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建築大師何鏡堂:寧波地標建築應體現文化特色

2020-12-17 樂居網

他是中國建築界無人不曉的建築大師,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還是寧波幫博物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師……

今天,寧波特別邀請到這位重量級嘉賓——何鏡堂,為熱愛建築的250名人士做了一堂有關城市重大文化建築的講座,甬派記者有幸專訪到了大師。

他的一生和作品,都是國家的寶藏

「重大文化建築往往是城市一定歷史階段的縮影。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重大事件的載體。文化建築的風格和品位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特性、素質、追求和發展……」

81歲的何鏡堂滿頭白髮,瘦削而充滿活力,用略帶廣東腔的普通話侃侃而談。他在講臺上一站就是兩個多小時,精氣神勝過許多年輕人,對建築藝術的熱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折服了臺下聽眾。

在祖國大地上,能和山嶽河流共參日月的,莫過於那些不朽的建築。可以說,何鏡堂的一生和他的作品,都是我們國家的「寶藏」——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證紀念館、映秀震中紀念地、天津博物館、寧波幫博物館、錢學森紀念館、南京明清城牆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重慶理工大學、中山大學深圳分校和珠海鳳凰山景觀塔……

建築就是要和心靈對話。何鏡堂的每一座建築,無論是體現中國精神、頂天立地的「東方之館」,還是悲鳴感人、簡潔有力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都給人強烈的震撼。

穿越時光甬道,寧波幫博物館設計別具匠心

這位建築大師,因擔綱寧波幫博物館的設計,而和寧波結下了情緣。

「寧波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既秉承傳統,又敢於奮鬥、開拓創新。寧波幫是集傑出商業才智與深厚的家國情懷於一體的商幫。」何鏡堂對寧波有著很深的理解。

寧波幫博物館,也不像其他綜合性博物館那樣著重反映歷史的久遠,它是全世界寧波幫的「情感地標、精神家園」。何鏡堂在寧波幫博物館的設計中,充分遵循了Place(地域性)、Culture(文化性)、Time(時代性)的理念,使三者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我們去寧波幫博物館,從高處俯瞰,可以驚奇地發現,它的主建築群構成了一個大大的「甬」字。甬,是寧波的簡稱。不過,奇妙的是這個建築格局卻自然天成,與「甬」無意中契合。

博物館的大門設在東面,寓意「紫氣東來」,門庭為鋼構、幹欄式設計。大門所在的軸線盡頭,有一處戲臺。軸線的北側是會館,會館是海內外寧波籍人士的主要活動場所。南側有完整的展陳區域,這裡的庭院建築像楔子一樣橫豎咬合,蘊含著寧波幫的團結精神。博物館四周遍布水系,最後交匯到戲臺前的寬闊水面,寓意「三江匯流」。

玻璃廊道結合水街長庭的「時光甬道」,從北向南貫穿整個建築群,甬道與區域軸線迭合,各展廳間隔著玻璃竹院與甬道相接,構成江南傳統庭院建築風格,營造出舒暢、開放、通透的公共活動空間。

何鏡堂院士這樣闡釋自己的設計:「寧波幫博物館是透明的。它像水晶一樣浮在水面上。」

寧波三江六岸生態帶值得其他城市借鑑

昨天,何鏡堂再次踏上寧波這片土地,就注意到了三江六岸的優美環境。

「很漂亮。寧波的沿江建築並沒有緊連著江河,高樓往後退。留出了寬寬的生態帶,有可供市民休閒的山坡、綠道。這一點,值得其他城市借鑑。」

上海明珠塔,北京天安門……這些北上廣大城市的地標建築,讓人過目不忘。寧波的城市建築又該如何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寧波不一定要以很高的建築取勝,但地標建築要體現文化特色。寧波的天一閣藏書文化、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文化,都是最有價值的文化。獨特的,也是世界的,國際的。」 何鏡堂為寧波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何鏡堂不贊成大拆大建,「歷史建築既要體現歷史性,又要結合地理特徵和時代精神;整片的歷史街區要保持肌理不變,功能設施可以替換更新;而周邊新造的建築則要考慮整體風貌。傳承和創新,是建築永恆的主題,要很好地結合」。他的這些見解,對正在舊城改造和有機更新中的寧波,句句都是真知灼見。

【關注百家號樂居買房,掌握購房好時機。】

相關焦點

  • 中國建築設計大師何鏡堂院士:為建築塑造「氣場」的人!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何鏡堂院士。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何鏡堂院士與建築結緣的一生吧。何鏡堂院士簡介何鏡堂,建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總建築師。
  • 建築學家何鏡堂解讀災區紀念性建築設計思路
    新華網廣州5月11日電 (記者詹奕嘉)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來臨之際,針對如何在重建過程中紀念這場災難和救災壯舉,記者近日專訪了建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何鏡堂院士是中國建築學界的設計大師,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著名建築的設計者。
  • 何鏡堂工作室——中國建築設計「領跑梯隊」
    2009年,工作室成立10周年之際,多位建築界的同行踏足於此(其中不乏見多識廣的建築院士、大師們),無不讚譽有加,「舒適、」「幽雅」是被提及最多的讚譽之辭。大家都說:要是全世界的建築師工作場所做一個評比,這個工作室肯定名列前茅。2012年,這個面積不到2000平方米的改造建築,在廣東省舉辦的「嶺南特色規劃與建築設計評優活動」中,一舉奪得「嶺南特色建築設計獎」金獎!
  • 建築大師進村,藝術設計「下鄉」:何鏡堂為「嶺南國際建築師公社...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何鏡堂宣布「嶺南國際建築師公社」美麗鄉村項目正式啟動,國內外的建築設計大師,將通過設計和創新合力激活鄉村,為美麗鄉村建設找到可持續、系統性發展之路。其古建資源豐富,保有大量明、清及民國時期的院落,被譽為「露天的明清建築博物館」。「嶺南國際建築師公社」也正落戶於此。何鏡堂認為,「嶺南國際建築師公社」美麗鄉村項目是對鄉村復興的一次針對性探索,其基於嶺南特色的文化基底,對古村落的空間價值進行了再發現與創造。
  •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支招博鰲田園小鎮建設:堅持地域文化特色 勿...
    「我對海南、對博鰲很有感情,這裡自然環境優美,熱帶風情濃厚,地域特色十分明顯。」在實地走訪博鰲亞洲論壇主題公園、蔡家宅、朝烈村、沙坡島等多地後,年過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對海南日報記者如是說。烈日釀出的汗珠,不斷滲透在他花白髮絲和襯衫上。此次到瓊海,何鏡堂院士是為博鰲田園小鎮建設支招而來。
  • 記錄民族復興軌跡與文化傳承——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
    他是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被稱為「中國館之父」,尤為擅長文化、博覽建築和校園規劃及建築設計;他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和教學、科研工作,並創立了「兩觀三性」建築理論。他,就是著名建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何鏡堂。建築成就了何鏡堂,也記錄了激蕩向前的中國。
  • 如何塑造具有重慶特色的城市與建築風貌?專家這樣支招
    如何塑造具有重慶特色的城市與建築風貌?9月10日,由重慶國瑞控股集團承辦的2020重慶·中國城市風貌大師論壇在南岸區施光南大劇院舉行,國內知名專家齊聚一堂,為重慶城市風貌設計建言獻策。在專家看來,在城市風貌的設計上,重慶要著重打造山水城市,傳承歷史文化。
  • 寧波很有特色的地標建築,中西合璧,對公眾免費開放
    幾乎在每一個歷史文化深厚的城市,都保留著一些古老的歷史建築,比如說鐘樓、鼓樓。這些建築你在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得見,比如說西安、南京、北京等,都有各自的鼓樓。那我們今天說的城市是浙江的寧波,當地的鼓樓是這裡有名的地標建築。一說鼓樓,肯定是古香古色的,飛簷四角,蘊含著濃厚的中國風。
  • 構建中國特色建築文化
    中國建築要面向未來,但我們更不能忘記它還背靠五千年中華文明。
  • 小蠻腰、東西塔、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廣州「地標」再獲建築設計...
    12月7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暨大師設計論壇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何鏡堂、崔愷,以及倪陽、李興鋼、沈迪、陳雄等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齊聚一堂,共話建築設計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 誰說國內無大師?細數奉賢地標建築裡的那些「中國製造」
    地標項目的落成 是不可多得的好事 然而就在昨天的推文發布之後 我們在後臺 收到了這樣的一條留言 中國沒有優秀的設計師嗎?
  • 「全國建築設計行業創新創優學術峰會」在渝舉行 中國好建築如何...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施設在會上表示,未來的建築設計要創新創優,需注意三點:一是踐行工程設計的本質要求,真正發揮設計在工程建設中的先導和靈魂作用;二是堅持文化自信和傳承,要在塑造特點鮮明、總體協調、內涵豐富的城市風貌方面發揮引領作用;三是注重現實性和前瞻性相結合,建築設計應在踐行新建築方針的前提下適度超前,通過創新提高建築的安全、健康、宜居和智能程度,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 中國建築 標杆人物
    何鏡堂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何鏡堂事跡簡介:何鏡堂,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8年4月生,廣東東莞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董事長、首席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傑出建築學家和教育家。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和工程設計第一線,雖八十高齡仍奮鬥不止,提出「兩觀三性」建築理論,先後主持設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青島上合峰會主會場,以200多項重大標誌性工程引領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創作道路。捐出200萬元成立何鏡堂教育基金,牽頭推動各方累計捐贈1150萬元用於扶持青年學生和教師。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 七旬建築大師:央視「大褲衩」不合國情(圖)
    我肯定這個「大褲衩」有創意,是大師作品,但我認為,根據它的功能需要,沒必要這樣,目前這樣的造型,要多花很多錢。它的造型是斜的,你要它不倒,一是要拉住它,二要用很多特殊材料。 從國情來講,投太多沒必要投的錢給一個建築,不太合適。其他國家也不會這樣做。加上北京是地震區,這也有點危險。作為一個國家媒體中心,若能跟中國文化結合起來更好。
  • 寧波有一個地標建築,名稱來源與武則天有關,如今卻成「獨孤塔」
    可能一些在外地的朋友,或者是對於寧波不怎麼熟悉的朋友還不知道,在海曙區內,有一個寧波地標建築,也就是一座佛塔,佇立在解放南路的它,也是由於獨身一人在那裡坐落這,被人們也是叫做了「獨孤塔」。我們都知道,佛教文化一直在我國都是特別盛行的,隨著其不斷傳入了國內,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融合,也是逐漸形成了我國的特色佛家文化,而佛塔,佛教文化最直接的體現方式,也是逐漸得到了變化,在被本地建築樣式風格的影響下,其也是有了一定形態。
  • 地標建築承載著城市文化性格 贛州地標「十龍聚龜」彰顯山水特色
    地標建築承載著城市文化性格 贛州地標「十龍聚龜」彰顯山水特色曾祥裕 曾海亮大凡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地標建築。縱觀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各自佇立著很多著名建築,它們不但凝結著人類智慧的精華,並成為所在地最強有力的代言者。
  • 獨家專訪中國建築界泰鬥 南京長江大橋設計者程泰寧大師
    獨家專訪中國建築界泰鬥 南京長江大橋設計者程泰寧大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師 程泰寧近照  系列報導一:中國5處"山寨版美國國會山" 千城一面成城市悲哀       本站消息 作為中國第三代建築大師的典型代表之一
  • 首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何鏡堂院士及主要代表作品
    他尤擅長文化、博覽建築和校園規劃設計,主持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天津博物館、映秀震中紀念地、錢學森紀念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和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等一批精品工程。1994年獲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 寧波博物館,成功顛覆建築美學
    在清水混凝土牆面上體現江南水鄉的柔情,則是一種全新的創造。大面積竹模板澆築而成的混凝土牆面,毛竹隨意開裂後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顯現。江南特色的竹子,給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帶來紋理的變化和地域的特點,最終使建築形態發生了藝術質變。  ——這不禁讓我們對建築設計師這個職業刮目相看,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就像一個魔術師,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 第三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揭曉
    評選委員會由9位建築界著名專家組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設計大師關肇鄴擔任評選委員會主任,委員是: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顧問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設計大師魏敦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訓正;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全國設計大師劉力;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全國設計大師黃星元;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總建築師、全國設計大師程泰寧;中國建築東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