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2歲老爺機重飛駝峰之旅
機組人員和項目工作人員在「Buzz Buggy」前合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6年11月19日14時47分,一架1944年2月19日製造的C-47運輸機在桂林兩江國際機場順利降落,早已等候在機場的人們歡聲一片。
對於這架機齡已經達到72歲的老爺機「Buzz Buggy」(中文又名「兔八哥」)來說,還能夠在空中飛行已經是個奇蹟,更不用說在97天的時間裡從澳大利亞長途跋涉11000公裡,僅憑肉眼與人工駕駛飛越了喜馬拉雅山脈,成功重飛有「死亡航線」之稱的「駝峰航線」。
5位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平均年齡達到71.8歲的老人,駕駛著和他們年齡差不多的「兔八哥」經歷了兩次引擎更換和一次迫降,甚至「兔八哥」還因雷達故障和地面失聯近30分鐘。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副總裁馬寬池說,之所以選擇和當年一樣的機型重飛「駝峰航線」,是因為「不想用簡單的說教,而是用我們的親身體會告訴大家,不要忘記那段歷史」。
喜馬拉雅上空失聯半小時
10月15日上午,正在雲南昆明長水國際機場通過雷達監控「Buzz Buggy」飛行動向的馬寬池經歷了令他終生難忘的緊張時刻。
當天上午9點多,艾倫·賽爾與斯摩·羅伯特駕駛這架高齡運輸機從緬甸曼德勒起飛,奔赴目的地昆明。
12點10分,當飛機接近喜馬拉雅山脈時,意外出現,屏幕上的雷達信號突然消失了,飛機與地面通信中斷。
馬寬池將接下來的半個小時的感受形容為「一下子不知道自己身處哪裡了」。
彼時,這架曾於二戰時期服役於歐洲戰場的「老古董」經過修復後,正在完成一項重飛「駝峰航線」的任務,昆明是本次飛行計劃的倒數第二站。這架C-47載有5名機組人員,平均年齡為71.8 歲。
「駝峰航線」是二戰時期中國和盟軍一條主要的空中通道,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進入中國的雲南和四川省。航線全長500英裡,地勢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因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
二戰時期,美國飛虎隊志願航空先後投入飛機2200餘架,8.4萬多人參加,81%的國際援華物資通過「駝峰航線」空運完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當時,美國所生產的全新DC-3、C-47飛機在飛越喜馬拉雅時,因極端惡劣多變的天氣情況,曾付出了600多架飛機的代價,1579名中、美飛行員英勇捐軀。「死亡航線」因此而得名。
由於緊張,馬寬池在監控室裡「跑來跑去」,突然,他猛然將手裡捏著的一個蘋果扔向天花板,「嘭」的一聲,身邊的人被嚇了一跳。「我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5位70多歲的老飛行員加上一架老飛機,我只能為他們默默祈禱。」馬寬池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
半個多小時後,奇蹟出現了,「老古董」重新發回了信號。15日13時24分左右,它平穩降落在昆明長水機場22號跑道上。
10天飛行計劃飛了3個月
喜馬拉雅上空長達半小時的信號中斷並非「Buzz Buggy」第一次出現故障。
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總裁拉裡·喬布說:「機組歷經兩次引擎更換以及一次迫降,還一度因雷達故障造成通訊失聯近30分鐘,可謂驚心動魄……經歷了我們一輩子都難以想像的困難。」
馬寬池也將這次航行稱做「最艱苦、最需要勇氣的一次任務」。
2007年,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成立,委員會的成員主要是美國飛虎隊隊員及其親友和贊助者。2015年3月28日,由該委員會籌建的美國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開園,作為中美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項目,遺址公園建在飛虎隊曾經在桂林的基地——秧塘機場原址之上。
不過,向桂林捐贈一架飛機並讓其重飛「駝峰之旅」的設想始於2014年。馬寬池當時的想法是,新建的博物館內有些空曠,「這裡應該有一架真正的戰鬥機或者運輸機用作永久陳列!」
對於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來說,首要任務是找到一架理想的飛機,這一過程歷時幾個月。「美國能找到的這種型號的飛機都破爛不堪。」馬寬池說,最終他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架C-47,這架飛機製造於1944年2月19日,二戰時期曾被美國飛虎隊使用,服役於歐洲戰場,2015年被委員會發現時處於商用狀態,也是「全世界僅存的一架處於可飛行狀態的C-47」,經過前後7次赴澳考察,他們決定買下這架飛機。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找到用於購買和修復飛機的資金,馬寬池說,委員會回到美國籌集資金,2014年10月24日晚,中國駐美國舊金山總領館舉行「向美國飛虎隊老兵致敬」招待會,知名僑領方李邦琴女士當場向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捐贈17.5萬美元,加上歷史委員會自籌的5萬多美元,他們得以買下並修復這架C-47運輸機。
2015年3月28日,在美國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正式開園的當天,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主席詹姆斯·懷特黑德先生正式公布了要重飛駝峰航線,並將飛機永久陳列在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的計劃。
2016年8月15日,「Buzz Buggy」正式起航,按照計劃,它將飛越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國,並在無導航設備支持下,僅憑肉眼與人工駕駛飛越喜馬拉雅山脈。不過,計劃中 10多天的旅程在實際中卻延長到3個多月。
困難並不僅僅是飛行本身
「如果你想知道,對於一群70多歲的老頭子而言,在30攝氏度的溫度下為一架C-47更換重達2000磅的引擎需要花費多長時間,答案是9天。」這是一家國外飛行網站活動官網對這次旅程的一些細節描述。
對於機組成員來說,整個旅程的「阻礙」除了更換零部件和加油的資金,還有一些出發前意想不到的困難。
在「飛越駝峰」的官方網站上,一段飛行日誌記錄道:「8月末,我們買了一臺R-1830型號的新發動機(它有1000多公斤沉)。這臺引擎現在在墨爾本,我們在想辦法怎麼經過繁雜的手續把它運到印度尼西亞來。機場旁的維修公司要向我們按每升油12.5美元收取手續費……美國領事館也在幫我們進行協商……」
馬寬池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因為發動機故障,「Buzz Buggy」曾被迫降落在印尼泗水,當時,按照印尼的法律規定,機組人員必須在7到10天內離開。後來,通過聯繫中國駐印尼總領事館,問題才得到解決。
「資金不足的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飛機引擎在泗水壞掉之後,我們不得不四處籌集資金更換引擎。」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主席拉裡·喬布說。
尋找、運輸、修復引擎,這讓「Buzz Buggy」在泗水停滯了一個多月之久。最終,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在澳大利亞找到並買下一臺新的引擎運抵印尼後,「Buzz Buggy」得以重新起飛。
為了補充專供C-47使用的航油,團隊專門選擇在泰國停留。離開泰國,飛機進入緬甸,70多年前,這是曾是「駝峰航線」的起點。1942年5月日軍切斷滇緬公路的國際運輸後,「駝峰航線」被開闢,承擔起國際戰略空運的重任。
抵達國內後的驚險和糾結
經歷了「駝峰航線」上驚險的失聯30分鐘後,「Buzz Buggy」於10月15日飛抵昆明長水機場。
「飛虎C-47運輸機停場的二十幾天裡,每次去機坪時,都會忍不住去看上幾眼,或遠望、或近觀,相機裡滿滿的都是各個角度飛機的身影。」雲南空港飛機維修服務有限公司的劉楊華曾在11月7日中午參與為「Buzz Buggy」拆除發動機的工作。他沒有想到會以這種方式與這架70多歲的「老兵」見面。
劉楊華在《飛虎隊C-47在昆明第24天啟動換「心」手術》一文中記錄了這次更換發動機的過程。文中記錄:「10月15日,該機落地後,右側發動機出現故障,經該機幾位高齡飛行員、工程師檢測後,決定更換右側發動機,而原計劃16日前往桂林,並最終落戶桂林飛虎遺址公園的計劃被迫取消了……11月7日中午,空港飛機維修協助該機兩名工程師動用吊機等設施、設備,耗時兩個小時,齊心協力將該機發動機拆下,並將舊發動機安置妥當,靜靜等待幾天後新發動機的到來。」
這次引擎故障同樣讓馬寬池捏了一把汗。落地前15分鐘,飛機在空中發動機出現故障,隨後證實為右側發動機熄火,只剩一個發動機工作。在地面塔臺管制員的配合下,飛機最終平穩降落在了昆明長水機場22號跑道上。
這次的昆明引擎故障,加上之前珠峰上信號中斷,讓機組內的意見出現了分化,有人認為,飛機已經到達了中國,不需要再「硬撐」回桂林了。
為此,馬寬池找到隊員們談話,「有時是單獨談,有時是把他們叫在一起談,談的時候主要從兩國人民友誼的角度來勸他們。」馬寬池說,這些機組成員都是志願參與這次飛行任務的,「不收取一分錢」。
在昆明停留一個多月後,「Buzz Buggy」換上新引擎再次起航,11月19日14時47分,它順利抵達這漫長旅行的最後一站——桂林兩江國際機場。
很快,「Buzz Buggy」將會被轉移至飛虎隊遺址公園,在歷經三個多月驚心動魄的「重飛」之旅後,這架封存著戰爭歷史的軍綠色C-47運輸機將暫作修整,作為文物供遊客參觀。
「記錄歷史並讓其閃耀」
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總裁拉裡·喬布(Larry Jobe)全程參與了這個項目。昨天拉裡·喬布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講述了重飛駝峰航線的初衷。
北青報:在抗日戰爭時期,這架飛機是否曾載運貨物和燃料飛越「駝峰航線」?
拉裡:不,二戰時期它曾在歐洲服役。
北青報: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為什麼要向桂林捐贈飛機並開展重走「駝峰航線「的活動?這次活動是從何時開始籌備的?
拉裡:有三個原因:增進兩國人民友誼、帶給二戰中抗日戰場上的所有人榮耀、記錄歷史並讓其閃耀。我們在三年前就開始準備了。
北青報: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是如何在澳洲找到這架飛機的?
拉裡:通過不斷打聽找到的,我們花了15萬美元把它買下,又花了15萬美元去修復它。
北青報:為什麼飛機的機組人員平均年齡超過70歲?
拉裡:這次所有的機組成員在飛行上都有豐富的經驗,並且所有人都主動去完成這個飛行使命。你知道,不是所有的年輕飛行員和工程師都在這種類型的飛機上有豐富的經驗。
北青報:看到你們為了更換引擎曾經募集捐款,當時是在哪裡?你們曾經因資金緊缺而困擾嗎?
拉裡:最開始的時候,資金短缺是一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在泗水籌集資金更換引擎。在昆明,臨桂縣幫助我們更換了發動機。
北青報:你們一般選擇在哪些地方降落?這一路起降是否順利?
拉裡:我們根據飛機的飛行範圍來選擇著陸,一個原因是發動機屢次出現故障。我們在一些國家遇到不合理收費。
北青報:飛機贈送給桂林遺址公園後,以後有無可能繼續承擔飛行任務?
拉裡:目前來看,這架飛機將永遠在博物館裡展出,但是誰能說得準20、30、40、50年之後又會發生什麼呢?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帆 實習記者/劉思佳
本版供圖/視覺中國(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