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英國那麼多海外殖民地,為什麼派去的總督卻沒想過獨立?
在大英帝國眾多的殖民地中,通過武力手段獲得獨立的,最典型的就是北美的13塊殖民地,而其他的地方就是白人較多的國家,在大多數時間裡總督都沒有過想要獨立的想法。甚至那些當地土著佔有絕大多數人口的國家,也是通過與大英帝國友好協商最終獲得獨立的!
其實就好比古代中國的軍閥,平時國泰民安的時候可能很老實,一旦天下大亂,就都開始稱王稱帝了。作為英國海外殖民地的總督來說,他們肯定也都想自己做國王,或者總統,而不是一個受制於人的總督。而之所以沒做,這完全是不敢,同時也不能。在英國的殖民體系中,有兩種殖民地,一種是自己的移民建立的殖民地,另一種就是佔領外國,實行殖民統治。
英國的廣大殖民地的總督們也不是沒想過獨立,他們是沒有獨立建國的基礎。英國的封疆大吏不是中國古代王朝的那些軍政一體的節度使,英國議會對總督有嚴格的權利限制。正是權力細分避免極權才讓英國的總督們失去了獨立建國的機會,權利細分給總督們帶來很多不便。
他們都是來自繁華的大英帝國,都只是想來帶著財富回到倫敦去。還有冒著險獨立,那麼是不是代表不需要英國出面了?所以實力沒有太強大,即使英國不打那麼獨立會不會受到其他列強攻打?
還有總督冒著風險,自立為王,叛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跟一群未開化的落後民族在一起,就算稱王稱霸,划算嗎。何況近現代跟中世紀封建社會不一樣,總督若真自立為王,他手下的將軍士兵會聽他的嗎,英國軍隊效忠的國家政府,聽議會的,而不是效忠某個人,不是某個長官的私人部隊。總督實際上就是當地的老大了,在當地權利很大,儼然太上皇,背後又有自己強大的國家撐腰,何樂而不為呢,比造反划算多了。
總督更多是代表英國本土以及英國皇室的利益,天然和本土實權派有利益衝突。相當於中央空降的幹部,能執掌權利壓制抗衡本地實權派的根基是英國皇室和英國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自己獨立等於毀了自己的權利基礎。總而言之,沒有本國的支援,總督想要像個上流人物生活下去都很難,別提還要面對英國本土的報復和殖民地人民的抗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