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欽定15個不徵之國,在日本和朝鮮下兩句話,說明他真實意圖

2020-12-19 小院之觀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始纂《皇明祖訓》,四年後編定,這是他對後世子孫的訓戒。在書中,朱元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依次是:

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在這些國家裡,比較特殊的是日本和朝鮮。

在日本下面,有一句話:「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這句話非常有意思。

其他十幾個國家,下面也有備註,但要麼是註明該國地理位置、要麼是註明朝貢情況,唯獨給日本來了這麼一句。

啥意思呢?

從字面上看,是說日本與胡惟庸案有牽連,有謀逆之心。

反叛是重罪,哪怕想想都不行,那為啥又要把日本列入不徵之國呢,這豈不是有點矛盾。

胡惟庸案本就是權力之爭,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即使有獨斷專行的舉動,要說謀反,借他個膽子也是不敢的,這只是朱元璋要把權力收歸自己的藉口。

胡惟庸案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前後誅殺共計3萬餘人,無數勳臣受到牽連。胡惟庸更是被先後安上了勾結蒙古,私通日本的罪名,後來更是西通卜寵吉兒,南通三佛齊,北通沙漠,東西南北諸夷。

這麼多罪名,胡惟庸九族再被誅一遍也不夠,這當然都是整肅功臣的藉口。

「北虜南倭」,明朝初期,蒙古和日本是兩個心腹大患。對蒙古打擊不遺餘力,卻把為患東南,又號稱與胡惟庸勾結的日本列為不徵之國,這只是朱元璋戰略上的考慮,而並非如他所說「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日本為患其實始自元朝,忽必烈兩次徵發大軍討伐日本,卻都折戟沉沙,十幾萬人逃回來的不到十之二三,損失十分慘重。

但別以為日本是傻子,給人打了不知道還手,忽必烈自己不知道,他的兩次徵日改變了日本歷史。

為了對抗元朝徵討,日本國內採取了一系列動作,改變了政治生態,動搖了北條氏倚為屏障的御家人制度。打退元軍第二次進攻後,原來統治幕府的北條氏也因此迅速敗亡,鎌倉幕府滅亡,足利尊氏建立起室町幕府。

幕府改朝換代了,仇恨並沒有因此消除。由於元軍伐日以朝鮮為基地,日本武士、海盜開始頻繁劫掠朝鮮,進而延伸到中國東南沿海,這就是倭患的由來。

倭患不是朱元璋的鍋,但到了元末明初卻愈演愈烈,洪武二年和洪武三年都發生倭寇大面積侵擾山東、福建沿海的問題。

倭寇得治,怎麼治是個問題。

在洪武初期,朱元璋還沒有一統天下,北元勢力依然強大,佔據著遼東和河西走廊,四川、雲南等也還不在手中。

元世祖忽必烈遠徵日本時,國力已空前強大,能夠集結各族兵力,並實際控制著朝鮮,卻仍然落得個折戟而歸。

這個教訓,朱元璋不會看不到,貿然出徵日本是不現實的,明朝沒有這個實力。

「帝得表,慍甚,終鑑蒙古之轍,不加兵也。 」

並且日本當時在中原眼中是個貧瘠之地,得不到不會有什麼損失,得到了也難以有效控制。正如他自己所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 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審時度勢,朱元璋宣布日本為不徵之國,轉而從政治、經濟上對其加以限制。

除了日本,還有朝鮮。

朝鮮下面寫了句話:

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其子李成桂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姑待之。

這說明老朱對於朝鮮,其實也是有想法的。

朝鮮國也是不徵之國,但朱元璋編定《皇明祖訓》時,遼東還在北元的控制之中,想徵朝鮮也徵不了,這是張妥妥的空頭支票。

當然後來,朝鮮表現恭順,實在找不到什麼理由討伐它,也就一直「待之」下去了。

明朝最重要的敵人,還是在西北——「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這也是歷史上封建王朝繼承領土的一個慣性問題,朱元璋的意思就是照著元朝的版圖打就行了,勞師遠徵日本,實在是吃力不討好。

順便再說一下,所謂「不徵之國」,只是朱元璋時期對自己國力的認識,告誡後世子孫不要好大喜功,把國防重點拎拎清楚——西北邊疆才是心腹大患。

舉個例子:安南。

朱棣顯然沒把他老子的話太當回事,永樂四年(1406年)就派出朱能、張輔出徵安南,一年不到滅亡安南胡朝,置交阯布政司進行直接統治,名義上的傀儡也不需要了。

安南平,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戶三百十二萬。求陳氏後不得,遂設布政司,以其地內屬。

為啥,還不是因為北方安頓了不少,有餘力用兵了。

「不徵之國」這樣的祖訓,也就是放著看看,有用的時候拿來扯一下,不需要的時候大家選擇性失憶就完了。

就如同他賜給功臣的免死鐵券,不想你死,可以拿免死鐵券說說事;想讓你死,你收集一打鐵券也不能免死。

此一時彼一時,老朱的子孫也懂得變通,不至於抱著幾百年的故紙默守陳規,一切還是要國力說話。

但是結果呢,要看到結果。

朱元璋確實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他看得很清楚「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在封建王朝歷史上,這些國家即使短暫被徵服,也無法成功消化。比如朝鮮半島,早在唐朝就曾過,最後也無法消化,只得退出。

上面提到的安南,徵服二十一年後就又恢復了獨立,不是明朝不想控制,是花錢實在太厲害又難以收到實效。

原因正是「限山隔海」,明朝的統治手段和保障體系都不足以支撐直接統治過於偏遠的地區,即使軍事上可以短暫徵服,政治上也無力長期實控,這都是國力決定的。

朱元璋列出15個不徵之國,可以看作是一個預言,預言了明朝無力真正徵服這些國家。

以後的歷史走向也證明了他的預言,朱元璋以政治家的遠見預見了這些事實。

對朱元璋和明朝歷史的朋友,在這裡推薦一套明史泰鬥吳晗先生的作品,《大明王朝三百年》+《明朝錦衣衛東西廠》,明朝歷史的各方面,裡面都說得很清楚。

吳晗專攻明史數十年,作品都是權威經典之作,以史料詳實,分析縝密而著稱。

吳晗這部著作在被塵封近70年後,才在2012年首次單獨出版,對明朝愛好者來說,這不啻是個福音,從此好評如潮,一版再版。

這套書比《萬曆十五年》更全面,比《明朝那些事兒》更真實,要探究明朝真相,吳晗經典讀本不可錯過。

大明王朝三百年+明朝錦衣衛和東西廠。新書上架79元包郵,有興趣的朋友點下方橫條就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明朝的15個「不徵之國」都有哪些?朱元璋咋想的?
    在這份遺訓中,朱元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並給出了為什麼不徵討這些國家的原因。一眼看去,全都是大明朝的鄰國,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於鄰國的態度是非常友好的。但仔細一看,這些鄰國都位於大明朝的東方或者南方,而對於北方和西方的鄰居,朱元璋的態度就變得強硬了,這和中華的歷史淵源很有關係。接下來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不徵之國的特徵。
  • 朱元璋讓日本朝貢,日本殺掉使臣,為何他卻定日本為「不徵之國」
    不僅拒絕了朝貢大明,而且還將大明派到日本去的使臣給殺了。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十分生氣,揚言要出兵將日本給滅了。說是這樣說,朱元璋後來 不僅沒有向日本出兵,而且還將日本定為不徵之國。朱元璋殺功臣殺貪官,本身又是微末起義,一路殺上來的。一路上經歷大大小小戰鬥無數,是一個鐵血威武的帝王,但為何到了日本這兒卻選擇放棄徵討日本呢?
  • 朱元璋定國策,說明是不徵之國,為啥朱棣還是徵服了東南亞
    在朱元璋統治的第二十八年,他宣布了這樣的一項國策,那就是宣布有15個國家被明朝列入了不徵之國。這個不徵之國的確定,也是明朝在自己國策上的一個定位,代表著明朝的後世君主都不能恣意徵討這些國家。而這個不徵之國中的國家,有我們熟悉的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以及諸多南亞和東南亞的國家,一共有十五個。可以說,這個國策的確立,其實說明了明朝的兩點態度。
  • 朱元璋為何為後世制定了15個不徵之國,所為何意呢?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頒布了《皇明祖訓》,對後世皇帝們的施政方針做出了規範。內容包括內政、外交、禮儀、皇族管理等諸多方面,其中特意規定了15個「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徵討,以上所述,頒行天下諸司。
  • 朱元璋在大明祖訓中定下15個不徵之國 9個已經滅亡 6個延續至今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實實在在打下來的。但是他為何在大明祖訓中立下一條規定,那就是將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呢?這15個國家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今日本衝繩)、小琉球國(今中國臺灣)、安南國(今越南北部)、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島八昔)、西洋國(今科羅曼德爾海岸)、爪窪國(今爪哇島)、湓亨國(今馬來半島)、白花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弗齊國(今蘇門答臘島巨港)、渤泥國
  • 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不徵之國」是朱元璋列的15個海外國家,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創者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呢?朱元璋雖然已經給出了理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1369年,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這15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朱元璋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國家隔山隔海。
  • 為何朱元璋要宣布十五個「不徵之國」?淺談太祖遺訓
    同時,朱元璋在皇室內部頒布了一條皇明祖訓,將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朱元璋將這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自己皇室內部的子孫後代不得隨意徵討這15個國家。
  • 明朝為什麼要宣布15個「不徵之國」,這15國是哪些地方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起草了《皇明祖訓》,針對東亞諸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 「頒行天下諸司」。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明初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明初為什麼要建立「不徵之國」的朋友圈呢?
  • 我只是說說而已,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朱元璋將此國列為永不徵之國,但朱棣不聽,硬是將其納入明朝版圖
    朱元璋認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於是在洪武二年(1369),在《皇明祖訓》中宣布將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這15個海外國家列為"永不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徵討
  • 壬辰倭亂:如果明朝不派兵去救朝鮮,朝鮮會不會被日本佔領?
    如果當時明朝拒絕支援朝鮮,不僅朝鮮會滅亡,就連中國本土也會受到進攻。明太祖朱元璋以「朝日鮮明」之意賜其名為朝鮮國。歷時200多年來,中朝兩國關係基本穩定。到萬曆(明神宗年號)年間時,朝鮮國內太平、文化昌盛。朝鮮·高麗民族本身是個驍勇善戰的民族,但此時因為長期處於和平狀態下,軍備廢弛,民不思戰。反觀日本列島,織田信長經過長期的戰爭奠定了日本統一的趨勢。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長雖然死去。
  • 朱元璋為何放棄濟州島?為了讓李氏朝鮮徹底離開北元
    當了一百年臣屬國的高麗,在明朝和北元之間左右搖擺。其後,李氏朝鮮(1392年、洪武25年)篡位成立,還是因為北元,李氏朝鮮繼續在明和北元見左右搖擺。在這期間,高麗、李氏朝鮮有一個地方——耽羅(今韓國濟州島),朱元璋本來是可以收復的。
  • 明朝末年的輝煌:一戰擊潰日軍15萬人,讓日本300年不敢進犯中原
    周邊的小國都臣服於明朝,明朝對這些藩屬國也是極為優待的,甚至將日本、朝鮮等幾個藩屬國列為了不徵之國。雖然有不徵之國這麼一說,明朝輕易之下不會對這些小國動手,但是一旦有觸怒了明朝的國家,明朝也不會跟他客氣,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韓國這個家族原祖先在中國重慶當過國皇帝,後被朱元璋移送朝鮮,現...
    朱元璋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貧苦出生最後坐上皇帝的人,建立大明朝276年江山,在亂世能爭奪天下,可想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是要滅掉多少梟雄才行啊,像陳友諒、張士誠等,今天小編說的這個是在元朝末年稱帝建國,和朱元璋爭天下,而失敗被送到高麗,現在在韓國已有眾多後裔。
  • 獨家訪談:解讀朝鮮近期動向的背後真實意圖
    獨家訪談:解讀朝鮮近期動向的背後真實意圖【環球網綜合報導】著名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先生應環球網軍事頻道邀請就朝鮮問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並回復了熱心網友提出的問題。環球網友:宋老師,朝鮮試驗核爆地靠近我國東北,核汙染或核洩露會不會影響我國東北地區.
  • 朱元璋警告「此國不除必成大患」,五百年後,此國讓中國吃盡苦頭
    朱元璋這首詩的名字叫《倭扇行》,看到「倭」字,大家就知道朱元璋這首詩寫的主要內容了。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既然稱帝了,周圍小國是不是該來恭賀一下?朱元璋是這麼認為的,稱帝後他立即派出使者出訪明朝周邊的國家。朱元璋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元朝被我滅掉了,現在中國是朱元璋的天下,各位是不是應該立即奉我大明為「正朔」呢。
  • 日本公開3封649年前的遺書,眾人才恍然大悟,難怪朱元璋沒打日本
    然而在我國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派使者去日本,欲解決當年兩國的問題,日本非但不聽,還斬殺了明太祖派去的使者,這可是一件大事,朱元璋聞言大怒,決定起兵攻打日本,結果到最後又不打了
  • 對馬島之戰朝鮮曾大破倭寇,為何還不敢開疆拓土?
    所以明初政府很擔心當時流竄在南方的方國珍、張士誠殘黨等勢力會和日本聯合起來,於是就在南方海域加強戒備。再加上當時的倭寇一般就是三五成群的自發組織,實力也較弱,所以倭寇活動的區域和明後期不太一樣,主要是在遼東、山東、朝鮮一帶。後世倭患的重災區東南沿海,此時的倭寇還不敢過去。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朝鮮篇)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在其頒布的《祖訓錄》以舉列了「不徵之國」的形式大致劃定了明帝國的控制範圍——如果說洪武年間明帝國還因為北方面臨後元的巨大威脅而使得這種「不徵之國」的設定有些「一廂情願」,那當永樂帝朱棣掃蕩蒙古之後「不徵之國」顯然成為了亞洲東部各國得以被中原王朝認可的「丹書鐵券」。
  • 中國古代,有吞併朝鮮的機會嗎?為什麼沒有成功?
    中國古代能夠把觸角伸到東北的王朝,也曾擁有短期吞併過朝鮮北部的時候。朝鮮北部在秦漢時期被統治過。隋朝三徵高麗雖然沒有成功,但也彰顯了當時的統治決心。到了唐高宗時期,終於消滅高句麗,唐王朝雖將北朝收入囊中,但是很短暫,之後王朝逐漸沒落,高句麗趁機脫離,出現了「渤海國」。至此直到宋朝,漢人在東北地區的政權不復存在。王氏高麗建立以後,對了對抗契丹,而向宋朝拋出橄欖枝,宣布結盟。他們本身的戰鬥力就不容小覷,不僅扛住了契丹的入侵,更是擊敗了女真人,十分頑強。而漢人政權變得十分脆弱,無暇顧及控制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