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的秦始皇」,妄想徵服朝鮮中國印度,結果全族被滅

2020-12-11 蘇丹卿

別看日本面積小,遍地是神社和寺院。許多外國遊客去日本旅遊,通常也主要看神社寺院等一類古建築。京都和奈良,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但在其他城市和地區,大大小小的神社要麼藏於山林斜坡,藏於高樓大廈之間。其中,有這麼一座神社,在日本人心中地位極高,但很容易被遊客忽視:祭祀豐臣秀吉的豐國神社。

在日本人眼裡,豐臣秀吉就是日本的「秦始皇」,他以統一日本而成為戰國時代著名的三傑之一,深受日本人的崇拜和喜愛。為了紀念他,也為了祭奠他,日本人為他建設了豐國神社。祭祀豐臣秀吉的神社除大阪豐國神社,還有京都豐國神社、長濱豐國神社、名古屋豐國神社。名古屋是他的故鄉,大阪和長濱分別是他的領地。圖為大阪的豐國神社。

據悉,位於大阪城公園附近的豐國神社是1961年從江之島遷座過來的。神社規模並不大,環境典雅,遊客稀少,通常會有日本人前來祭拜。豐臣秀吉這一生是很傳奇的,他從貧困的小人物一路抵達人生巔峰,於公元16世紀結束日本戰亂,完成了統一日本大業。

他死後,封號豐國大明神,人們建設豐國神社予以祭祀。後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家族,神社遭到毀壞。公元19世紀末,神社重建。位於大阪城公園附近的這座神社內,還有幾座規模極小的神社,如若水神社,御祭神為宇迦之魂神。

這座神社也許是守護著豐臣秀吉的小神社吧,看著像是配殿,還有遊廊,環境非常清靜,除了我以外,不見任何一個遊客。而像這樣的小規模的神社,於日本實在太普遍,往往因為小,不成景點而被外國遊客忽略。

神社內,有各式樣的建築物:有仿亭臺樣建築、有綠瓦頂的大殿、配殿和遊廊、也有黑瓦頂白牆面房屋,還有成排的白燈籠和旗幟,石燈。由於當時去的時候還未至深秋,楓葉還泛紅。

此建築造型像是「唐門」,但不敢篤定。它單獨建設在空地上,背後是若水神社等其他建築,是為進入神社之前需要洗手的淨手池,這裡出來的水不能飲用,它只作洗手。

正對大殿的建築是「唐門」,這是仿中國建築風格的門,據載,它代表當時的「桃山文化」,是日本保存的古建築,列入國寶級文物。位於京都的豐國神社的「唐門」也是日本國寶級文物。

豐臣秀吉本是出身鄉村貧苦農民家庭,長達後僅是一個下級武士,卻因侍奉織田信長而逐漸發跡,在內戰中崛起,成為織田信長死後的接班人,完成統一日本的大業。有人說,他是運氣好,也有人認為他天生就是個政治家,他運勢好,完全是基於自身努力。

他與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並稱為日本戰國時代的三傑之一,三人之間的關係也算是串成了戰國時代最精彩的部分。有人說,如果把日本統一看做是一塊餅,那麼織田信長是種麥子的人;豐臣秀吉是將麥子拿來做成餅的人;德川家康則是享用這塊餅的人。

德川家康滅了豐臣政權後,便毀了祭祀豐臣秀吉的豐國神社,到公元19世紀的末期,神社才得以重建。但日本人眼裡,如果織田信長沒死,那麼統一日本就沒有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什麼事情了。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一度國泰民安,但他的野心藏不住,想擴張日本更大空間,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決定先徵服朝鮮,再徵服中國,後徵服印度。歷史上有名的萬曆朝鮮之役就發生在這個時代。因而也有人說,豐臣秀吉的這個決定,為德川家康接手日本,統一日本做了美麗的嫁衣。你們認為呢?

後來的日本人認為,豐臣秀吉發起的這場戰役完全是一個錯誤的抉擇,因為這場戰爭成為他這一生的致命打擊,不僅辛苦打下功業化作烏有,豐臣政權也很快沒落,甚至全族被滅,最終落為一個悲劇英雄。

還有人這麼評價他:日本徵服亞洲運動的開創者,也是日本脫離中華文化第一人。我只想說,野心太大,必將作死自己,結果還連累了全族。但從日本歷史角度來分析,豐臣秀吉這一生確實充滿傳奇色彩,除了自身努力外,跟對領導很關鍵,而他曾經的苦難生活也成為他日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關焦點

  • 秦始皇一統中國時,其他國家怎麼樣?日本是原始社會,韓國最搞笑
    也就說,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印度正處於王朝衰落、行將分崩離析的黯淡階段。,古埃及已經面目全非,甚至因為亞述、巴比倫、波斯、亞歷山大帝國先後徵服並滅國了,古埃及文明名不副實、名存實亡。
  • 他剛統一日本就想佔領中國,朝鮮還沒打下就想遷都北京攻打印度了
    當時,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起始標誌,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之久。雖然曠日持久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但也不可否認戰國時期中國的農業、思想、科技和軍事等都得到發展。最終在各國諸侯圖強求存下,秦國率先變法和改革,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乃至完成統一大業。
  • 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就想先徵服朝鮮,佔領中國後再攻打印度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有限,但自古以來他們的野心可不小。既然自己國家沒有,那就讓那些資源豐富的國家變成日本的殖民地,那麼這些資源自然就是日本的了。不得不說,日本的算盤打得叮噹響。日本也曾有過戰國時代,國內戰亂不斷,最後被一個叫豐臣秀吉的人統一。因此,他被稱為戰國三傑之一。
  • 日本400年前的「7年計劃」:7年時間徵服中國並遷都北京!
    古代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上幾乎都是領跑世界的,中國對於亞洲周邊國家影響尤其深遠。日本是中國的徒弟,一直向中國拜師學藝,也一直幻想著徵服中國。至少400年前的日本有著一個瘋狂、不自量力的計劃:用7年時間徵服中國,並且遷都北京。
  • 日本史:日本侵略朝鮮
    歷史證明誰妄想奴役一個民族,就必然遭到應有的懲罰。為15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日本處於封建割據的「戰國時代」。那時各大名(即諸侯)之間不斷發動內戰,島國的經濟、文化也停滯不前。16世紀後期,本州中部封建主織田信長崛起。他在部將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輔佐下,用西洋槍炮武裝了一隻精銳部隊,歷時30年,掃平諸侯,統一了大半日本領土。
  • 萬曆朝鮮戰爭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是指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和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是一場抗倭援朝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由日本人豐臣秀吉發起的,1588年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野心逐漸大了起來,他打算在亞洲建立由自己主導的大帝國,甚至做出了先攻佔朝鮮,然後徵服中國、印度的大規劃。日本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侵入朝鮮。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內攻陷朝鮮京城漢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朝鮮無力抵抗,只好向大明求援。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豐臣秀吉屌絲逆襲之後,自信心膨脹,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滅了大明的,不然也不會制定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不光是豐臣秀吉,他的手下們也是自信滿滿,比如加藤清正仗還沒打就先開口要了二十個明朝的縣城作為封地,龜井茲矩則是要了浙江台州……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豐臣秀吉和他的手下們會自信心這麼膨脹呢?
  • 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會成為歐洲還是印度?
    從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來看,中國出現過三國鼎立和南北朝,最終都歸於統一了。所以,假設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也不會成為歐洲或印度。總會出現霸主和統一。春秋時便有五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尊周天子以令諸侯。
  • 秦始皇登基時,美國、日本和韓國以及非洲,都在做什麼?
    說到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時,大家肯定會立即想到秦始皇。別看他出身王室且年紀不大就登上了帝位,要知道他的志向可一點都不小。未滿四十歲的時候,他就已經實現了統一六國的政治宏願,成為了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千古一帝"。
  • 古印度也有個「函谷關」,秦始皇以此統一中國,印度則被多次侵佔
    函谷關,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它對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的重要性。戰國初期,魏國佔有函谷關,從而鎖秦,讓其不能東出;到了後期,東方六國屢屢攻打秦國,皆被函谷關擋住,最終敗走。而秦始皇在滅六國的過程中,皆出函谷關,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 一人滅一國,大唐孤膽英雄徵服恆河平原
    王玄策憑著一己之力威服天竺,在異國他鄉展示了中華好男兒的膽略豪舉,而他四次出使天竺,也對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面對挑釁的對手,你要打便陪你打,打完了,我們再做朋友。這,也是大唐的氣度!天竺,古時國人對印度半島諸國的統稱。唐朝初年,天竺地區小國林立,各自混戰,導致政治經濟極度混亂。
  • 400年前日本人的白日夢:用7年時間徵服中國和印度,再遷都北京
    日本這個國家歷來有對外徵服的欲望,大概是他們島國資源匱乏,對別國的物產豐富地大物博特別羨慕吧。至少早在400多年前,日本人就有一個徵服亞洲的構想(那時候他們可能還不知道世界,不然就是徵服世界了)。這是日本的豐臣秀吉的「偉大構想」,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先佔領朝鮮,然後以朝鮮為跳板徵服大明王朝,然後再徵服天竺(日本人可能認為天竺離中國很近,只兩公裡)。最後遷都北京,完成亞洲大一統。而具體的操作時間是7年,這是一個「七年計劃」。
  • 此人揚言要徵服中國,怎料被地圖帶錯了地方,結果徵服了印度
    文/鏡子 標題:此人揚言要徵服中國,怎料被地圖帶錯了地方,結果徵服了印度 在人類發展過程當中,戰爭是很重要的一場因素,它見證了文明發展的階段。
  • 《文明6》神級日本真實地球徵服勝利心得
    《文明6》遊戲中玩家能夠選擇真實地球地圖,各個文明將會在自己的發源地開始遊戲,在神級難度下,日本要怎麼發家致富呢?請看玩家「冬境之王斯塔克」分享的《文明6》神級日本真實地球174T徵服勝利心得,希望能為各位玩家帶來一些幫助。
  • 日本侵略了大半個中國,為什麼和印度打一仗就撤退了?印度真那麼強?
    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費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近代日本用狼子野心來形容在合適不過。 日本只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島國,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雖然迅速走上強國之列,但在改革時期,資源消耗的太快,國內矛盾突出,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自從這次戰敗,日本便開始肆無忌憚的掠奪中國資源。
  • 豐臣秀吉的帝國夢,把中國和印度納入日本版圖,把首都遷到北京
    出生於日本貧苦農村家庭的豐臣秀吉是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物。他依靠著傑出的政治頭腦從底層一步一步成為日本的權臣。依靠著軍事的手段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統一日本使得他的野心急劇增長,他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那就是徵服朝鮮,以此為依託把中國和印度納入日本。建立起一個亞洲大帝國。
  • 秦始皇嬴政與趙國頗有淵源,為何秦始皇滅六國非要先滅趙國?
    秦始皇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堪稱千古一帝,可是大家知道嗎,嬴政這一生,跟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首先咱就從嬴政的名字上分析分析,很多人說,他也可能不應當叫嬴政,他應當叫趙政,因為他是嬴姓趙氏。也就是說秦始皇的少年時代,他是在趙國成長的,而更有意思的是,秦始皇后來雲遊天下,突然得病暴亡,他死在哪裡,他死在趙國的沙丘平臺。沙丘這個地方很有意思,以前我們講過,趙武靈王死在這兒,秦始皇死在這兒,而秦始皇是在趙國出生,9歲以前在趙國成長,而最終竟然還能死在趙國。
  • 朱元璋欽定15個不徵之國,在日本和朝鮮下兩句話,說明他真實意圖
    在書中,朱元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依次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在這些國家裡,比較特殊的是日本和朝鮮。
  • 萬曆朝鮮戰爭,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鮮派了多少兵?傷亡多少?
    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戰國以後,強迫日本天皇賜名賜官,野心開始膨脹,遂萌發了要依次徵服朝鮮、明朝、印度等國,建立一個包括日本、朝鮮、明朝、印度、東南亞在內的亞洲大帝國。豐臣秀吉在一次會議上對家臣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 世界多國最偉大的君主,中國是秦始皇,俄國是彼得大帝,英國是誰
    中國秦王朝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秦王朝開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滅六國而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秦王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裡長城、首創皇帝制度,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奠定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當之無愧的中國最偉大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