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那麼大,為什麼輕易就成了英國殖民地?

2021-02-13 米先生說

印度是一個有著290萬平方公裡土地,13億人口的地區性大國。然而印度近代史就是屈辱史,在清朝乾隆年間,印度就淪為了英國殖民地。一個物產豐富,歷史悠久的可以媲美中國的地區,為什麼輕易就成了英國殖民地?歷史總是沒有那麼簡單,讓我們逐一分析。

大英帝國的掌上明珠:英屬印度

17世紀的英國在資本主義大發展的同時,還進行了積極的殖民擴張。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國(北美殖民地),非洲大陸以及澳大利亞都先後成為英國殖民地,還有南亞。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印度地區。印度殖民地被稱為維多利亞女王皇冠上的「最璀璨的明珠」,甚至女王要跑到印度加冕為「印度女皇」。

但1.6億人口的印度被千萬人口的英國殖民的過程實在過於簡單,米叔認為:印度之所以被輕鬆殖民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沒有大一統傳統

印度在古代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國唐朝時稱呼印度地區為身毒,天竺,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哈拉帕文化是南亞最早文明,誕生於現在的巴基斯坦,之後就因為雅利安人的入侵滅亡。公元前6世紀大流士一世徵服了印度河流域 ,之後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又徵服印度河平原。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期基本統一了南亞次大陸,但很快這裡又被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入侵,被匈奴人吊打的大月氏人還在這裡建立了貴霜帝國。到了7世紀穆斯林遠徵印度,造成了現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地區的伊斯蘭化。突厥化的蒙古人又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統治南亞次大陸。總結下就是,2000年來,印度就是一部一直被侵略從未被超越的歷史。

這和中國比差遠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概括了中國歷史的真諦: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中國日後2000年的政治格局,所有有作為的君主都要把統一天下當作第一要務,因此,中國歷史上統一一直是主題。而對印度人來說,誰統治是無所謂的。所以,馬克思就痛罵印度:印度人根本就沒有歷史。所以說,古代印度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第二、民族眾多,矛盾尖銳不能形成合力

印度被稱為種族博物館,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民族:黑皮膚的是白種人,黃皮膚的也是印度人 因為白種人、黑種人,混血人種,黃種人都有,又分為一百多個民族,語言體系更是龐雜繁多,連個統一的語言都不存在。

印度斯坦佔印度總人口的46.3%,是印度第一民族,但比例又不佔壓倒性數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等族人口也不少,不像中國,漢族佔到90%以上,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凝聚力是有好處的。而各民族宗教信仰差別巨大,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都有很大影響,因此印度國內民族矛盾尖銳,在英國入侵時,被英國人逐一擊破。就好比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矛盾,印度教認為牛是神不吃牛肉,而伊斯蘭人吃牛肉,這就成了不可調和的生活矛盾,經常大打出手。

第三、種姓制度導致印度人逆來順受,不喜歡抵抗

歷來各國是很痛恨別國入侵的,但印度人倒是既來之則安之,逆來順受。印度教起到有很大的作用。印度教不僅把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種姓制度還規定: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

此外,告訴大家個秘密,佛教就是從印度教中吸收的教義。佛教的轉世說法和印度教的轉世是不謀而合的。印度人一生中的修行,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因此,對於印度人來說,信奉印度教比什麼事情都重要,被殖民或者自由是無所謂的,這就可以解釋:幾千年來為什麼印度這麼容易被入侵的現象。

英國順利入侵印度,是英國人的幸運,也是印度人的幸運。大英帝國藉助印度龐大的人力和資源優勢成為世界霸主,還順帶侵略下清朝時期的中國,而一盤散沙的印度在英國統治下知道了國家和民族意識,重構了國家體制和疆域,算是因禍得福。所以,印度人一點也不痛恨英國入侵,反而當成恩賜。

我是米君說史,微信chashijun9595,歡迎閱讀下期文章。

——拓展閱讀——

19世紀日本如何避免成為殖民地的命運?因為太窮,列強看不上

720萬美元!就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俄羅斯人後悔嗎?

相關焦點

  • 英國曾擁有那麼多的殖民地,為何英國的前殖民地卻並不仇恨英國
    大部分大英國協成員國與英國維持著一種特殊關係:其中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哈馬、牙買加、巴布亞紐幾內亞等16個大英國協國家共同遵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在英國的前殖民地中最早獨立的美國沒加入大英國協,但美國和英國的外交關係之密切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為什麼英國的殖民地在獨立之後普遍仍與英國維持著特殊關係呢?這些殖民地為什麼不恨英國呢?
  • 同樣是遭到了英國的侵略,為什麼印度淪為了殖民地?
    鴉片戰爭時,面對四千多的英國遠徵軍,幾十萬的清軍被打的潰不成軍,又是割地又是賠款的,想到真的是莫名的感覺是屈辱了。即便是這樣當時的中國也是組織了力量進行了反擊,讓西方的列強不能完全的奴役中國,還能保持著中國能夠收復自己土地的能力,同樣是面對著英國的侵略,為什麼印度卻是一敗塗地,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 印度:脫胎換骨的殖民地
    英國的統治方略,與中國唐宋元明諸代所執行的羈縻政策和土司制度不謀而合,但不符合大清帝國改土歸流、一斷於中央的方針。也正因為英國的管理特點,英國所屬各大殖民地,往往至今還或多或少保留著古代專制矇昧的制度殘留。比如:文明法治如新加坡竟然還保留有鞭刑就是明證。很多人會說,某種制度有什麼好,不是像敘利亞一樣亂,就是像印度一樣窮。
  • 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為何殖民地中卻有幾塊是屬於葡萄牙的?
    英國在今年脫歐了,脫歐之後歐洲人到英國去,或者英國人到歐洲來,相對而言不像以前那麼順暢。但是在歐盟的幾十個國家中,有一個國家他還保有著跟英國交往的便利,這個國家就是葡萄牙,因為葡萄牙和英國之間還有一份盟約。
  • 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俄國是怎麼做到的?
    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17到18世紀,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殖民地,並擊敗荷蘭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美國獨立後,英國將殖民地的重點改為印度,同時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香港等地。近代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和地區達到58個,鼎盛時期本土、殖民地、託管地等總陸地面積約3300多萬平方公裡。
  • 印度是如何淪為英國殖民地的
    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實按照當時印度國內那種四分五裂的狀況,淪為殖民地是早晚的事,區別在於淪為誰的殖民地。最後,在一幫歐洲強盜的競爭中,英國勝出,成了印度的宗主國,英女王成了印度的女王。英國人挺嘚瑟的,還把一艘「聲望」級戰列艦命名為「印度女皇號」,其實這個女皇指的就是他們的伊莉莎白女王,因為她也是印度的女皇。
  • 同樣是被侵略,為什麼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近200年而中國沒有?
    十八世紀中期,葡萄牙殖民者逐漸退出印度,而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進入印度。 1757年6月23日,英軍與孟加拉王公的戰爭爆發,英軍擊潰孟加拉7萬大軍,史稱「普拉西戰役」。
  • 地理位置的優越,時間的恰到好處,印度一步一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比如英國率先選了印度作為殖民市場的根據地,開創東印度公司並以此為中心加大對亞洲的侵略力度。但是就當時的背景來說,印度的綜合國力和實力都是亞洲一眾國家中非常不錯的存在,那麼英國為什麼還會首選印度呢? 一、 印度佔據"地利" 歐洲在經歷了資本積累使得本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進行到下一階段之後,歐洲各國便開始了在全球尋找原料和市場基地的進程,這種原料供應和市場便是我們口中所說的殖民地。而在亞洲的一眾國家中,英國偏偏選了印度作為其控制亞洲的大本營,而英國的這種選擇與印度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
  • 為什麼英國殖民地大多成為發達國家,法國西班牙的則比較落後?
    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都曾經擁有很多海外殖民地,是世界殖民大國。隨著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覺醒,絕大多數殖民地都實現了獨立。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很多英國殖民地再獨立後都成了發達國家。當然,也並非所有前英國殖民地都成為發達國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埃及等非洲國家。而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獨立後幾乎沒有產生一個發達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1.英國殖民地的地理條件好。一個國家要想成為發達國家,有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很重要。
  • 英國移民為何在殖民地設置責任制政府?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歐洲許多國家開始了海外殖民地的爭鬥,其中英國在美洲大陸,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都建立了不少殖民根據地。到了19世紀中葉,伴隨著海外貿易的需求增加,許多英國本土移民者到陸續抵達全球各地的殖民地,在地方上就開啟了自治或是代理地方管理權的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殖民地責任政府的出現。
  • 印度如何成為英國殖民地?印度皇帝的表現太意外
    18世紀中期,印度土地上的諸多殖民者中,只有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強。當時的葡萄牙力量已經衰落,法國處境不佳,荷蘭除了商業外都很弱。英國人來到後,本來是打算大幹一番,不想被法國人搶先。兩國無可避免地在印度展開鬥爭,而印度的被殖民化道路就此打開。英國人仿效法國人,徵召印度人組建軍隊。
  • 佔領德裡:曾經身為殖民地的印度竟然這樣反抗過英國
    印度曾經為英國的殖民地,是英國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英國女王擔任印度皇帝,統治這個大國。我們印象中印度人甘願忍受殖民者壓迫,其實在殖民時期,印度曾經爆發過激烈反抗,就是著名的德裡反英起義。還有就是這些年英國人強迫印度士兵在海外作戰,取消他們的免稅權利,不尊重他們的種姓制度等等,都為日後的起義抗爭埋下了伏筆。引燃印度人民憤怒的導火索馬上出現了,1857年3月,印度的一個士兵名叫曼加爾·潘迪因與英國兵發生爭執,堅決不肯用嘴咬開子彈後殼,結果被英國軍官鞭打。小夥子一怒之下打死了三個英國軍官。
  • 前英國殖民地那些糾紛,是英國故意留下的,還是無意而為之?
    然而英國的殖民地在獨立時,似乎都不那麼乾脆,英國人還會留下一些禍根,令這些地方爭執不下,很多英國的前殖民地成為了地區的不穩定因素,甚至直到現在都沒有解決。所以英國也成為了攪屎棍國家,貌似不給前殖民地留下點麻煩,心裡不太痛快。那麼前英國殖民地那些糾紛,是英國故意留下的,還是無意而為之?
  • 前殖民地不恨英國?以愛爾蘭和印度為例,談談三個真相
    英國作為人類殖民史上第二個日不落帝國,被一些人看作是感恩他們的似乎比較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西班牙和英國作為兩任日不落帝國,原來的殖民地也都不怎麼被仇視。其原因既有現實因素:英國還很強大,又有實實在在地發展歷史原因但這要怎麼看待。其一,歐洲殖民者往往與被殖民者不在一個州,現實世界裡沒有被再次殖民的可能。
  • 二戰印度幫英國打德國,獲得自治權,法國殖民地就沒那麼幸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很多國家都為世界反法西斯勢力的勝利,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卻並沒有成為五常之一,相反在二戰初期被迅速以閃電戰拿下的法國卻可以,這的確會引發多國的不滿,但是二戰期間,法國真的那麼弱嗎?沒有打就投降了嗎?
  • 當年英國那麼多海外殖民地,為什麼派去的總督卻沒想過獨立?
    當年英國那麼多海外殖民地,為什麼派去的總督卻沒想過獨立?在大英帝國眾多的殖民地中,通過武力手段獲得獨立的,最典型的就是北美的13塊殖民地,而其他的地方就是白人較多的國家,在大多數時間裡總督都沒有過想要獨立的想法。
  • 為什麼英國人會保留印度士兵的頭巾習俗
    在清朝末期英國人通過了鴉片戰爭徹底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而英國的軍隊也進入了中國,當時很多看熱鬧的國人並不知道軍隊裡面那些裹著頭巾的士兵是什麼人,其實他們是印度人,因為印度淪陷為殖民地已經有了非常長遠的歷史了,因此部分印度人也就有了被帶出來參與到侵略,管制戰爭當中的資格。
  • 英國在全世界進行殖民統治,為什麼殖民地的人們卻都不討厭英國?
    英國曾在海外建立了非常多的殖民地,可是為什麼受殖民統治的那些老百姓卻並不仇恨英國呢?我們知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它的殖民統治遍及全球,照理說受殖民統治那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但事實上英國曾經殖民過的那些地方的老百姓,他們並不仇恨英國。
  • 印度世界第二的人口大國,為什麼會成為,美國的殖民地呢?
    一百年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後來,隨著「日不落帝國」的衰落,印度獲得了自由,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但是現在,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可能會再次淪為「殖民地」。區別在於試圖「統治」印度的國家是美國,據美國媒體報導,七位國會議員聯合發出呼籲,要求對印度進行一系列「立法」改革,而執行這些改革的是美國官方。簡言之,就是美國要幫助印度「立法」,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施,印度將成為21世紀的第一個「殖民地」。首先,印度人民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的第一時間內,在社交媒體上大聲疾呼反對,他們認為這是赤裸裸的侵略,是對印度主權的蔑視。
  • 你知道印度做了多少年的殖民地? 其實遠不止英國人統治的300年
    原標題:你知道印度做了多少年的殖民地? 其實遠不止英國人統治的300年 說起印度這個國家大家都不陌生,這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鄰國,按照人口、面積來算,也勉強算是一個大國。 印象中印度好像只被英國不完全殖民了300年,其實遠不止這些,「印度」這個名稱本來不是一個國家名,嚴格意義來講,「印度」指的是地理上的「印度次大陸」,也可以稱之為「南亞次大陸」,除了印度國之外,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裡蘭卡、馬爾地夫等國,現代印度國只不過脫胎於英屬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所以現在印度國老想著稱霸南亞,欲吞併南亞其他國家,印度國想的就是繼承英屬印度殖民地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