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的十三州與曾經的宗主國英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北面的鄰居加拿大實際上是站隊英國的,並且是自願的。這與當時加拿大的人口構成,還有歷史以及英國當局的政策都有關係。
加拿大地區曾經實際上是法國的殖民地,所以境內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天主教徒並且說的是法語。1759年,英國的軍隊攻克了加拿大的魁北克,從這個時候其,這裡就成為了英國的海外領土。長期以來人口佔多數的法國後裔被少數的英國新教權貴所統治。實際上,剛開始的時候也不是沒有矛盾和摩擦,但是這個磨合期沒多久,北美就宣布要獨立了。英國當局在這個時候趕緊調整政策。簡單來講就是優待加拿大地區的居民,只要他們選擇繼續效忠英國,那麼想說法語?沒問題。信仰天主教?不勉強改信新教。使用羅馬法?沒問題。總之就是想盡辦法安撫。所以當時加拿大的貴族還有大部分人都被「說服」了。儘管美國三番五次的號召他們一起,最終還是沒響應。
其次就是,當時英國與美國開打之後,美國的效忠派,也就是保皇派,很多都跑到了加拿大定居,安大略殖民地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所以這無形之中也加強了與英國的紐帶。
此外,加拿大實際上也不是沒有自己的考慮,如果加入到美國一起反對英國的話,那麼在未來組建一個國家的時候,說法語的居民們與十三州的這些殖民者從本質上來講,仍然有很大的分歧。並且還有被左右的危險,與其如此,倒不如背靠英國。
當然實際上,加拿大到了1837年的時候,因為當地人與執政當局,也就是英國總督的衝突而爆發過起義,他們不但抗議總督的寡頭統治,也反對英國在法語區實行的歧視性同化政策,比如只有新教徒方可擔任公職的規定。叛亂很快被英國鎮壓,首領或被處死或被流放。但這次叛亂引發了加拿大的改革,殖民地開始建立起責任制政府,也使得加拿大維持了長久穩定。
首先,「殖民地」不是貶義詞,所以加拿大的公民也是大英帝國的公民,當時的加拿大只是大英帝國的一個區。
其次,兩地的居民的出身不同,在大英帝國的權力分配也不一樣;當一個人或一批人認為受到另一批人的壓制,不再承認自己是大英的子民,而是美利堅公民,自然就會脫離。
最後,加拿大即使是現在,英王也是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所以,在當時只要它不獨立,它的官方就只能是維護大英帝國。
提示,加拿大人沒有打到華盛頓,而且更不可能是在獨立戰爭時期,那時還沒有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