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日本人的白日夢:用7年時間徵服中國和印度,再遷都北京

2020-12-25 好奇組長

日本這個國家歷來有對外徵服的欲望,大概是他們島國資源匱乏,對別國的物產豐富地大物博特別羨慕吧。至少早在400多年前,日本人就有一個徵服亞洲的構想(那時候他們可能還不知道世界,不然就是徵服世界了)。

這是日本的豐臣秀吉的「偉大構想」,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先佔領朝鮮,然後以朝鮮為跳板徵服大明王朝,然後再徵服天竺(日本人可能認為天竺離中國很近,只兩公裡)。最後遷都北京,完成亞洲大一統。而具體的操作時間是7年,這是一個「七年計劃」。

現在看來日本人的這個構想當然是十分可笑的,簡直是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可能是由於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統一了日本,便有些膨脹,覺得世界都在腳下。殊不知日本在世界面前,甚至在中國面前,不過是一條蛆蟲(日本國土就很像一條蟲)。

那麼,你可能會問,日本人在400多年前的這個構想實施情況如何呢?——當然是失敗的,徹底失敗,甚至連計劃的第一步佔領朝鮮都沒能成功。朝鮮當時是中國的附屬國,大明王朝豈能坐視不管?

而且當時日本人攻打朝鮮的理由也特別奇葩,他是說日本想給天朝上國大明朝朝貢,但是朝鮮不讓他路過,所以要打朝鮮。這個理由夠奇葩吧!

日本人之所以要提出這麼一個奇葩的戰爭理由,是有一點點原因的。大明朝時中國絕對是世界上的超級超級大國,儼然一副萬邦來朝的局面。特別是鄭和下西洋後,東南亞、南亞好多國家都跑來朝貢,連萬裡之外的斯裡蘭卡都來朝貢(那時候叫錫蘭),錫蘭王子還死在了中國,他的後人現在還住在福建泉州一帶。

中國人天生是好客的,人家來朝貢你,當然要回贈回去,為了體現天朝上國的宏偉氣象,往往是好幾倍的回贈。所以,來天朝上國朝貢的小國家們帶只大象或者土特產,就能換回去10多倍的金銀財帛,這個生意多划算!

朝鮮半島的幾個國家佔著自己離得近,恨不得一年來朝貢幾百回,帶幾根高麗參、朝鮮熊膽就換回去好幾大箱子的金銀。琉球王國雖然隔著海,冒著風浪一年也要來朝貢幾十回,帶點貝殼海鮮也能換回去幾大箱子的金銀。

日本人看到這種情況不能不說羨慕,但日本不是中國的附屬國,沒有朝貢一說。不過日本人想到了以此為藉口打朝鮮,他們覺得這樣大明朝就不會出兵來幫朝鮮了。大明朝也不是傻子,日本人的這個藉口能哄誰呢?

1592年的時候,豐臣秀吉動員全日本之力組織了30萬大軍揮師朝鮮。很快日軍就佔領了朝鮮大片土地,朝鮮趕緊派侍臣向明朝求救。大明朝派出5萬大軍與朝鮮軍隊配合,便相繼收復失地,打退了日軍。

過了幾年,日軍又捲土重來,但在鳴梁海遭到明朝軍隊和朝鮮軍隊的重創,日軍又失敗了。不久之後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豐臣秀吉憂鬱而死,日本也終於認識到徵服中國的時機並不成熟,不得不養精蓄銳,日後再戰。這一等就等到了1894年的甲午戰爭。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中外逸聞秘史、百年歷史老照片、探索神秘奇異事件 | 大嘴侃歷史

相關焦點

  • 日本400年前的「7年計劃」:7年時間徵服中國並遷都北京!
    古代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上幾乎都是領跑世界的,中國對於亞洲周邊國家影響尤其深遠。日本是中國的徒弟,一直向中國拜師學藝,也一直幻想著徵服中國。至少400年前的日本有著一個瘋狂、不自量力的計劃:用7年時間徵服中國,並且遷都北京。
  • 他剛統一日本就想佔領中國,朝鮮還沒打下就想遷都北京攻打印度了
    提到戰國時代,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聯想到我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又一大變革時期。當時,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起始標誌,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之久。雖然曠日持久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但也不可否認戰國時期中國的農業、思想、科技和軍事等都得到發展。
  • 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就想先徵服朝鮮,佔領中國後再攻打印度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有限,但自古以來他們的野心可不小。既然自己國家沒有,那就讓那些資源豐富的國家變成日本的殖民地,那麼這些資源自然就是日本的了。不得不說,日本的算盤打得叮噹響。日本也曾有過戰國時代,國內戰亂不斷,最後被一個叫豐臣秀吉的人統一。因此,他被稱為戰國三傑之一。
  • 豐臣秀吉的帝國夢,把中國和印度納入日本版圖,把首都遷到北京
    出生於日本貧苦農村家庭的豐臣秀吉是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物。他依靠著傑出的政治頭腦從底層一步一步成為日本的權臣。依靠著軍事的手段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統一日本使得他的野心急劇增長,他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那就是徵服朝鮮,以此為依託把中國和印度納入日本。建立起一個亞洲大帝國。
  •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曾試圖改造中國人的基因,還要遷都中國
    此事讓日本人大受刺激,據史料記載,他們一方面派人與美國和談,另一方面派人去西洋,去中國取經。很快,中國一本叫《海國圖志》的書傳入了日本,並引起轟動。日本人據此認識到了西方的先進,並於1868年開始了明治維新。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日本開始強大起來了,而此時的他們,也開始走上了侵略別國的道路。各位還記得豐成秀吉嗎?此人曾提出過一個徵服世界的計劃。
  • 歷史上日本曾經制定這樣搞笑的計劃:遷都北京
    雖然攻擊暫時受阻,但此時的李世民已經下了一舉摧毀高句麗的決心,並準備於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發兵三十萬,不料他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這個節骨眼見馬克思去了,「滅高」計劃只得取消。挨了唐朝一記重擊之後,高句麗好歹消停了幾年,直到655年才又開始蠢蠢欲動,再次與百濟聯手,還拉上靺鞨(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族人,一下子佔了新羅三十多座城池。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將自己的萬年吉地長陵選址於北平而非南京,以此表明遷都決心。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北平紫禁城正式動工。
  • 八十年前「高鐵」:中國最快火車是日本人製造
    二等車廂定員68人,採用絨面沙髮式座椅,可以像日本新幹線及中國的高鐵列車一樣用按鈕來電動調節,將方向掉轉45度、90度或180度。位於車尾的一等展望車設有30個座席,一間能容納4人的小型會議室、一間閱覽室、3間盥洗室,以及定員12人的車尾瞭望沙龍,每節車廂的製造費用是54萬日元。這是非常高的價格,因為1934年滿鐵修建高三層、建築面積1033平方米的撫順新車站,總投資也只有9.2萬日元。
  • 二戰末期日本的瘋狂計劃,本土失敗就遷都中國
    在準備「本土決戰」的同時,日本軍方還制定了一份絕密的作戰計劃,即「遷都計劃」,一旦本土作戰失敗,就將日本政府和天皇秘密遷往日本在中國的佔領區。那麼,他們準備遷往中國哪裡呢?2006年,美國軍方解密了一部分二戰時期的絕密文件,這個未能實施的計劃隨即被披露。1945年6月,美軍攻佔日本衝繩島後,日本軍部高層意識到「本土決戰」已迫在眉睫。
  • 二戰時,日本曾妄圖遷都中國
    潛艇是貨輪天敵 日本國內經濟受到嚴重打擊,這時,日本的國會開始提議遷都,遷都的方向便是中國大陸,利用中國博大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完全可以跟美國打上百年,但是在選址時
  • 北京遷都純屬瞎摻和
    (3月13日《河南商報》)  從最早提出「遷都」的學者汪平,到479名代表聯名提出議案要求將首都遷出北京;從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認為中國應認真考慮遷都,到民間學者秦法展和胡星鬥合作撰寫長文《中國遷都動議》;從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鬥在網上發出遷都建議書,到全國政協委員李崴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南陽襄陽盆地可建都城……北京遷都,似乎不可逆轉。
  • 二戰後期,日本天皇制定秘密計劃:圖謀放棄日本全島,遷都北京
    二戰後期,美國將矛頭對準了日本本土,對日本展開了兩次大規模的轟炸。但是美國的行動並沒有讓日本感到害怕,日本天皇認為將近十萬日本本土人的犧牲是戰爭中合理的傷亡人數,當時日本軍隊的秘密戰略規劃是遷都中國東北,放棄日本全島,以維持後期繼續的戰爭。
  • 中國遷都話題再掀熱議:北京城市職能需調整
    曾在全國「兩會」引起關注的「遷都」話題,最近再掀議論。國家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認為中國應認真考慮遷都,建議將首都遷往長江中下遊華東某中小城市。  梅新育認為,一個大國選擇首都,應當考慮國家發展和應對挑戰的需求,當初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的理由現已不復存在。  他說,元明清選擇北京,主要基於大一統政權奉行「塞北本位」的利益需要。尤其是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邊」鞏固江山。1949年新中國定都北京,有接近當時的友好鄰國前蘇聯之意。時至今日,依靠現代通訊和交通工具,中國已無須「天子守邊」。
  • 北京不當首都了?中國備選遷都城市預覽
    歷史上,中國遷都多次,後到現在,我們都知道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但是現在首都空氣品質堪憂,面對種種問題,北京可能不再是首都了!要遷都,你覺得哪些城市能夠作為首都城市的備選呢? 中國遷都備選城市曝光。我國的首都人多車多、沙塵暴更多,已經越來越有很多北漂甚至北京人民覺得北京的居住環境已經大不如之前了。
  • 二戰檔案:日本曾想「遷都」中國,雖未能成功卻讓人十分「後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等國組成了「法西斯同盟」,歷史上又稱之為「軸心國」;二戰這場人類浩劫,中國也沒能獨善其身,離我們最近的當屬「日本」。日本在歷史上跟中國沒少打仗,從冷兵器時代一直到炮火連天的近代戰爭;在「侵華戰爭」中日本不僅表現的極其瘋狂,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更給世界留下了諸多謎團。隨著時間的推移,二戰謎團逐漸被公諸於世;而在2006年解密的一份「二戰檔案」,其中內容更使人毛骨悚然,甚至讓諸多中國歷史學者感到後怕。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於是,姚廣孝再登牛心山,遙望東方,以天光地影確定了皇城的方位。京西牛心山,由此改稱定都峰。作為燕王朱棣的軍師,姚廣孝輔佐朱棣奪得了帝位。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後,他又以天光(太陽光)和地影(地上的人影)確定了紫禁城金鑾殿(今太和殿)的位置。在定都閣東側的承天台上,有一尊姚廣孝的漢白玉塑像。他右手抬起,注視前方,似乎在目測某個目標。
  • 二戰後期日本節節敗退!為何還要秘密遷都中國,狼子野心令人膽寒
    在準備本土決戰的同時,日本軍方還制定了一份絕密的作戰計劃,即一旦:「本土決戰」失利,他們要將天皇和日本政府秘密護送到中國的日本佔領區以繼續戰爭。一個方案是先遷都瀋陽然後再遷北京,一個方案是直接遷都北京,理論基礎是:蒙古人,滿洲人都曾順利統治中國。
  • 中國「遷都」 傳言 30 年虛實
    這也正是為什麼廟堂與江湖之間,30年來周期性出現「遷都」提議,而且成為一個常談常新的國家談資——比如,即使完全不熟悉政治的人,每一次看到有關「遷都」的新聞時,也可能會意識到,「又到了兩會代表去北京開會的季節」;陌生人之間只要觀察彼此談論「遷都」話題時的傾向,就可以清晰地劃分出各自的省份,或者具體城市。
  • 日本首都在哪裡?151年前明治朝廷宣布,再過1000年也會不遷都
    京都人,心又亂了。1869年,當明治天皇又將往東京之時,京都人的小心臟,再次提到了嗓子口。他們已經震驚了一次了。那是幾個月前,德川將軍的駐地江戶被改名為東京,京都人就認為,他們千年首都的地位,可能不保。
  • 中國遷都傳言30年虛實:學者曾提7個備選地址
    這也正是為什麼廟堂與江湖之間,30年來周期性出現「遷都」提議,而且成為一個常談常新的國家談資——  比如,即使完全不熟悉政治的人,每一次看到有關「遷都」的新聞時,也可能會意識到,「又到了兩會代表去北京開會的季節」;  陌生人之間只要觀察彼此談論「遷都」話題時的傾向,就可以清晰地劃分出各自的省份,或者具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