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邦斬白蛇起義到唐宋科舉制度的盛行,文人士大夫們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國家的治理當中,在宋朝,文人士大夫更是多次和皇帝分庭抗禮,神宗變法時觸碰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利益,直接被文官懟了。熙寧四年(公元1091年)三月,神宗在資政殿召見大臣王安石和文彥博議事,討論變法,神宗直言變法雖減少了士大夫的利益,卻是增加了百姓的利益,值得堅持,三朝老臣文彥博回答:「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文官敢這樣對皇帝說話,可見宋朝時已經是一種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狀態。
然而,蒙古起兵南下,宋朝覆滅,元朝建立之後重用的都是會騎射的人,並且長期不實行科舉,即便是元仁宗力排眾議恢復科舉,然而也是極為有限,於是乎生活在蒙古人治理下的漢族文人們紛紛過起了隱居的生活。近百年後,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但是文人們還是很少告別隱居生活去做官,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則,近百年的風氣已經漸漸讓文人們習慣了陶淵明式的生活,明朝結束元朝的混亂之後,生活變得平靜,他們所想的更是過上太平日子;二則,朱元璋十分摳門,給官員的待遇不高;三則,朱元璋性格暴戾,常常對大臣下失手,開國功臣紛紛死去,大臣們被杖斃在朝堂之上也是常事。
文人們想要過上隱居生活,朱元璋偏偏不允許,畢竟明朝初立,需要大量的人才幫助他治理國家,於是朱元璋多次下詔籠絡文人,然而他的各種騷操作直接讓文人們望而卻步,朱元璋指定法令《御製大誥三編》,本來是一部警示臣民的法律案件彙編,然內容多以文人士大夫階層案件為主,其中甚至毫不留情的說——文人士大夫就應該效命君主,不做官就是沒有什麼用處了,殺了也不可惜,「嗚呼,古者士君子其學既成,必君之用,將老鄉無舉者以為恥焉。……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成說其來遠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事實上,朱元璋的確是說到做到,處置了不少不願意出仕做官的文人。蘇州有才子姚叔潤與王諤,兩人被人舉薦做官,但是他們都不願意,最後落得一個梟首抄家悲劇。
宋朝著名詞人秦觀的八世孫秦裕伯如果不聽從朱元璋的話出仕做官,多半也會落一個與姚叔潤、王諤類似的結局。
秦裕伯在元朝曾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因戰亂避居上海為母親守喪。張士誠曾邀請秦裕伯到自己軍中做參謀,被秦裕伯拒絕,不久後朱元璋也派人前來請他做官,此時已經年過花甲的秦裕伯以不願意背棄元朝、奉養母親為由拒絕了朱元璋的邀請:「食元祿二十餘年而背之,不忠也;母喪未終,忘哀而出,不孝也。」朱元璋登基之後,以皇帝的身份徵召秦裕伯入朝為官,秦裕伯再次拒絕。朱元璋終於發怒了,親自寫信給秦裕伯,信中滿滿的威脅:「天下定,伏處不出,意欲何為?……海濱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苟堅守不起,恐有後悔。」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秦裕伯被迫入朝為官,此時他已經73歲。
雖入朝為官,秦裕伯內心依然是抗拒的,經常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朱元璋允許他致仕養老,朱元璋被整得不耐煩,最後同意他辭官回鄉,洪武六年,秦裕伯在家中悄然去世。朱元璋心中十分恨秦裕伯,自己好不容易讓他出來做官,竟然不死心塌地效力,於是在秦裕伯死後,朱元璋親自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其緣由自然是——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
參考資料:《明史》、《御製大誥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