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日本曾經制定這樣搞笑的計劃:遷都北京

2020-12-25 寫乎

歡迎關注百家號《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史來登

【作者簡介】史來登,四川省廣安市人,四川大學歷史系畢業,做過報刊編輯,愛好寫作,至今發表散文、隨筆、小說、科幻小說、文史等各類文章近300萬字。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在今天韓國錦江入海口,一場舉世聞名的大規模水戰爆發了,對戰雙方一方是唐朝、新羅聯軍,另一方是倭國(日本)、百濟聯軍,以倭軍慘敗而告終。

這就是著名的「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也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

這場讓倭人痛了千年的大戰,到底有多慘烈?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一)禍起高句麗

當時的朝鮮半島處於「三足鼎立」之勢,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並存,其中高句麗實力最強,也最不老實,一言不合就搞事,對中央王朝「時降時叛,時慕時倨」,結果把隋煬帝惹火了,派大軍徵討,導致國力大耗,民心喪失,成了隋朝亡國的重要原因。

正因為知道高句麗不好對付,所以唐朝建國後,唐高祖李淵不想管那裡的破事。

李淵甚至對高句麗遣使稱臣都不感興趣。但是裴矩、溫彥博等大臣諫勸,大意是早在魏晉時期,那噶噠就是咱們大中國的勢力範圍,不可輕易放棄。所以,當高句麗國王為了察看新帝國唐朝的虛實,而遣使獻上封域圖表示臣服時,李淵不再拒絕,除了派人去遼東舊戰場收埋隋朝將士的屍骨,還把高句麗人用來炫耀武功的京觀(將敵軍的屍體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也毀掉了。

實際上,高句麗根本就沒想過要臣服唐朝,這也是高句麗國王高建武隨即下令國人「建長城千裡」的原因,目的就是企圖「阻擋」中央王朝。

時間往後推移,到了李世民執政時期,高句麗又不老實了,不過它這次針對的不是中央王朝,而是聯合百濟欺負新羅。三足中新羅是最弱的一足,根本不是那兩個的對手,只好向中央王朝乞援。

(日本人還是比較客觀,他們的紀錄片承認這場戰爭的慘敗)

(二)輕鬆滅百濟

是聽之任之,還是派兵收拾這個害群之馬?李世民召集大家開會討論,名將李績堅決主張徵討,李世民同意。

會搞事不一定有本事,此時的高句麗,再也不是「搞死」隋煬帝那個高句麗,在唐軍碾壓式攻擊面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玄菟、橫山、蓋牟(今遼寧蓋平)、磨米、白崖(今遼陽東)、遼東(今遼寧遼陽)、卑沙(今遼寧復縣)、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一股腦被唐軍攻佔,四萬多人死於唐軍之手,而唐軍僅損失兩千人。

然而,所向披靡的唐軍卻被嚴寒「打敗」,唐軍在圍攻安市城(今遼寧蓋平東北)時受阻,主要原因是後勤運輸因嚴寒受到嚴重影響。御駕親徵的李世民被迫停止攻擊,班師回朝。

雖然攻擊暫時受阻,但此時的李世民已經下了一舉摧毀高句麗的決心,並準備於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發兵三十萬,不料他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這個節骨眼見馬克思去了,「滅高」計劃只得取消。

挨了唐朝一記重擊之後,高句麗好歹消停了幾年,直到655年才又開始蠢蠢欲動,再次與百濟聯手,還拉上靺鞨(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族人,一下子佔了新羅三十多座城池。

接到新羅告狀,唐廷並未決定馬上出兵,而是打算先禮後兵,勸他們不要打了,握手言和吧。不料高句麗根本不給面子,誰也不要勸和,誰勸都沒用,再勸連你一起打。這下把唐廷惹毛了,於660年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領兵徵討。

奉命出徵的蘇定方採取圍魏救趙的戰術,集中兵力進攻百濟,將這個高句麗的幫兇痛打一頓,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主力,「斬首萬餘級,拔其城」,隨後乾脆把百濟滅了,將百濟王扶餘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逮了,押送長安。

(三)百濟死灰復燃

滅掉百濟之後,唐朝在百濟故地設立了熊津都督府等五個都督府(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委任右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又命郎將劉仁願率數千軍隊鎮守百濟都城,委派當地的酋長分任都督、刺史。

不料,王文度赴任途中病死,朝廷命劉仁軌取而代之,統領王文度舊部。

搞定百濟後,唐軍主力自然要回國,本已降服唐軍的百濟王扶餘義慈的堂弟扶餘福信以為有機可乘,「果斷」造反,聚集在一起的百濟舊軍舊民,把留守的劉仁願率領的區區幾千唐軍包圍在百濟都城。劉仁軌奉命率唐、新聯軍救援,百濟軍敗走,退到一個叫任孝的小城裡。

第二年,朝廷再次派蘇定方進攻高句麗,不料老天爺再次幫了高句麗的忙,無法適應大雪酷寒的唐軍再次被迫班師。

(大唐將軍)

蘇定方「怕冷」,劉仁軌卻不怕,上表請求朝廷允許他堅守百濟,因為他明白,如果軍隊全部撤走,結局必將是前功盡棄,一切都將回到原點,百濟定將死灰復燃。唐高宗深以為然,批准了他的請求,讓他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

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劉仁軌不想「守」,他要主動出擊。

於是,扶餘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峴城(今韓國鎮岑縣)悲催了,被劉仁軌派出的奇兵一舉端掉,並打通了通往新羅的糧道。

百濟內部火併使戰機更加成熟。當百濟王子扶餘豐實在無法忍受堂叔扶餘福信的跋扈而將其殺掉時,劉仁軌和杜爽、投降過來的百濟王子扶餘隆率水軍,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兩軍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打算包圍敵巢所在地周留城。

周留城是敵軍頭目集聚之地,拿下周留城,等於掏了百濟的心,其他各城自然手到擒來。

(大唐將軍)

(四)遭遇倭軍

劉仁軌率領水軍剛剛抵達白江口就遇到了敵人。不過不是百濟軍隊,而是意欲趁亂入侵朝鮮的倭國水軍。倭軍一千多艘戰船密密麻麻,擠滿了寬闊的水面,岸上還布滿了百濟精銳的騎兵部隊——「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

與倭國水軍相比,唐軍戰船大大少於對方,不過一百二十來艘(有說一百七十艘)。但唐軍戰船設計精良,船壁高而堅,相比之下,倭軍戰船就要簡陋得多。

倭軍船多,性子也急,率先衝向唐軍船陣。

如狼似虎的倭軍眼裡只有自己數量多的優勢,卻忽略了戰船質量不如唐軍的劣勢,在高大堅固的唐軍戰船面前,他們的戰船就像幼兒園的娃娃面對虎背熊腰的壯漢,雙方一接觸,高下立判。再加上日軍不講章法,一味亂衝亂突,爭先恐後毫無次序地衝向嚴陣以待的唐軍,頓時亂成一鍋粥。

久經戰陣的劉仁軌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指揮船隊變換陣型,分為左右兩隊,將日軍團團圍住。日軍雖然好像沒長腦子,但也明白被包圍的後果,頓時慌了手腳,都想突圍,結果是越突越亂,眾多船隻擠在一起,你碰我我碰你,你擠我我擠你,連迴旋的餘地都木有。

船上的士兵也混亂不堪,嚎叫聲響徹雲霄。

除了戰船質量不如唐軍,倭軍還有一個劣勢,那就是兵將甲冑質量一般,唐軍一陣箭雨,應聲而倒的倭軍個個被射了個透心涼。

一場痛快淋漓的殲滅戰,隨著劉仁軌一聲令下開始了。

(《大唐榮耀》裡的將軍服飾)

(五)以少勝多

南宋袁樞所撰、漢民族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鑑紀事本末》是這樣描寫那場戰鬥的:「(唐軍)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

日本留傳至今最早的正史、有「六國史之首」之稱的《日本書紀》則這樣寫道:「日本水師捨身突入唐陣,唐軍從容左右迎擊,縱火焚日船……須臾,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甚眾,舮舳不得迴旋。」

對這場戰役,《新唐書》的記載與《通鑑紀事本末》差不多:「(唐軍與倭軍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

海上戰況如此,百濟、倭國陸上聯軍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當他們被唐、新聯軍殺得鬼哭狼嚎時狼奔豸突,「百濟王」扶餘豐見大勢已去,三十六計走為上,竟然逃得無影無蹤,大概從此隱名埋姓,再也不敢重出江湖了。

消息傳到周留城,龜縮在城內的百濟王子餘忠、勝忠等人的幻想如肥皂泡般破滅,乖乖率守軍投降;數萬倭軍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跑的跑。

白江口海戰被譽為「影響世界歷史的二十一場經典海戰」之一。白江口之戰,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之一,此戰唐軍兵力僅有一萬三千(水軍不到一半),遭遇的倭軍水軍卻達四萬二千,結果卻是倭軍水軍全軍覆沒。

白江口之戰徹底粉碎了日本入侵朝鮮半島的野心。此戰既使百濟亡國,也使倭人痛徹心扉,一痛千年。

此戰過後,倭國改名日本。

此後一千年,日本雖然對朝鮮半島一直垂涎欲滴,並念念不忘這個侵略中國的跳板,卻一直未敢向朝鮮用兵。

滅掉百濟之後五年,高句麗也為唐所滅,逐漸強大的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並與唐朝成了「朋友」,算是唐朝出兵半島的另一大收穫。

(六)帝國夢碎

此戰過後,「劉仁軌」三個字成了倭人的噩夢,他們怕了他千年,也恨了他千年。

千年過後,倭人好了傷疤忘了疼,以為世上再無劉仁軌,再一次做起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的春秋大夢,而且想得挺美:先徵服朝鮮,然後徵服中國,最後徵服印度。

做這個春秋大夢的人,名叫豐臣秀吉,日本戰國時代著名政治家,號稱「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堪稱當時的牛人。

豐臣秀吉確實很牛,因為他結束了日本的戰國亂世,統一了日本,而且治國有方,使戰亂多年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

他還想更牛,於是決定鋌而走險。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邁出了實現「亞洲大帝國夢」的第一步,出兵20多萬(其中水軍9000,戰艦700餘艘)侵略朝鮮,於1592年四月跨過朝鮮海峽,在釜山、慶州一線登陸,並迅速攻佔漢城與陪都平壤,朝鮮其他主要城市也紛紛淪陷,日本大軍直逼明朝邊境。

他沒想到,夢想這麼快就要實現了。

然而僅僅是一個夢。他更沒想到,這個夢永遠也沒有實現的那一天。

當他剛剛制定好遷都北京、將北京周圍10「國」之地「獻為御用」的計劃,他的軍隊就遭到應朝鮮國王請求前去討伐的中國明朝大軍的迎頭痛擊,20多萬大軍所剩無幾,被迫與明朝和談,還未站穩腳跟就滾出了朝鮮。日本人企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大明王朝的戰略圖謀,也宣告徹底失敗。

時至今日,有人依然做著這樣的春秋大夢。對於這種健忘症患者,唯一的辦法是鐵拳重擊,把他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

如果歷史會重演,那麼歷史將繼續證明,夢,不要亂做,否則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大唐版圖)

相關焦點

  • 二戰後期,日本天皇制定秘密計劃:圖謀放棄日本全島,遷都北京
    二戰後期,美國將矛頭對準了日本本土,對日本展開了兩次大規模的轟炸。但是美國的行動並沒有讓日本感到害怕,日本天皇認為將近十萬日本本土人的犧牲是戰爭中合理的傷亡人數,當時日本軍隊的秘密戰略規劃是遷都中國東北,放棄日本全島,以維持後期繼續的戰爭。
  • 二戰末期日本的瘋狂計劃,本土失敗就遷都中國
    眾所周知,二戰末期,日本為了抵抗盟國的反攻,曾制定出了一個「本土決戰」計劃,妄圖垂死掙扎。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計劃後來在美國原子彈的威懾下失敗了。不過,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日本當時還有一個預備計劃,一旦本土決戰失敗,就實行預備計劃。這個預備計劃是什麼呢?就是要遷都中國。
  • 二戰絕密檔案揭示日本一瘋狂計劃:把天皇送到中國,遷都北京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這場戰爭將全世界的數十個國家全都全捲入,最後造成近一億人的傷亡。二戰爆發的導火索就是法西斯國家,其中在亞洲爆發的策源地就是日本。日本盛行武士道和軍國主義,日本一直想要擴張,並把目標對準中國。
  • 日本400年前的「7年計劃」:7年時間徵服中國並遷都北京!
    古代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上幾乎都是領跑世界的,中國對於亞洲周邊國家影響尤其深遠。日本是中國的徒弟,一直向中國拜師學藝,也一直幻想著徵服中國。至少400年前的日本有著一個瘋狂、不自量力的計劃:用7年時間徵服中國,並且遷都北京。
  • 二戰後期日本節節敗退!為何還要秘密遷都中國,狼子野心令人膽寒
    在準備本土決戰的同時,日本軍方還制定了一份絕密的作戰計劃,即一旦:「本土決戰」失利,他們要將天皇和日本政府秘密護送到中國的日本佔領區以繼續戰爭。一個方案是先遷都瀋陽然後再遷北京,一個方案是直接遷都北京,理論基礎是:蒙古人,滿洲人都曾順利統治中國。
  • 二戰檔案:日本曾想「遷都」中國,雖未能成功卻讓人十分「後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等國組成了「法西斯同盟」,歷史上又稱之為「軸心國」;二戰這場人類浩劫,中國也沒能獨善其身,離我們最近的當屬「日本」。日本在歷史上跟中國沒少打仗,從冷兵器時代一直到炮火連天的近代戰爭;在「侵華戰爭」中日本不僅表現的極其瘋狂,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更給世界留下了諸多謎團。隨著時間的推移,二戰謎團逐漸被公諸於世;而在2006年解密的一份「二戰檔案」,其中內容更使人毛骨悚然,甚至讓諸多中國歷史學者感到後怕。
  • 日本曾經也有個叫「北京」的首都,奈良為南京
    在1890年前後,日本曾經有過一個「四京」計劃:東京地位不變,是事實上的首都;以京都為西京,是文化意義上的陪都,天皇登極大典在這裡舉行,如同俄皇之加冕地莫斯科、法王之加冕地蘭斯、普王之加冕地波茨坦;奈良為南京,是歷史意義上的陪都。
  • 印尼遷都:盤點那些曾經遷都的國家
    儘管仍未公布具體的地點或時間安排,但8月16日,總統維多多已正式在國會公布了計劃。遷都的原因顯而易見。雅加達每年平均下沉1至15釐米,城市幾乎一半的區域低於海平面。雅加達坐落在海岸邊的一片沼澤地帶上,一共有13條河流在這裡縱橫交錯。雅加達交通十分擁堵。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雅加達是世界上最擁堵的城市。
  • 北京不適合居住:中國遷都首先目的地曝光!
    在人們討論北京是否適合居住的時候,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遷都設想也不斷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北京作為首都的歷史使命是否已經完結?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學者提出遷都的設想。但這些民間意見都沒有下文。   在北京霧霾最嚴重的時候,網上流傳著遷都河南信陽的謠言。
  • 二戰時,日本曾妄圖遷都中國
    日本向中國投降儀式 二戰中期,日本對美發動著名的「珍珠港」偷襲,隨著美國海軍在尼米茲的指揮下,通過潛艇開始了初步反擊,大量的日本貨輪被擊沉,要知道,日本是個島國,
  • 北京不當首都了?中國備選遷都城市預覽
    歷史上,中國遷都多次,後到現在,我們都知道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但是現在首都空氣品質堪憂,面對種種問題,北京可能不再是首都了!要遷都,你覺得哪些城市能夠作為首都城市的備選呢? 中國遷都備選城市曝光。我國的首都人多車多、沙塵暴更多,已經越來越有很多北漂甚至北京人民覺得北京的居住環境已經大不如之前了。
  • 假如歷史上的朱棣不遷都北京,明朝會不會存續更久?
    了解這個問題需要熟知中國的地理知識,從地圖上看,中國北方是華北平原,一馬平川,沃野千裡,是無險可守的。故中原王朝佔據一旦佔領華北平原,都會力圖佔領華北平原的北面的戰略要地,即幽雲十六州,這樣才能在燕山山脈依據地勢形成一道穩固的防線。
  • 永樂大帝朱棣何時遷都北京?又為何遷都北京?網友:被低估的皇帝
    而今天北京能夠如此繁華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它是我們的首都,因此各方面的資源都會往上面傾斜,那麼它自然就會發展得非常迅速。那麼為何中國會選擇北京作為我們的首都呢?其實這一點源於最初確定遷都北京的一位明朝的皇帝——明成祖朱棣!
  • 淺析永樂遷都北京的原因
    朱棣遂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年),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死亡。 也就是說朱棣從南京正式遷都到北京,不到4年就死了,可以說朱棣大半的時間都待在南京,那麼,為什麼要在生命的後半段折騰自己,搬去北京呢?
  • 60年遷都計劃終落地 印尼為何如此執著於遷都?
    據美國CNN新聞報導,4月29日的內閣會議後,印度尼西亞國家發展計劃部長班邦·布羅佐內戈羅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總統維多多已經決定將首都遷離人口稠密的爪哇島,這是一個重要的決定。」但他表示,政府尚未選擇新的地點。
  • 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始終定都南京,是否會撐過崇禎末年?
    前言:本世紀以來,由於《明朝那些事》的影響,很多人將明朝視為人類歷史上最美好的一個時代,甚至很多人惋惜:認為如果崇禎帝把文官集團殺光,而後遷都南京,那麼,明朝就會滅亡,甚至將來明朝還會進行大規模反攻,將整個北亞和東南亞都納入明朝的勢力範圍。
  • 印尼遷都,這個計劃醞釀了60年
    世界上遷過都的國家不少,但很少有印尼這樣執著的。 印尼國家發展計劃部長班邦周一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印尼總統佐科已經決定將首都遷出人口稠密的爪哇島。不過,政府尚未選擇新的地點。班邦同時表示,搬遷可能需要長達10年的時間。他列舉了巴西、馬來西亞和哈薩克斯坦的例子。
  • 揭秘:印尼泰國都要遷都?遷都背後的政治經濟學
    趙匡胤為何要遷都,先把這個問題拋在一邊,看看反對者的意見。趙匡胤的遷都計劃剛一提出,便遭到了眾多大臣的反對。其中一個叫李符的官員列舉了遷都洛陽的八大障礙,其要點是洛陽久經戰亂已破敗不堪,如果遷都洛陽,成本極其浩大,軍民也經不起折騰。
  • 印尼確認推遲遷都計劃:曾計劃將首都遷至東加裡曼丹
    人民網雅加達9月10日電 國家建設規劃部長蘇哈爾梭確認,印尼中央政府已推遲將首都遷至東加裡曼丹的計劃。蘇哈爾梭9月8日在國會表態稱:「直到今天,遷都計劃仍暫時處於擱置狀態。」由於目前中央政府的工作重點是抗擊疫情和研製、分配新冠疫苗,財政預算向這些方面大量傾斜,導致本應用於新首都建設的預算被挪用,據悉,國家建設規劃部2021年就遷都計劃提議的預算金額為1.7萬億印尼盾(1美元約合14700印尼盾),該數目略低於2020年(1.8萬億印尼盾)。
  • 印尼遷都後,大城市病就能一勞永逸嗎?
    01印尼的遷都大計已經有六十多年歷史其實,早在印尼剛獨立時,印尼的遷都計劃就經常被提上議程。1957年,印尼的首任總統蘇加諾認為,雅加達的殖民地氣息過於濃重,曾表示要遷都到中加裡曼丹省裡,新首都的名字叫帕朗卡拉亞(Palangkaraya)。他認為,遷都有利於印尼各個地區的均衡發展,而且,帕朗卡拉亞受到的火山威脅也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