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單鄉中村村,周圍眾山拱列,村西有臥牛山,村北的蝴蝶山與臥牛山尾部成一環抱狀,中間懷萬線穿境而過,依山傍水,人居環境優美。
中村村現有農戶224戶,622人,為三單單氏發祥地。中村村地處前田村、三單村之間,且相距各約200米,村民以單氏為主,故稱三單(又稱三善,以諧音取善良純樸之意),而中村村位於其中,因此得名。
16日上午,雪後初晴,沿著蜿蜒的山路,記者一行來到三單鄉中村村,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新建小樓、一幢幢古色古香的石頭屋依舊被白雪覆蓋著,漂亮的景觀隨處可見,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今年86歲的單天海與記者分享了自己對小康生活的理解:「現在的生活吃穿不愁,和以前比,真是一個天一個地。我覺得,一個人精神愉悅、身體健康,是最大的幸福。」
回憶從前,單天海說,以前日子苦,吃都吃不飽,吃頓肉都是奢侈的事,現在條件好了,兒女們各自買了房也買了車,都很孝順,他和老伴想吃什麼就有什麼,生活越來越富足。
該村村民單金瑞今年52歲,從小生活在河南的他,對自己的家鄉變化感受深刻。
單金瑞說,12歲那年,他從河南回到東陽讀初中。從小生活在河南城市的他,剛來到中村村時,感覺很失望:「村裡都是黃泥路,還有露天廁所,很多房子破舊不堪,吃得也很簡單,常常是鹹菜疙瘩配米飯,這與我想像中的美麗家鄉相差甚遠。」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這些年,中村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進鄉的路更寬更通暢了,以前每次回家都要在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上顛簸2個多小時,現在只需要1個多小時。中村村山美水美,風光好,如今家家戶戶都過上幸福的日子,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小康生活。」單金瑞說,這些年,他每次回家鄉,都有新變化,村民的舊屋變新房,村莊綠化十分美麗,居住環境及村民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
村民單有水今年71歲,他說,苦日子早就過去了,現在想吃什麼就有什麼,但因為年紀大了,他更注意養生,清淡飲食、早睡早起,每天都要鍛鍊身體。
年輕的時候,單有水喜歡聽戲唱戲。現在,村裡有文藝活動時,他也積極參與。
「生活好起來,物質富裕了,我們的精神生活也要充實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小康生活。」單有水說。
為實現「農業興旺發達,農村人人嚮往,農民安居樂業」這一「三農」發展目標,中村村以「十美村」創建、垃圾分類等工作為載體,建設更整潔、更宜居、更有鄉土味的美麗鄉村。中村村黨支部書記單明良說,村裡從2019年3月份開始創建「十美村」,村貌有了巨大提升。
繞著村莊走一圈,村居錯落有致,別致的小樓和古樸的老屋相得益彰;道路整潔通暢、四通八達,農戶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提及過往,村民們紛紛搖頭:「以前村裡老屋、破屋、旱廁多,環境衛生糟糕,同時房屋建造缺少規劃,村中道路狹窄。」
「其實,大家都不願意生活在髒亂差的環境中,但改變起來很難。」單明良說,之前村裡也用貼標語、上門督促等辦法,但收效甚微。多年的習慣不容易改變,更主要的是,村民不知道怎麼做,也不相信能做好。
為了搞好美麗鄉村建設,村裡多次召集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外出取經學習,提高思想認識與積極性。同時,大家一起商議解決創建中遇到的困難、問題。短短8個多月時間,中村村該拆的危房基本上都拆了,還新建了3個公廁和一處洗衣房。對於拆除後的空心地,中村村根據應綠盡綠的原則,使得民居房前屋後煥然一新。有趣的是,有些農戶家門口的香榧樹也成為綠化裝飾,既保留了山區特色,也美化了村莊環境,可謂一舉兩得。村民們還將老房子裡拆下的大石頭重新利用,精心製作成一個個美麗的開放式花壇。
針對村中道路問題,村幹部也著力改造,將村中原本只有1米寬的道路拓寬到3米,並對許多坑坑窪窪的道路進行修繕與「白改黑」,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硬體提升的同時,軟體也不能落下。為此,中村村大力推行垃圾分類,致力提升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剛開始,部分村民不理解這一做法,覺得「垃圾分類又不能給村莊帶來實質性利益,浪費力氣和時間」,但隨著村莊環境越來越好,這樣的非議漸漸減少,越來越多的村民做好垃圾分類,並把自家房前屋後清理乾淨。
現在,推窗見綠、抬頭賞景,已是中村村不少村民家的寫照,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提升。「以後要回村養老」,這是如今許多在外村民的心聲。
在這個依山傍水、歷史悠久的村子,不得不提的是底蘊深厚的戲曲文化。
中村村有演戲唱戲的傳統,最鼎盛時期大概在1952年至1964年。「我父親那一輩年輕時都是唱戲的一把好手。」單明良回憶說,早年,村裡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幾乎人人都能拉會唱,村裡不僅「請進來」唱大戲,村民們自己也「走出去」表演,遠近聞名。
單有水告訴記者,他20多歲時跟著村裡的老一輩學唱戲,一唱就是近50年。「以往每年春節的時候,我們二三十人的『戲班子』就會在村文化禮堂的戲臺子上演一出。」說著,單有水清了清嗓子,唱了起來,整句詞一口氣唱下來遊刃有餘,完事還笑著擺了擺手說,「老了老了,唱不動了。」
一旁的村民對記者說,他們唱的戲,既有傳統名段,如《九件衣》《前後金冠》《大戰長沙》《雙姻緣》《鐵弓緣》《雙合桃》等,也有現代戲,如《白毛女》《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還自編自演身邊的好人好事,如誇誇好媳婦、好妯娌等,唱出好民風、好村風、好素質。
在每年中秋佳節來臨之際,中村村會和三單村、前田村聯合舉行一年一度的「興案」民間文化活動。三單鄉的「興案」民間文化活動,已有260餘年的歷史,其間民間傳統曲藝、舞蹈、雜藝等都會集中展現。「可惜『老傢伙』們都上了年紀,年輕一輩大多外出,唱戲的氛圍沒有以前濃厚了。」單明良說。
2017年7月,中村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建成,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老年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營造了尊老愛老的良好社會氛圍。」三單鄉婦聯主席、中村村聯村幹部蔣迎曉說。
下一步,中村村將通過組建民樂隊、武術太極拳隊、老年舞隊等形式,多措並舉,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會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重拾戲曲等文化技藝,向著「休閒康養福地」的建設目標不斷努力。
三單鄉中村村,距離城區50多公裡,曾是一個交通閉塞、貧窮落後的村莊。經過這些年日新月異的發展,中村村揚帆起航,奏響一曲美麗的蝶變之歌。
走進中村村,風光秀美、民風淳樸。因為剛下過雪,屋簷的瓦片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積雪,給村莊增添了另一番韻味。村莊道路潔淨寬敞,幾位老人坐在家門口的小凳上曬太陽,聊家常。
聊起村莊的變化和現在的幸福生活,村民們津津樂道,如數家珍:新房造起來了,車也買起來了,兒女長大,個個有出息,日子一天比一天甜……
這些年的發展,讓中村村民不僅享受到了鄉村蝶變的「紅利」,還享受到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樸實的語言,透露出村民對過上小康生活的無比欣喜。
小康生活是什麼?是一張張綻放著幸福的笑臉,是鄉村振興的希望和力量,也是一個時代蓬勃躍動的脈搏,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的變化,見證著一座城市和鄉村方方面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