流共參日月的,莫過於那些不朽的建築。可以說,何鏡堂的一生和他的作品,都是我們國家的「寶藏」——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證紀念館、映秀震中紀念地、天津博物館、寧波幫博物館、錢學森紀念館、南京明清城牆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重慶理工大學、中山大學深圳分校和珠海鳳凰山景觀塔……
建築就是要和心靈對話。何鏡堂的每一座建築,無論是體現中國精神、頂天立地的「東方之館」,還是悲鳴感人、簡潔有力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都給人強烈的震撼。
穿越時光甬道,寧波幫博物館設計別具匠心
這位建築大師,因擔綱寧波幫博物館的設計,而和寧波結下了情緣。
「寧波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既秉承傳統,又敢於奮鬥、開拓創新。寧波幫是集傑出商業才智與深厚的家國情懷於一體的商幫。」何鏡堂對寧波有著很深的理解。
寧波幫博物館,也不像其他綜合性博物館那樣著重反映歷史的久遠,它是全世界寧波幫的「情感地標、精神家園」。何鏡堂在寧波幫博物館的設計中,充分遵循了Place(地域性)、Culture(文化性)、Time(時代性)的理念,使三者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我們去寧波幫博物館,從高處俯瞰,可以驚奇地發現,它的主建築群構成了一個大大的「甬」字。甬,是寧波的簡稱。不過,奇妙的是這個建築格局卻自然天成,與「甬」無意中契合。
博物館的大門設在東面,寓意「紫氣東來」,門庭為鋼構、幹欄式設計。大門所在的軸線盡頭,有一處戲臺。軸線的北側是會館,會館是海內外寧波籍人士的主要活動場所。南側有完整的展陳區域,這裡的庭院建築像楔子一樣橫豎咬合,蘊含著寧波幫的團結精神。博物館四周遍布水系,最後交匯到戲臺前的寬闊水面,寓意「三江匯流」。
玻璃廊道結合水街長庭的「時光甬道」,從北向南貫穿整個建築群,甬道與區域軸線迭合,各展廳間隔著玻璃竹院與甬道相接,構成江南傳統庭院建築風格,營造出舒暢、開放、通透的公共活動空間。
何鏡堂院士這樣闡釋自己的設計:「寧波幫博物館是透明的。它像水晶一樣浮在水面上。」
寧波三江六岸生態帶值得其他城市借鑑
昨天,何鏡堂再次踏上寧波這片土地,就注意到了三江六岸的優美環境。
「很漂亮。寧波的沿江建築並沒有緊連著江河,高樓往後退。留出了寬寬的生態帶,有可供市民休閒的山坡、綠道。這一點,值得其他城市借鑑。」
上海明珠塔,北京天安門……這些北上廣大城市的地標建築,讓人過目不忘。寧波的城市建築又該如何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寧波不一定要以很高的建築取勝,但地標建築要體現文化特色。寧波的天一閣藏書文化、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文化,都是最有價值的文化。獨特的,也是世界的,國際的。」 何鏡堂為寧波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何鏡堂不贊成大拆大建,「歷史建築既要體現歷史性,又要結合地理特徵和時代精神;整片的歷史街區要保持肌理不變,功能設施可以替換更新;而周邊新造的建築則要考慮整體風貌。傳承和創新,是建築永恆的主題,要很好地結合」。他的這些見解,對正在舊城改造和有機更新中的寧波,句句都是真知灼見。
【關注百家號樂居買房,掌握購房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