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莊簡介
(一)地理位置
中村,座落在龍口港東8公裡,老黃城西11公裡的泳汶河西畔。北緯37°65′,東經120°41′。海港路從村中穿過,是龍口最大的村莊之一。東與解家村一路之隔,南與呂格莊相鄰,西與王格莊和龍化村有3.5公裡之遙,北與海雲新村接壤。農曆五、十兩日是農貿集市日。村莊佔地面積1.1平方公裡。
(二)村名由來
明永樂年間,王姓遷來居住,取名「王家」。明成化年間劉姓遷來,取名「小劉家」。到崇禎年間,唐、高、王等姓從雲南、山西和省內福山、縣內棗市等地遷來,孫姓從縣內孫胡莊遷來。清康熙年間姚姓從縣內罐姚村遷來。全村共擁有18個姓氏。當年各姓都想用自己的姓氏命名村名,因孫姓人支興旺,又居村中心,有一位有威望人士,召集各姓代表磋商統一村名,最後又孫姓所處中心位置,統一命名為「中村」。
(三)行政沿革
中村原屬黃縣八區管轄,1945年9月歸屬龍口特區(後稱龍口市)龍東區所轄。1949年龍口市撤銷,又劃歸黃縣管轄。1955年歸屬黃縣中村區,1958年歸屬北馬人民公社。1966年由原北馬人民公社和龍口人民公社各一部分村莊組成東風人民公社。1981年改名中村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改鄉、鎮,歸屬黃縣中村鎮,1986年黃縣撤縣改市,中村一直歸中村鎮管轄。2001年歸屬龍口開發區龍港街道,2013年歸屬新嘉街道。曾是東風公社和中村鎮政府駐地。
1942年中村村民孫友三、孫會田、周天助三人,經區黨委組織委員張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村第一批共產黨員。同年成立黨小組,組長孫友三。1943年成立第一個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孫會田。1947年成立東、南、西、北村四個黨支部。
東村支部書記範希有、孫祝年。(以下均按任職順序排列),南村支部書記劉可仁、劉朋令、劉廣增、劉廣進。西村支部書記王汝智。北村支部書記孫來修、孫樂昌、孫學善。
1956年合併成立中村黨總支,總支書記劉仁常。1957年總支書記唐輯民。1970年總支書記劉本盛。1979年改成黨支部,支部書記劉本盛。1999年至2014年村黨委書記孫天國。2014年至2020年村黨委書記孫鳳品。2020年11月起村黨委書記劉建華。
1943年中村成立村公所,村長王德臣,1944年村長劉金釗,1945年村長王紹祿,1947年劃分四個村,村長分別為:
東村孫良智、孫良進(以下均按任職順序排列)
南村劉振春、劉恩源
西村孫秀華、唐輯民
北村孫學善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社長孫祝年
1958年成立中村大隊,大隊長孫祝年。
1970年改稱中村革命委員會,主任劉本盛
1980年改稱中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孫義昌
1999年至2014年村委會主任孫天國
2014年至2020年12月村委會主任孫鳳品
2020年12月始村委會主任劉建華
(四)人口姓氏
中村現有1461戶,共3707人。其中男姓1804人,佔48.7%,女姓1903人,佔51.3%,姓氏有孫、劉、王、唐、高、周、姚、孟等100多個。
二、文史典故,名勝古蹟
(一)中村尚德小學,創建於1911年,迄今已有近一百一十年的歷史。由同盟會員孫步青拆廟宇、廢私塾而建立。孫步青1911年至1919年擔任小學校長。
中村尚德小學有著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在國家生死危難關頭,有許多老師和學生挺身而出,棄筆從戎,成為我黨我軍的優秀幹部,他們為保家衛國、民族獨立和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貢獻。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入的,通過遊行示威請願、罷工以及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5月6日,孫步青校長帶領教師陳奚堂、陳吉博及學生300多人,舉旗遊行,高呼口號,聲援「五.四」運動。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面進攻中國,中國人民奮起抗戰,保家衛國。1937年12月1日革命志士仲曦東在濟南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的委託回到黃縣,與範心然等13名愛國人士組織成立了抗日救亡團,1938年8月校長姚鳳仁同教師孫執中、孫毓泉等同志一同參加黃縣抗日民主政府舉辦的國防教育培訓班,從此他們走向了革命道路。1938年黃縣中學因戰爭而解散。此時正在黃縣中學學習的姚宜民(曾用名姚鳳義)來到中村尚德小學實習,受仲羲東影響,1939年參軍,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這些從中村尚德小學走出來的教師,為抗擊日寇、保家衛國、建立新中國捨生忘死,立下戰功。
姚鳳仁,1920年生,與仲曦東是黃縣中學的同班同學,曾擔任黃縣教育救國會會長。任教育救國會長期間,他積極呼籲教育系統教職員工,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隨後,有很多教師參加了抗日民主政府,成為抗日政府的骨幹力量;有很多教師參加了八路軍,成為我軍優秀的指揮員。後因積勞成疾,回家休養。抗戰勝利後,龍口特委呼籲工商界人士捐款捐物修建「龍口抗日烈士紀念碑」,當時任龍口特委秘書的二弟姚宜民回家商議捐贈事宜時,姚鳳仁思想進步,積極配合黨的工作,兄弟二人將龍口維新大街的二層樓茶莊捐獻給了龍口特區政府,之後,又於1946年將家中的幾十畝地捐獻給了龍東區政府,彰顯了姚家兄弟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愛國情懷。
1946年,時任龍口市龍東區教育助理孫毓川、中村尚德小學校長欒聘卿、校黨支部書記姚鳳智為響應黨的號召,積極配合大參軍運動,鼓勵進步青年入伍,早日消滅國民黨反動軍隊。在尚德小學成立了學校劇團,教育助理孫毓川親自掛帥,姚鳳智具體挑選演員和負責排練劇目,姚鳳智1944年曾考入根據地在南山界溝劉家舉辦的師範學校,畢業後被組織上安排在窪後田家小學,擔任音樂和體育課老師,1946年考調入中村尚德小學,擔任音樂和體育老師,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學校的第一位黨員,受黨的委託,他積極發展黨員,並迅速建立了學校第一個黨支部,任黨支部書記。他曾在界溝劉家黃招師範演出過一些進步劇目,如《瞎老媽》《戰鬥裡成長》《兄妹開荒》。為了將這些劇目搬上舞臺,大家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很快將這些劇目排練成功。這些劇目的成功演出,鼓舞了進步青年參軍熱情,達到的良好效果。促成了中村村報名參軍人數一次就有230多人,組成了兩個連,為前方打勝仗做出了貢獻,受到了上級的表彰。在些劇目中姚鳳伍、孫淑山等擔任了重要角色。
(二)馬神廟:「馬神廟」位於村中心位置,傳說在村北有一水溝,有一天早上水溝的岸上發現躺著一匹死去的馬,這批馬白天人們看不到,只有晚上才出來吃草、喝水。有人說這是一批神馬,它會給人帶來吉祥。還有一個傳說,說古時候因戰亂,有一路兵馬過境時,將中村做為驛站,養兵歇馬。白天放戰馬吃草,總會小一隻,到晚上回家時又總會多一隻,村民們說這裡邊有一批神馬。於是村民自發修建了「馬神廟」,廟裡有駿馬神雕像。人們逢年過節時常常到「馬神廟,」祈禱馬神保佑家人平安吉祥。1911年在同盟會員孫步青廢私塾、拆廟宇時,將馬神廟拆除,其材料用於建立「中村尚德小學」。
(三)為民主和平而犧牲紀念碑:
「為民主和平而犧牲紀念碑」位於海港路中村橋東北100m,泳汶河東岸。1948年5月,龍口市龍東區全體民眾,為追悼1946年「四八」空難烈士而建。
1946年4月8日出席國共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的中國共產黨代表王若飛、秦邦憲、葉挺、鄧發、李少華、黃齊生剩飛機由重慶回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途中飛機失事,不幸全部遇難。
紀念碑初建於中村村南公路北側,1979年東風公社管委會重新整修。1985年因原碑簡陋,地處狹窄,祭悼不便,又因改建公路而拆除。1990年10月,由中村鎮黨委、鎮政府籌資遷建於中村中學操場南側。1992年被龍口市人民政府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6月19日,新嘉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出資遷建於現址。
三、村莊名人
(一)中村烈士名錄:
孫良臣、劉階蘭,1939年犧牲於黃縣,吳佳有1944年犧牲於海陽,孫華昌1944年犧牲於蘆山觀,王積琨1946年犧牲於高密,孫章廷、孫洪烈1947年犧牲於海陽,孫傳仁1947年犧牲於萊陽,孫天增1947年犧牲於煙臺,孫培善1948年犧牲於四平,陳丙謙1948年犧牲於龍口,孫玉善1948年犧牲於淮海戰役,劉振延1948年犧牲於淮海戰役,周天助1950年犧牲於黃縣,孫良廷1951年犧牲於朝鮮,劉寶宇1951年恆臺病烈,孫淑芳(女)1953年新疆病故,追認為烈士,孫功太1957年犧牲於南京,吳佳禮1958年追為烈士,孫玉昌1946年犧牲於即墨靈山,孫宦廷1947年犧牲於昌邑,高顯超1947年犧牲於平度、孫玉榮1947年犧牲於龍口南粉莊。孫文臣、劉積厚和孫良德犧牲地不詳。
(二)村莊名人
1、孫執中,1920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入黨,1941年任黃縣抗日政府縣長,1946年任膠東行署處事處主任,之後先後任中共蘇南區委秘書長,江蘇省鎮江專署副專員,江蘇省建築工程局局長,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副部長,中共浙江省省委組織部副部長,2020年去世。
2、孫毓泉,曾用名馬爾東、孫玉泉。1921年生,1938年參軍入黨,之後任膠東16團三營教導員。1947年任華野十三縱112(後改為111)團政委。參加了膠東保衛戰、兗州、濟南、淮海、渡江、上海戰役。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解放勳章和三級獨立自由勳章。1959年任安微省冶金廳副廳長、黨組書記,後任馬鞍山鋼鐵公司總經理,帶領企業成為大慶式企業。1977年12月去世。
3、姚宜民,又名姚鳳義。1922年生,1939年參軍,1945年任中共龍口特委(後龍口市委)秘書處秘書。1947年任新華社記者,曾冒著槍林彈雨,隨我軍深入前線進行戰地採訪報導。1954年任陝西省政府委員,漢中市委副書記、市長,是中國老市長書法協會會員,陝西省書法協會會員,漢中市書法協會會長,其傳略被輯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享受正廳待遇。1999年獲中央軍頒發的「獎給共和國創立者」獎章。2000年12月去世。
4、孫玉榮,1930年生,中共黨員,龍口市龍南區青婦隊長。1947年國民黨第八軍佔領龍口期間,她經常化裝成孕婦通過敵佔區,傳遞情報,並以與蔣軍官兵拉關係的方式,對敵軍進行政治宣傳,策反敵軍,促成了部分蔣軍官兵投誠。11月,敵人為防我革命同志打入國民黨內部,肆意進行搜捕,製造白色恐怖。由於壞人告密,在一次大搜捕中,孫玉榮被敵軍逮捕。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她堅貞不屈,視死如歸。1947年11月15日,蔣軍將其殘酷殺害。在押赴刑場的路上,她大義凜然,邊走邊演講:「再過18年我又和今天這樣大,還要加入共產黨!」臨刑前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共產黨萬歲!」最後壯烈犧牲,為革命獻出了年僅18歲的生命。
5、孫希伍(又名孫善昌),1923年生,1941年參加革命。接受組織安排,利用學生的舅舅是國民黨54軍軍長的身份,假扮夫妻,潛伏青島,在54軍擔任機要秘書,向我黨傳送敵方情報。青島解放後,留守青島市政府,分管文化教育工作。之後帶一部分教職員工與西安大學共同組建武漢測繪學院,任院黨委副書記。武漢測繪學院與武漢大學合併後,擔任黨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2016年去世。
6、高金業,1954年生,1973年入伍。畢業於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曾任濟南軍區空軍政治部幹部處長,空軍第一航空學院政委、黨委書記。2000年被授予空軍大校軍銜,榮立兩次三等功。2006年轉業至山東省體育局副局長,獲省先進個人稱號,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7、姚鳳伍,1935年生,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先後任第六機械工業部(後改為中船重工集團)六〇二設計研究院設計室主任、總設計師,總監理工程師,院副總工程師,是教授級研究員,專業帶頭人,多次獲得國家和部級優秀設計獎。為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國務院為了表彰他在發展我國工程技術事業中所做出的貢獻,決定發給「政府特殊津貼。」
8、姚鳳智,1929年生,1944年在南山根據地黃招師範上學時參加革命,1946年入黨,1947年參軍,解放軍101師政治部文工隊長,長期從事黨的文藝宣傳工作,參加排演了《瞎老媽》《戰鬥裡成長》等許多進步劇目,為鼓舞激勵進步青年和我軍戰士,積極投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抗擊日寇和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做出了突出貢獻,多次受到部隊嘉獎,2012年去世。
9、孫元濤,1954年生,1972年入伍,1982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後改稱北京傳媒大學)。先後任中國勞動保障報記者,記者站站長,副總編輯,正司級,正教授二級,撰寫的新聞《黑心老闆殘害打工妹致死》《企業技術斷層還能再繼續下去嗎?》先後獲中國新聞獎。所著《新聞寫作藝術辯證》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納入專家庫。
10、胡波,劉希利均在北京等地發展,他倆致富不忘家鄉的父老鄉親。為鼓勵家鄉的孩子上大學深造,減輕上學負擔,他倆成立胡波希利教育基金會,專門獎勵家鄉的孩子,凡是考上大學的均給予數額可觀的資金獎勵,深受村民的稱讚。
11、劉本恩,原任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局長,國家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巡視員。
12、孫殿奇,原任中共陝西省西安市委副書記。
13、劉本深,原任龍口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正處級,高級工程師。
14、孫殿林,原任上海美術學院黨委書記。
15、劉長本,原任福州軍區參謀長。
16、孫殿壽,原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航空材料研究專家,高級工程師。
17、劉振東,留德博士,原任國民黨政治學院教務主任,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
四、歷史事件
(一)1919年5月6日,孫步青先生帶領教師陳奚堂、陳吉博及學生300多人舉旗遊行,高呼口號,聲援「五四」運動。
1940年日偽軍在尚德小學設據點修碉堡、挖戰壕。
1944年9月5日,中村日偽據點在所長曹敬元帶領下,14人起義,據點被拔掉。
1947年國民黨還鄉團到中村大搜捕,殺害2人,捕8人。
1947年為支援前方打勝仗,早日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全村都在大參軍高潮中,一次入伍人數230多人,組成兩個連。
1951年由唐輯民發起,動員在外地經商和工作人員捐資,把舊廟改建成中村小學。
1952年村民集資購置第一臺煤氣機,建立了第一座抽水站。
1963年中村被評為山東省農業生產先進單位,總支書記唐輯民代表中村出席了在濟南召開的山東省先進單位代表會議。
1972年成立了農業機械隊。
1975學大寨期間村中的南大灣、西大灣和姚家溝添平。
1977年原中村所屬小姚家村搬遷至村內。
1979年全村按上了電燈,結束了煤油燈照明的歷史。
1982年全村安上了自來水。
1984年全村由機灌改成電灌。
1987年全村工業產值突破1000萬元。
1988年農田埋設地下管道工程結束。
1988年工業產值突破2000萬元。
2012年全村道路硬化。
2015年北村拆遷,住上樓房。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村辦企業有:
皮鞋廠:廠長(以下均按先後順序)劉振春、孫元復、孫治宜、孫元軍。
橡膠廠:廠長陳丙善、王玉慶、唐可達
燈具廠:廠長孫殿惠、孫其新
節能光源廠:廠長劉本壽
拆船廠:廠長孫維江
粉絲廠:廠長王慶法
建築公司:經理孫還昌
拖拉機站長:孫維江科技隊長:劉廣萍
此外,村裡還有商店、木工加工、照相館、磨坊、電工班、機械維修、衛生保健站、茶水爐、林業隊、果園、養殖、蔬菜隊、捕撈、理髮、服裝加工等行業,就業人數1500人。
村辦企業的發展,給村民解決了就業,過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村風正氣,村民安居樂業,家庭和諧。
五、特色產業:
農業作物:小麥、玉米、小米
蔬菜:大白菜、蘿蔔、水蘿蔔、芹菜、大蔥、胡蘿蔔、油菜、西蘭花、土豆等
水果:櫻桃、草莓、蘋果、梨、葡萄
六、榮譽獎勵:
1963年中村大隊被評為「山東省農業先進單位」
1984年黃縣縣委、政府授予中村「文明村」稱號-
1987年龍口市委、市政府授予「總收入超千萬元獎」。
1987年煙臺市委、市政府授予「煙臺市文明村」稱號。
1987年煙臺市委、市政府授予「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稱號
1988年支部書記劉本盛被授予「煙臺市農民企業家」稱號
1988年龍口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標兵」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