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不是不想打,實在是打不動了
說實話光靠美國本土那點獨立的力量還不足以讓英國甘心退讓。
這裡我們就要好好說說美國獨立戰爭的前因後果了。
英法「七年戰爭」
1756年,為了爭奪在大西洋航道的控制權和北美以及印度的殖民地,英國先是通過兩場海戰,在葡萄牙外海和基伯龍灣重創法國海軍,一舉壟斷了大西洋兩岸的貿易,讓法國大傷元氣,直接導致法國與其殖民地的貿易額由從1755年的3000萬裡爾降到1760年的400萬裡爾。
,
而海戰勝利之後的英國,正式開始徵服北美的法屬殖民地,其中就包括加拿大和路易斯安娜兩塊法國最重要的殖民地。
由於缺少強大的海軍,法國在殖民地的軍隊越打越少,而英國則可以自由的從運送自己的軍隊和大量物資參戰,此消彼長之下,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最終全部落入了英國人手中,就連後來的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也代表英軍參戰,在英法七年戰爭期間迅速成長起來,這段經歷對於華盛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歷,讓他獲得了寶貴的統兵經驗,並在後來的獨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同樣的原因,1760年1月22日,喬治·珀科克率領的英國艦隊在馬德拉斯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法國也同時失去了在印度的殖民地。
七年戰爭過後,英國雖然對法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也使英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此後英國不得不強行增加殖民地的稅收,這種粗暴的徵稅方式漸漸的讓北美大陸上的13個英國殖民地的人民大為不滿,為後來的獨立戰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3年,英國國會在沒有北美殖民地代表參加的情況下,通過《茶稅法》,北美人民為此事專門組織示威遊行,表示這項法案侵犯了他們作為英國臣民「無代表不納稅」的權利,以此為理由要求英國廢除所有對殖民地人民徵稅的法律。
示威者們喬裝成印第安人的樣子(夠壞),潛入一艘將東印度公司運茶葉的上船,將運來的整整一船茶葉全部傾入波士頓灣,一時間引起巨大轟動。
英國當然不會同意,於是英國國會於1774年開始,又陸續頒布了五條《強制法案》,這個法案又被稱為《不可容忍法令》
法案包括:
封閉波士頓港,
增派英國駐軍
取消麻薩諸塞自治權
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
這些事件累積在一起,激化了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美國獨立戰爭
1774年,北美殖民地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參加者多為富商、奴隸主和銀行家),一致通過了《權利宣言》,要求殖民地自治,英國撤軍,並積極準備起義。
1775年4月18日,獨立的槍聲終於響起,,駐波士頓英軍奉命去康科德查抄殖民地民兵的軍火,往返途中在萊剋星頓附近遭民兵伏擊,損失286人,殖民地的起義者們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
戰爭雖然開打了,但想要勝利卻極其困難,當時的大英帝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在北美的正規軍就有3萬人,還有通暢的海上通道。
而華盛頓領導的北美起義軍可以說就像當年的紅軍一樣,軍事物資極其匱乏,可以說戰爭前期,起義軍被英軍削的相當慘。
1775年6月,北美殖民地宣布成立大陸軍,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
1776年7月4日,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被認為是美國建立的開端,此日亦被美國作為國慶日。
戰爭轉折
雖然獨立戰爭前期起義軍損失慘重,但隨著獨立宣言的發表和國際局勢的變化,情況終於迎來的轉折。
1778年2月,在英法七年中戰敗的法國看準機會,正式承認美國,並和美國籤訂軍事同盟,一同對抗英國的軍事霸權,接著英國的死對頭西班牙和荷蘭也紛紛參戰。
戰爭的天平漸漸的朝著有利與美國的方向前進。
直到1783年9月3日,英國與美國在凡爾賽籤訂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結語
美國獨立戰爭,我們不能孤立的看成是美國和英國兩個國家的事,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國際戰爭,我覺得也可以看成是一場規模比較小的世界大戰,當時主要的強國也基本都參與其中。
甚至百年後,法國還專門製作了一個巨大的自由女神像送給美國,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
而美國的獨立戰爭也間接的促進了整個世界民族自由意識的覺醒,為馬上就要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基礎,因為偉大的拿破崙馬上就要出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