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佛兩地城隍的身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農曆七月廿四,是城隍誕。民間也有五月十九是城隍誕的說法。清代梁紹壬說:「今七月廿四為都城隍誕辰,傳是日為我國築城之始。」廣州的城隍爺是都城隍,城隍誕定在七月廿四自然是不在話下的。

  確定廣州城隍爺的「牛一」(生日)不難,但要說清楚它的陳年舊事便讓人撓頭了。去年底重修城隍廟時,廣州滿心歡喜打算到佛山迎回城隍爺的金身,好讓它落葉歸根,誰知佛山堅稱,現存祖廟的城隍像是在佛山打造的,一直守在佛山。有知情街坊說:「廣州城隍廟嘅神像喺『文革』時通通搬走曬,都唔知搬咗去邊。」廣州旋即讓市檔案館搜集有關文獻,追尋廣州城隍的下落。

  在這宗無頭公案有個了斷前,筆者簡要介紹一下廣佛兩地城隍的身世,供關注廣州城隍下落的街坊和有關部門參考。

  廣東都城隍

  明太祖朱元璋一登龍庭,便幹了樁空前絕後的事:大封天下城隍,封京師城隍為帝,封開封、平滁等四城的城隍為都城隍,各府、州、縣城隍授爵。廣州府城隍授「監察司氏威靈公」(公爵),秩正二品;南海縣城隍授「監察司氏威靈伯」(伯爵),秩正四品(洪武三年撤去爵號)。城隍從民間信仰的城池守護神升級為監察陰陽二界,掌管因果報應的神祗,正如一副膾炙人口的城隍廟聯寫道:「善惡到頭皆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城隍從此擁有監察腐敗和維護社會正義的虛擬權力。

  朱元璋這個彰顯人間君主權威的舉動,民間傳說是因為他打小在土地廟長大,飲水思源,所以大封天下城隍。這分明是穿鑿附會,若果如此,他該大封天下土地爺才對。倒是正史說穿了他的用心,指他有意讓城隍「監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不得倖免」。這反映了他防止腐敗、端正風俗的用心。在封建帝制下,城隍爺是不堪重任的,因而在後來的民間傳說中,連它也成了腐敗的主兒。

  入清之後,雍正皇帝御準廣州府城隍升級為廣東都城隍。這事兒也挺有趣,廣東之前早已有一個省城隍,不過它是「京官」,長年守在北京與其餘十二個省城隍,「配享於京都城隍廟」,只有逢年過節才享受旅京粵人的香火,可謂「門庭冷落鞍馬稀」。

  說回省會城隍升級為都城隍那事兒。當年有的地方再塑神像,原來的府城隍像或是在原廟被移到一旁,或是另廟供奉;有的地方則保留原像換個名號,廣東便是如此。《廣東通志》說:「國朝雍正年間觀風整俗使焦祈年奏請改為廣東都城隍,巡撫司道皆諧展謁」,可見廣東都城隍仍用原像,只經由地方長官拜祭便搞定了履任程序,這樣子倒很符合粵人講實際的性格。

  既然如此,為何佛山無端又冒出一尊廣州府城隍像來呢?

  佛山鎮城隍

  不錯,按明朝的規矩,地方只設府、州、縣三級城隍。雖然雍正實行改革,地方增設了都城隍,鎮一級不設城隍的原則沒變,但也有例外。

  日本漢學家濱島敦俊早注意到清代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一些強鎮突破制度供奉鎮城隍的現象。他認為,這些鎮供奉其所在州或府的城隍為本鎮城隍,鎮城隍廟稱「別廟」———即上級城隍在本廟之外另置的廟。清代佛山,「人稠地廣,煙火十萬餘家」,與北京、蘇州、漢口並稱為「天下四大聚」,少不了要請一位城隍爺坐鎮在那兒。

  筆者認為,佛山當年到廣州請城隍只是一道儀式,佛山迎回去的,應是廣州府城隍的全副儀仗。這副作為權力標誌的行頭,在佛山被安置在原址位於豐寧鋪的城隍廟裡。但該廟礙於鎮一級行政區域不能設城隍的規矩,另有一個別致的名字叫「城隍行臺」。讀者明察,帝王出巡駐蹕的處所叫「行宮」,大吏出巡駐節的處所叫「行轅」或「行臺」。所謂「廣州府城隍行臺」,用今天的話說,便是廣州府城隍駐禪公署。這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舉措,正好應了一句老話:「快刀切豆腐———兩面光」,廣佛兩地皆大歡喜。

  如果廣州城隍爺曾有這麼一個曲折的經歷,廣州只好「疊埋心水」(一心一意),重塑一尊城隍像了。不過這還不夠,接下來該辦的事多著呢,比如,《南海縣誌》說南海縣城隍廟在十八甫南,有關部門能否考勘原址並在那裡豎一塊記事碑,為羊城留個記憶?又如,廣東都城隍揚椒山是明朝自詡為「第一功名不愛錢」的名臣,「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便是他的絕筆,他彈劾嚴嵩被害後,成了北京都城隍,那麼,他兼任廣東都城隍的掌故又是怎樣的?這些,都有待我們整理。

  總而言之,光修建一座美輪美奐的城隍廟,無疑是不夠的。

  陳小朗

相關焦點

  • 廣佛兩地城隍的身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圖)
    廣州旋即讓市檔案館搜集有關文獻,追尋廣州城隍的下落。  在這宗無頭公案有個了斷前,筆者簡要介紹一下廣佛兩地城隍的身世,供關注廣州城隍下落的街坊和有關部門參考。  廣東都城隍  明太祖朱元璋一登龍庭,便幹了樁空前絕後的事:大封天下城隍,封京師城隍為帝,封開封、平滁等四城的城隍為都城隍,各府、州、縣城隍授爵。
  • 一廟兩城隍 追溯嵐臺緣
    平潭縣科技文體局副局長賴民說,這次花大力氣修繕的目的,是因五福廟有望躋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行列,讓海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更多人所了解。「身世」文字刻橫梁12月25日,記者走進位於南街的五福廟,發現寺廟正在進行大規模修繕,城隍殿的屋頂上工匠正在鋪椽木和望板,幾根作為承重的大殿柱子因為被蟲子蛀朽了,工匠們利用墩接和包襄方法進行修復。
  • 五月十一 ,恭祝天下都城隍聖誕!
    每年農曆五月十一,為天下都城隍聖誕之期。城隍爺遍布神州大地,甚至海外他方。
  • 「城隍老爺」是位什麼樣的神仙
    八仙圖城隍廟裡當然不會供奉活人,所以「城隍」自然是一位「神」。「城隍」一詞,最早可見於《周易》一書,泰卦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至於從民間俗神收編的「城隍」,其上有主宰三界十方的「玉皇大帝」,下有判官等小吏,地位自然算不得尊貴。欽定的暴發戶雖然是個神界小官,但畢竟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隨著時間的推移,「城隍」的職權倒是變得越來越大。
  • 「城隍老爺」是位怎樣的神仙
    八仙圖城隍廟裡當然不會供奉活人,所以「城隍」自然是一位「神」。「城隍」一詞,最早可見於《周易》一書,泰卦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說文》裡對「城隍」的解釋是:「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易曰:城復於隍。從阜皇聲。」可見「城隍」一詞本意即城壕,後泛指城牆和城壕。
  • 明代城隍崇拜極盛 官員蒞任先拜城隍神
    城隍一詞的古義當為護城之河。因此,班固有文雲:「修宮室,浚城隍」。  以城隍為神名,文獻始見於《北齊書》之《慕容儼傳》,傳稱慕容儼守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隋唐以後,城隍崇拜逐漸流行。《太平廣記》之「宣州司戶」條稱,吳地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五代時期,城隍神已有詔封,例如,杭州城隍被封為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被封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被封為靈感王等。
  • 城隍(守護城池之神)​
    原為古代守護城池之神,後被道教所信奉,被封為「剪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以保五穀豐登
  • 明清城隍封爵考
    但與此同時,各類歷史文獻,尤其方志與筆記小說中,有關城隍受封爵位的記載卻屢見不鮮。成為探討明清城隍祭祀制度的定製與實踐時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問題。       與唐宋城隍封爵研究相比,明清城隍封爵問題少有人問津。原因大概是後者頗為複雜:相關封爵敘述眾多,而敘述相對不完整,辨析難度大。筆者所見,濱島敦俊等人考察明清江南城隍信仰時,對由張天師實施的敕封行為有所涉及。
  • 武義城隍老爺項德
    不過,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城隍已經為守護城池之神。唐宋時,城隍神信仰逐漸興盛。到宋代,甚至已經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城隍被封為佑聖王。城隍具有保境安民的效果,也就可以說他相當於神界的地方官,職權與人間的的縣市長類似。  在明代以前,城隍神依然是一個通泛的象徵,每個地方的城隍神並無專名。
  • 「城隍老爺」是位什麼樣的神仙
    八仙圖城隍廟裡當然不會供奉活人,所以「城隍」自然是一位「神」。「城隍」一詞,最早可見於《周易》一書,泰卦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說文》裡對「城隍」的解釋是:「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易曰:城復於隍。從阜皇聲。」可見「城隍」一詞本意即城壕,後泛指城牆和城壕。
  • 安陽城隍,藏在安陽老城裡的守護神!
    遇見安陽城隍廟純屬機緣巧合,從天寧寺出來是要找高閣寺的,結果導航不給力,導進了老城,東走西轉的就看到了這麼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寫著「威靈公廟」,當時還沒有搞懂這就是城隍廟,看了導覽圖才晃過來神。首先應該叫它「彰德府城隍廟」更貼切更準確,現在的安陽市區是原來彰德府治所所在地,在行政區劃上古代的彰德府要比現在的安陽市大上不少,包括安陽、臨漳、內黃、湯陰、林縣、涉縣、武安。後來彰德府被河南和河北兩省分掉了。城隍廟肯定就留在了現在的安陽老城。到底什麼是城隍呢?以前沒接觸過就專門了解了一下。
  • 一城一城隍,城隍老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其實,各地城隍的聖誕各不相同,不過為了統一祭祀,就將農曆的五月十一定為天下城隍聖誕。城隍信仰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崇拜階段。就是說城隍信仰起源於原始社會中上古時代的土地崇拜。祭祀城隍是上古祭祀社稷的延續。《禮記》《郊特牲》中除了有祭社神和稷神外,還有祭祀水庸神的,這個水庸其實就是城隍。
  • 稱王時間最短的神仙,可憐的城隍老爺
    這位城隍,從唐代開始出現,一直到明朝初年為止,應該都沒有被官方正式認可,從未在后土娘娘的祭壇上出現過,屬於野神仙。不過,到了明朝初年,城隍的好日子來了,洪武二年,禮官向朱元璋建議,將城隍納入祭祀體系,作為地上的神仙,城隍應該和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等地上神仙一起,在地壇接受祭祀,可能這個時候,朱元璋心情特別的好,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並且追封城隍,「乃命加以封爵。
  • 關於「城隍」的故事,大家不妨一看
    而實際上當時並非僅吳越有城隍之祀,蜀、鄂等地也有城隍神。至北宋時,則如歐陽修《集古錄·唐李陽冰城隍神記》所云:「然今非止吳越,天下皆有,而縣則少也。」到了南宋,城隍信仰進一步普及,趙與時《賓退錄》說:「宋時,城隍祠宇幾遍天下,朝廷或賜廟額,或頒封爵。至於神之姓名,則又遷就附會,各指一人。」
  • 天下都城隍,廟宇不在城中央
    城隍廟大家都耳熟能詳,在中國古代的城內必然會有城隍廟的存在,山西現有的城隍廟比較出名的有榆次老城東大街的城隍名,其中的玄鑑樓更是元代遺構,還有一處就是平遙古城內的城隍廟,而我們今天的主角是位於長治縣東南西火鎮的城隍嶺上的天下都城隍。
  • 朱元璋即位後,不僅封功臣,還冊封這些神仙,他膽子怎麼這麼大?
    在咱們的周圍有很多的城隍廟,城隍作為中華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爺主管當地水旱疾疫及陰司。朱元璋即位以後,竟然大封天下城隍,今天侃侃就陪您聊一聊這事的緣由,希望您能喜歡。
  • 城隍供奉的演變
    相傳古人逢臘月(也稱蜡月)就要圍獵,用獵物祭祖先,作為年終大祭,所以也稱為蜡祭。這八種祭祀是國家法定事件,舉行這八種祭祀時,上至最高領袖下至百姓都要參加。事實上,在宋朝城隍已經基本上被官方廣泛認可,官方多選取一些生前忠義正直之人充任城隍,如範增、紀信、蕭何等。而且宋朝開始大量正式封賞城隍,為城隍上尊號。
  • 城隍是古代城池守護神 地方官上任先拜城隍爺
    唐人張說、張九齡、李德裕、李陽冰等都曾祭祀城隍神 ,大詩人李商隱、杜牧還留下祭文。  城隍真正成為一個神仙體系要拜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所賜。郭興文 、楊照林在《風雨滄桑話城隍》一文中寫道,朱元璋本是和尚出身,因此對神明頗有敬畏,他根據明朝行政區域劃分及官制級別,把天下所有的城隍都敕封相應的官位爵級。
  • 明代城隍崇拜極盛 官員蒞任先拜城隍神
    城隍一詞的古義當為護城之河。因此,班固有文雲:「修宮室,浚城隍」。  以城隍為神名,文獻始見於《北齊書》之《慕容儼傳》,傳稱慕容儼守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隋唐以後,城隍崇拜逐漸流行。《太平廣記》之「宣州司戶」條稱,吳地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五代時期,城隍神已有詔封,例如,杭州城隍被封為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被封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被封為靈感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