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剛統一日本就想佔領中國,朝鮮還沒打下就想遷都北京攻打印度了

2020-12-15 讀史鑑智

提到戰國時代,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聯想到我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又一大變革時期。當時,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起始標誌,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之久。雖然曠日持久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但也不可否認戰國時期中國的農業、思想、科技和軍事等都得到發展。最終在各國諸侯圖強求存下,秦國率先變法和改革,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乃至完成統一大業。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一千多年後的日本也迎來了自己的戰國時代,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隨後經過數十年的戰亂,織田重臣豐臣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又經過四國徵伐、九州徵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而作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豐臣秀吉在建功立業後,其野心也是極其膨脹,可以說他剛統一日本就想佔領中國,甚至連朝鮮還沒打下就想遷都北京攻打印度了!

在日本歷史中,豐臣秀吉是一位頗具傳奇性的人物。豐臣秀吉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名古屋市)的一個貧苦農家,初名藤吉郎,父親木下彌右衛門曾是尾張國大名織田信秀的親兵,但因在一場戰鬥中受傷致殘,不久就因傷重去世。隨後其母迫於生活的壓力改嫁同村的男人竹阿彌,可繼父竹阿彌為人性情粗暴,對年幼的豐臣秀吉常常拳腳相加,最後在他十六歲那年,拿了生父留給他的永樂錢一貫文離家出走,闖蕩江湖。

據日本史料《太閤素生記》記載,早年艱辛的生活,導致了豐臣秀吉營養不良身材矮小,並且外貌酷似猿猴,因此常被人稱為「猴子」。而儘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有時也很無奈,豐臣秀吉在遠江國做了四年幫傭後便回到尾張,投奔尾張的領主織田信長。作為織田氏的家臣,豐臣秀吉從打雜的僕役做起,靠自己的的聰明才智,得到信長賞識,成為下級武士。在織田家他深得織田信長喜愛,其家庭地位也不斷提升,六年後,豐臣秀吉成為織田家軍隊的小隊長,並參加了著名的桶狹間合戰。

1573年,豐臣秀吉因屢建戰功,漸受重用,被織田信長擢升為大名。1582年,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長被家臣明智光秀襲擊,被逼自殺身亡,隨后豐臣秀吉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部鬥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而「豐臣」這個姓氏也是他出任關白(相當於御前第一大臣)以後要求朝廷賜封的。1591年,豐臣秀吉在他54歲的時候翦滅群雄,基本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完成日本統一,成為日本實際最高統治者。

豐臣秀吉確實有能力,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而正因如此,也讓豐臣秀吉的野心迅速膨脹,自感實力強大他在剛統一日本沒多久就想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首先要徵服朝鮮半島,再以朝鮮作為跳板進而佔領中國,最後實現徵服印度的願望。

其實,早在天正六年(1578年),豐臣秀吉就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宿志」。隨後在即將統一全日本時,豐臣秀吉也在給別人的信裡就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就這樣,在攻打朝鮮前一年,也就是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的當年就派出使者通告朝鮮國王李昖,表示他有意於1592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並請予以協助。據《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雲》記載:「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當時,作為大明王朝藩屬國的朝鮮可謂是對中國非常忠心,當即就拒絕豐臣秀吉的野蠻要求。而看到朝鮮拒絕,豐臣秀吉立馬把關白職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己則專事「海事徵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4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戰爭,史稱「壬辰倭亂」。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朝廷派內鬥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最終有備而來的倭寇,從釜山登陸長驅直入,僅兩個月內就相繼佔領漢城、開城和平壤,隨後直奔鹹鏡道,逼近中國邊境。

由於正面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讓豐臣秀吉自認為此時的日軍強大無比,稱霸亞洲指日可待。同年,5月18日豐臣秀吉發布了遷都北京準備令。要知道,當時朝鮮還沒打下來他就想遷都北京,可見其內心是多麼狂妄自大。緊接著,他要求日軍在兩年之內打敗明朝遷都北京,然後自己並不準備住在北京,而是要呆在寧波府,因為寧波當時是中國的大港口,他要在寧波主持徵服印度的戰事。

豐臣秀吉構想的是如此的完美,可那時候的明朝實力還是很強的,看到豐臣秀吉如此猖狂,加之朝鮮國王請要求出兵援助,最後經過幾輪商議後,明朝萬曆皇帝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故決定援朝抗倭。1592年7月,明朝派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2萬出徵,副總兵祖承訓帶大部隊隨後進入朝鮮,拉開了明援朝抗日之戰的序幕。

此戰也是明朝後期著名萬曆三大徵之一,前後共持續了七年之久,最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結束。而這次戰爭也是中朝人民並肩戰鬥共同奪取勝利的一役,體現了中朝人民休戚與共、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後來到清乾隆年間,到訪中國的朝鮮人洪大容還對陝西道監察御史潘庭筠稱道明王朝的再造之恩。

1599年四月,明軍班師回朝,萬曆帝升座午門,接受都督邢玠等獻上的日本俘虜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來的敵人的頭顱傳送天下。次月,萬曆皇帝頒《平倭詔》詔告天下:「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兇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經過中朝兩國聯合,日本在戰場上損失慘重,尤其是豐臣家的軍事實力大大下降,而豐臣秀吉也在這次戰爭中去世。豐臣秀吉去世後,不到六歲的豐臣秀賴繼承豐臣秀吉的位置,可主少國疑,雖然豐臣秀吉離世前要求五大老和五奉行交換狀書,使他們效忠於豐臣家。但是有實力的大名還是蠢蠢欲動,比如德川家康就藉此取代了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江戶幕府。

最後我們要說,明朝萬曆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但由於明朝遼鎮精銳遭到損失,短期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只能坐視努爾哈赤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

反觀元氣大傷的日本,通過這場戰役使日本又意識到與中國作戰的時機不成熟,於是江戶幕府馬上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維新後,中日間又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中日戰爭。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東亞三國之間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相關焦點

  • 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就想先徵服朝鮮,佔領中國後再攻打印度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有限,但自古以來他們的野心可不小。既然自己國家沒有,那就讓那些資源豐富的國家變成日本的殖民地,那麼這些資源自然就是日本的了。不得不說,日本的算盤打得叮噹響。日本也曾有過戰國時代,國內戰亂不斷,最後被一個叫豐臣秀吉的人統一。因此,他被稱為戰國三傑之一。
  • 400年前日本人的白日夢:用7年時間徵服中國和印度,再遷都北京
    這是日本的豐臣秀吉的「偉大構想」,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先佔領朝鮮,然後以朝鮮為跳板徵服大明王朝,然後再徵服天竺(日本人可能認為天竺離中國很近,只兩公裡)。最後遷都北京,完成亞洲大一統。而具體的操作時間是7年,這是一個「七年計劃」。
  • 日本400年前的「7年計劃」:7年時間徵服中國並遷都北京!
    古代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上幾乎都是領跑世界的,中國對於亞洲周邊國家影響尤其深遠。日本是中國的徒弟,一直向中國拜師學藝,也一直幻想著徵服中國。至少400年前的日本有著一個瘋狂、不自量力的計劃:用7年時間徵服中國,並且遷都北京。
  • 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中國、印度,統治全世界,然後住在寧波
    統一日本後失控的野心 豐臣秀吉,迅速在日本四處徵戰,平定了國內的所有藩鎮,最終統一了日本國,迎來了豐臣秀吉主政的時代。就在豐臣秀吉登從窮苦孩子登上了日本權力巔峰的時候,他還沒來得及高興,新的問題就迎面而來,讓剛剛執政的豐田秀吉有些慌亂。
  • 歷史上中國與日本的五次較量:第三次萬曆朝鮮之戰(上篇)
    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完成統一日本,並就任關白,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之後開始野心極度的膨脹,表露了想通過侵佔明朝,妄圖稱霸全亞洲的意圖,並著手將侵佔明朝進行了戰略規劃:先派兵侵佔領朝鮮,自己在渡海侵佔明朝,並居住在浙江寧波,隨後在侵佔印度,再派豐臣秀次侵佔明朝的首都北京,他在奉正親町天皇的詔令遷都北京。
  • 日本為啥一直想侵略中國?國民黨元老解釋:與另外一個國家有關
    他草根出身,長相似猴子,卻一步步奮鬥,最後成統一日本,成日本實際最高統治者。 本身很勵志的故事,在遇到中國時,成了人生敗筆。 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躊躇滿志,提出「霸朝鮮、窺中華、圖印度」的野心,他說:「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版圖」。
  • 日本統領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印度,統治中國,最後葬在寧波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豐臣秀吉在投奔織田信長後,表現出了出眾的才華,逐漸受到重視,在織田信長因為「本能寺之變」而死亡後,經過鬥爭繼承了對方遺留下來的勢力,最終成功統一了日本。 在完成統一之後,豐臣秀吉有了更大的野心。
  • 二戰時期日本最想要佔領甚至搬遷過來的中國城市,原來是這裡
    中國經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現在能有我們安穩的生活,都是靠以前老一輩的紅軍用血汗為我們打下來的,說起日本一直都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的一個痛點,他對我們中國所犯下的傷害,佔領我們的國土是他們的目的,對我們造成的不管是身上還是心靈上的傷痛都是不可磨滅的,日本曾經在二戰的時候一直有一個最想佔領的中國城市
  • 他是「日本的秦始皇」,妄想徵服朝鮮中國印度,結果全族被滅
    在日本人眼裡,豐臣秀吉就是日本的「秦始皇」,他以統一日本而成為戰國時代著名的三傑之一,深受日本人的崇拜和喜愛。為了紀念他,也為了祭奠他,日本人為他建設了豐國神社。祭祀豐臣秀吉的神社除大阪豐國神社,還有京都豐國神社、長濱豐國神社、名古屋豐國神社。名古屋是他的故鄉,大阪和長濱分別是他的領地。圖為大阪的豐國神社。
  • 豐臣秀吉的帝國夢,把中國和印度納入日本版圖,把首都遷到北京
    出生於日本貧苦農村家庭的豐臣秀吉是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物。他依靠著傑出的政治頭腦從底層一步一步成為日本的權臣。依靠著軍事的手段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統一日本使得他的野心急劇增長,他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那就是徵服朝鮮,以此為依託把中國和印度納入日本。建立起一個亞洲大帝國。
  • 日本佔領了東南亞,卻放棄攻打這個國家,原因大多數人都想錯了
    二戰爆發後,法西斯德國和日本一個在歐洲稱霸,一個則在亞洲瘋狂侵略,日本在受到德國軍事援助的情況下可既然二戰日本讓整個東南亞都淪陷了,卻至始至終都沒有攻打印度這個國家,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大多數人都認為這跟英國有關係,但實際上並不是,跟英國有關係的其他國家同樣被日本佔領了,而印度沒有被打自然是因為其他。
  • 萬曆時期韓戰:豐田秀吉統一日本卻殃及鄰國,三國三敗俱傷
    豐田秀吉統一日本,殃及鄰國而這時候的東方島國日本完成了統一,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全島,但是這個統一是建立在個人權勢鼎盛的基礎上,事實上國內的各大名都還是口服心不服;豐臣秀吉這個人因為完成統一後,就有些得意忘形,再加上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國內形勢類似我國古代周朝,豐臣秀吉是關白,但是事實上對下面的大名控制力並不強)。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古代疆域最大的王朝。從皇太極建立開始,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共五代皇帝,東到朝鮮,西到巴爾喀什湖、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南海,為中國打下了1300萬平方公裡的江山。環視整個亞歐大陸,俄羅斯興起於北方,英國和法國殖民於印度、西班牙、荷蘭爭奪於東南亞,中國的國際環境可謂危咦。當時明朝僅擁有不到400萬平方公裡的漢地,風雨飄搖。
  • 韓戰背後:史達林想借三八線佔領日本
    原標題:韓戰背後:史達林想借三八線佔領日本   金日成的試探   分裂的種子必然結出戰爭的苦果。蘇軍已經撤出,而美軍尚未撤離的形勢使北朝鮮政府所受到的壓力大增。1948年12月和1949年1月,金日成兩度向蘇聯尋求幫助。
  • 二戰後期,日本天皇制定秘密計劃:圖謀放棄日本全島,遷都北京
    二戰後期,美國將矛頭對準了日本本土,對日本展開了兩次大規模的轟炸。但是美國的行動並沒有讓日本感到害怕,日本天皇認為將近十萬日本本土人的犧牲是戰爭中合理的傷亡人數,當時日本軍隊的秘密戰略規劃是遷都中國東北,放棄日本全島,以維持後期繼續的戰爭。
  • 豐臣秀吉哪來的自信,讓他覺得自己輕而易舉就能夠戰勝明朝
    豐臣秀吉當時的理想是徵服中國,佔領印度,稱霸亞洲,建立亞洲大帝國。我們現在可能覺得豐臣秀吉的這種想法有些荒唐。但是在豐臣秀吉看來,這樣的目標未必不能達到。甚至可以說,一定能夠達到。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豐臣秀吉從一個最底層的浪人開始,一路打拼,到最後實現統一全日本,身任最高統帥(關白),這讓他有足夠的自信。
  • 韓戰中,麥克阿瑟企圖動用核武器攻打中國,結果怎麼樣了?
    他19歲時考入西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晉升為上校,並前往法國參戰。二戰時,他先後擔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二戰期間,他被捧上了天。然而,在韓戰期間,屢次被中國將領擊敗。1950年6月25日,朝鮮發動了波及整個朝鮮半島的戰爭。
  • 明成祖朱棣剛死,明仁宗為何就想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他在稱帝的第二年就宣布改北平為北京,又在永樂四年下詔修建北京城。為此,朱棣承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壓力,但他毅然決定遷都北京,甚至不惜殺死反對遷都的大臣。與此同時,朱棣在北京設立行在六部,將政務逐漸轉移到北京。自永樂七年後,朱棣長期住在北京,將皇太子朱高熾留在南京。
  • 日本總想佔領中國東北,只因這首非常火的日本歌!
    導語:日本總想佔領中國東北,只因這首非常火的日本歌!說起日本這個國家,很多國人對於這個國家的感覺都是很不好的。因為這個國家在早年的時候,入侵了我們的國家,讓我們陷入了水深火熱當中。它帶來的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非常大的損失。
  • 當年日本軍隊佔領北京期間,為什麼沒有毀掉故宮?
    而且日軍在中國的土地上壞事做絕,不光是殺死了大量平民,還摧毀了中國大量的古蹟。不過當年日軍打進北平,為什麼沒有毀掉故宮呢?其實他們心裡有一個「小算盤」。 所以當時日軍在攻佔北平的時候,紫禁城早就空了,留下的只是帶不走的建築,因此日軍根本沒機會劫掠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