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開國名將藍玉以「謀反罪」被處死。後來,朱元璋追究其黨羽,此事牽連出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在這些被牽連的人中,有一個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原本朱元璋因「藍玉案」要斬了他,可是此人死後,朱元璋將監斬官也給殺了。
此人名叫孫蕡,是一位詩人,字仲衍,號西庵先生。孫蕡儀表堂堂,性情豁達,據說他「寫詩不打草稿」,下筆則成詩。由於才華出眾,加上為人不錯,所以家鄉的人一直都很尊敬他,稱他為「孫先生」。
孫蕡與王佐、黃哲、李德、趙介並稱為「南園五先生」,他們開創了嶺南詩壇新局面,形成「嶺南詩派」。因此,孫蕡也被譽為是「嶺南明詩之始」,可見其才華。
洪武三年,孫蕡參加科舉,後來考中進士,授工部織染局使,後遷虹縣主簿。當時明朝才建立不久,所以很多地方,其實還處於貧窮落後狀態。孫蕡上任之後,安撫流民居住,帶領大家務農自給,漸漸改善了當地的情況。
久而久之,孫蕡的名聲傳了出去,加上他原本就因才華有些名氣,所以得到大學士宋濂的舉薦,被召進京做了翰林典籍官,參與修撰《洪武正韻》。按照孫蕡的才華,將來得到重用,也只是時間問題。可是他運氣卻不怎麼好,沒多久,就受到牽連被罰。
受到誰的牽連呢?正好就是當初舉薦他的大學士宋濂。宋濂是明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朱元璋稱其是「開國文臣之首」,還讓他當了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一向主張「寬仁治國」,這一點朱標也受了他的影響。
然而洪武十三年,由於宋濂的孫子宋慎,牽連進胡惟庸的案子,導致宋濂一家被懲治。朱元璋原本想處死宋濂,還好有馬皇后和朱標極力勸阻,這才改為流放。不過這樣一來,得到宋濂舉薦的孫蕡也被牽扯進來,被罰去修城牆。
前面說了,孫蕡這個人性情豁達,所以即使被罰修築城牆,他也保持著一顆可觀的心,甚至還唱起了歌。孫蕡是今廣東順德人,因此他唱得都是粵語,監工的官員聽不懂,害怕他唱的是什麼反詞,只好稟告朱元璋。
朱元璋召見孫蕡,讓他將歌詞解釋一遍,這才知道,原來詞中皆是忠君愛國之意。朱元璋為之動容,就赦免了他,後來讓他做了蘇州經歷。沒想到的是,才到蘇州上任不久,孫蕡又被別人誣告了,於是就被罰到遼東戍邊。
孫蕡在遼東的日子本就過得不太好,好在他為人樂觀,時不時也喝酒作詩解悶,就算苦中作樂了。不曾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為「藍玉案」發生了。或許有人會說,藍玉和孫蕡有什麼關係呢?再說孫蕡一直在遼東,他還能勾結藍玉造反不成?
的確,孫蕡實際上和藍玉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他之所以會受牽連,也是因為朱元璋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態。當時朱元璋派人去抄藍玉的家,結果在藍玉家中,發現了一幅字畫,而這幅字畫上,恰好就有孫蕡的題字。
仔細想想也是夠荒唐的,僅僅因為字畫上有自己的題字,就被莫名其妙牽連進一樁謀反案。朱元璋知道後,也沒有多想,只認為相關人士一律不可放過,便定了孫蕡的死罪。
在行刑之前,孫蕡留下一首詩,便坦然赴死。這首詩是這樣的:「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當他死後,朱元璋知道了這首詩,頓時感到有些後悔了。因為他覺得孫蕡實在有才華,就這樣殺了很是可惜。而且仔細想想,他又怎麼會和藍玉有勾結呢?
既然朱元璋後悔了,那麼他大可為孫蕡平反,恢復其名譽就是了。可是為什麼卻要將監斬官殺了,這關他什麼事呢?
朱元璋清算藍玉黨羽,原本目的就不單純,畢竟真的僅僅是清算黨羽,怎麼會殺那麼多人,而且還不問理由。他只不過是藉此理由,清除他想清除的人,也就是那些可能會對子孫造成威脅的人。
換句話說,朱元璋清算的這些人,都是「大逆不道」之人,是不可能被赦免的。如果他單獨為孫蕡平反,一來是打自己的臉,承認自己殺錯了人,二來是等於承認,之前所殺的那些人都是無辜的。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怎麼可能認錯呢?
於是,他只能找一個人來背鍋,而這個人就是倒黴的監斬官。他當時對監斬官說:「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言下之意就是,孫蕡寫了這樣一首好詩,為什麼不提前來稟告?如果我提前知道,定不會殺了如此有才華的人。所以一切都是監斬官辦事不力,導致國家痛失一位人才,他不死是不行的。
(參考文獻《明史》《列朝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