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鏡子
標題:此人揚言要徵服中國,怎料被地圖帶錯了地方,結果徵服了印度
在人類發展過程當中,戰爭是很重要的一場因素,它見證了文明發展的階段。對於大國來說,使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增加領土統一管理,也有助於世界格局的形成。在戰國初期,各地方的小國都處於割據狀態,距離統一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而西方亞歷山大已經在圖謀更加廣闊的土地,他看版圖的時候,發現歐洲就佔據了極大部分。
在當時的世界當中,沒有哪個國家的面積能夠和他比擬。其實對於亞歷山大各位應該並不陌生,因為在課本當中就有他的出現。這不僅是一個能力超強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特別合格的國王。並不像其餘君王那一樣喜歡享樂,他是從上位開始,就一直想要通過戰爭,擴大土地。
他不只是在家隨便想一下,在年輕的時候從亞里斯多德身邊學習過知識,也正是因為和老師的交流,亞歷山大對於世界也有了新的思考。在思考過程當中,他想通過努力探索世界,亞歷山大也不是一個只喜歡隨意下達命令的國王,在戰爭當中他一般都會衝鋒陷陣,這樣的舉動也贏得軍心,組建了一支只對自己忠心的軍隊。
在沉迷於軍事的同時,他也沒有放棄過管理國家,他經常和普通百姓溝通,依靠自己這樣的行為也收穫了民心。之後他也開始對外侵略的第1步。第1步的目標就是波斯,學過歷史的人應該都清楚,波斯並不弱小,它的軍事實力和壓力和亞歷山大的國家完全可以一比。這對於亞歷山大來說,這是一塊非常難打的戰役。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亞歷山大並沒有花費多長時間,就把波斯歸於自己的土地。這1個過程可謂是非常順利,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場戰役,很多人都知道亞歷山大是一個軍事奇才,他也成為讓所有人都聞風喪膽的常勝將軍。雖然在歐洲已經處於戰無不勝的局面,但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滿足亞歷山大,他又轉向了東方。
那個時候交通閉塞,我們也在封建社會,根本不知道亞歷山大的戰功。而喜歡與強敵對戰的亞歷山大,也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中國,而那個時候中國還在春秋戰國時代,如果亞歷山大帶兵前來侵略,就會經歷一場惡戰。不過在這個時候,卻出現了烏龍,因為那個時候對於路線交通的限制,再加上沒有足夠的科學技術,所以在他們腦海當中對於東方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只知道那裡富有魅力,引誘他們前去。
但是卻無法找準具體位置,只能依靠一張模糊的地圖向東出發。經過很長時間,他們終於走到了印度,他看到這裡有這麼多人口,而且面積廣大,就以為這裡就是自己尋找良久的中國。看到這裡和他們國家的景象完全不同,他們又有了佔有欲,因為已經有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以及強大的隊伍,印度也無法逃脫,很快戰敗。亞歷山大不僅擒住了印度,還將印度王的兩個兒子殺掉。在打完印度之後,亞歷山大也心滿意足地帶著士兵回國,結束了這一場徵戰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