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左傳·宣公四年》: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費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近代日本用狼子野心來形容在合適不過。
日本只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島國,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雖然迅速走上強國之列,但在改革時期,資源消耗的太快,國內矛盾突出,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自從這次戰敗,日本便開始肆無忌憚的掠奪中國資源。
但他們的野心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想要徵服世界,佔領中國只是第一步,為此日本在1929年的經濟危機影響下,策劃了「九一八事變」,不到半年,東三省全面淪陷,14年的抗日戰爭正式打響。
在這14年當中,日本的戰場,並不只有中國,日本轟炸美國珍珠港,澳大利亞達爾文港,又攻入了緬甸,然而不管日本是在太平洋發動戰爭,還是在東南亞發動戰爭,日本就是不攻打印度。
當年我國應邀訪問印度的時候,聖雄甘地還勸我國停止抗日,不要繼續堅持非暴力不合作的理想。這話對印度來說是非常適合國情的,因為他們本就沒有遭受過多少戰爭,根本不了解法西斯的殘忍,一位猶太學者還寫信給他,問他知道集中營嗎?
聖雄甘地自然是不知道的,因為二戰時期,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沒有集中營的概念,只是利用宗教讓印度屈服,唯一一次最大的抗爭,是英軍用豬油塗子彈,結果英國跟印度和談,給了印度更多得到權益。
要是換做德國和日本,別說是豬肉塗抹子彈,讓印度人吃豬肉都是有可能的,印度在二戰是生活在「和平」當中,其實日軍打過一次印度,但也僅僅只有一次。那麼日本為什麼不全面攻打印度呢?
第一:日本是有可能攻打印度的,英屬殖民時期,英國佔據了可不只有印度,日本打進緬甸的時候,英軍就認識到了日本的強大,為了抵抗日本,就請求我國的援助,我國為了保衛「大後方」,派出了遠徵軍。
印度並不是前線,遠徵軍和英軍協同合作,將日本擊潰了,在印度蘭伽,還修建了中國抗日遠徵軍烈士公墓,這200餘座墓碑就是中國遠徵軍抗日的最好證明。我國守住了印度,印度卻恬不知恥想要侵犯我國,真是一個白眼狼。
第二:印度的地界也非常大,日本並沒有更多的兵力去攻打印度,日本的主力部隊都投放在太平洋、中國戰場,兩線進攻已經非常艱難了,要是繼續在印度投入兵力,被洗腦的印度人肯定會反擊,這對日本來說不是好消息。
第三:就是位置和資源,印度南面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想要運送兵力最快的就是海上運輸,可美軍又佔據著制海權,而且日本進攻東南亞是為了以戰養戰,印度的資源十分貧瘠,佔領印度,又費力,又拿不到多少好處。
或許正式因為如此,英軍也不想用武力徵服他們,而是利用信仰分化印度,作為一個宗教大國,簡簡單單就因為宗教爆發了多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