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峭懸崖上,驚現若干懸棺!上是數十米高的懸崖,下是數十米深的深潭,那些懸棺是如何拿上懸崖峭壁的呢?這引起了人們的無限遐想,蒙上了一層極為神秘的面紗。
近日,記者在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鎮雲門囤湄江之上看到,江上突兀著一座高大的水上天生橋,這就是雲門囤水上石天門。石天門天然橋洞寬約80多米、高約100米,堪稱水上天生橋奇觀。
天然橋洞
據《遵義府志》記載:「雲門囤,遵義縣東之奇境也。」「雲門囤在東南百裡,高百餘丈,兩山合頂如架橋。」可見,雲門囤石天門水上天生橋奇觀早有歷史記載,早被世人所關注。
經地質專家考察後認為,雲門囤石天門水上天生橋的形成過程,是因為以前的「天門」曾是一條地下暗河的管道,經過數十萬年的地質歲月後,地殼不斷抬升,江水不斷浸蝕、溶蝕,造就了這罕見的水上石門奇觀。
然而,就在這「天門」的懸崖峭壁半山之上,存放著若干口棺材。記者是乘船前往察看的,船經過天門時,船身距離天門崖壁約有三四十米,只能依稀看見半山崖壁上擺放著一些棺材。
存放著若干口棺材
用相機鏡頭將崖壁棺材拉近距離仔細查看,發現棺材數量不多,一些小灌木後面和洞穴內是不是還存放有棺木不得而知。可視範圍內只有幾口棺材,約有三五口,均是存放在懸崖上寬約一兩米的狹窄平臺上,棺材下方還墊有石塊或木棒,使其存放更加穩當。
從懸棺成色上看,有的已經破舊不堪,棺材上露出多個大孔洞,有的已經現出明顯的槽子,顯然這些棺材已經年代久遠,木材已經成為朽木。
存放著若干口棺材
再經過仔細觀察,有兩口棺材的後面石壁上,仿佛依稀有文字存在的痕跡,不過多數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只有一個貌似「之」字較為清晰。
據當地老人介紹,在天門洞右側懸崖峭壁上放置的多口懸棺中,其中有一口棺材後面石壁上曾刻有幾個大字,內容為「趙巧之靈位」,只是如今文字已經風化模糊不清了。
根據這句文字記載,當地人一直認為,其中一口棺材裡安放的應為一位名為「趙巧」的逝者遺骸。
趙巧是何許人?當地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說匠人鼻祖魯班為了讓當地人不受爬山涉水艱難之苦,命徒弟趙巧和自己一起,從天門的兩面同時開鑿巖壁,要求三天打通巖壁讓百姓能儘快走上捷徑。
三天後巖壁打通,魯班發現趙巧已經累死在工場,便將趙巧遺骸收殮於楠木棺材中,置於天門懸崖之上,供後人憑弔。
當然,趙巧的故事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民間傳說而已。那麼懸崖上棺木裡安放的逝者到底是誰呢?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是古代僚人的巖棺或洞棺葬俗,棺材裡安葬的是古代僚人。僚人即古代當地的土著居民,懸棺喪葬習俗是古僚人對自然崇拜的一種體現,被稱為僚人懸棺。
據了解,古代僚人其喪葬形式有懸棺葬、巖洞葬、水葬、火葬等。據文獻記載,這些懸棺距今至少有400年以上的歷史。據《遵義府志》記載:「囤北半巖木槨,傳二百年有之,今猶如新,囤南半巖有三尺道,道旁石若碑者,高丈餘,廣三四尺,厚二三尺,拳石承之,甚固。」
在陡峭的崖壁上放置一口口棺材,堪稱懸崖奇觀。然而,問題來了,這些棺材距離上方山頂數十米,距離下方水面數十米,而且除了棺材置放點有幾條梯狀條石外,棺材存放位置的上下左右都是絕壁,棺材是如何拿到存放位置的呢?古人為什麼要將棺材放到陡峭的懸崖峭壁之上呢?
當地老人解釋,把棺材放到懸崖峭壁之上,是為了避免逝者的遺體不受人為、野獸以及其他因素的侵害,讓先人的魂魄得到永久安息,還能得到祖先的賜福和保佑。
然而,當時的技術水平落後,生產力並不發達,無法想像的是,在地勢如此險要、施工難度非常高的懸崖上,古人是利用什麼技術手段,如何將遺體和棺槨共重達幾百斤的棺木,順利放置於險峻的峭壁之上的呢?
記者就這些問題請教了多名工程技術人員。
技術人員都展開了遐想:如果將棺材從山頂上用繩索吊下來,那棺木又通過什麼手段平移到石門正中山腰的呢?如果將棺木從下方水面往上起吊到半山腰,那又是通過什麼技術提升手段實現的呢?另外,如果既不是從山頂上吊下來也不是從水面起升的,那又還有其他什麼高超的技術手段嗎?
也有人聯想到了古代的木軲轆提升技術,這在當今已經有設計製作精良的金屬軲轆廣泛應用於生產過程中,主要用於簡單起吊、移動物體。這種技術也就是一種定滑輪技術應用,在古代也有過使用記載。但問題又來了,軲轆的支點、繩索的固定點設置在哪裡?且眾多的施工人員又站在哪裡展開施工的?這些都是謎。
總之,這處懸棺是如何拿上懸崖峭壁的這個問題,其奧秘要徹底揭開,還有待專家作進一步的研究論證。
湄江
據IP島科普教育研究院專家周遠洋考察後認為,此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質奇觀、洞葬文化、古鄨文化等十分豐富,適宜開發研學、科普等戶外教學項目。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賈華
編輯 申凌
編審 閔捷 廖波
來自蒙古國的羊兒開箱!該怎麼吃?援鄂英雄們已經在安排了…
曾救主人於危難,凱裡版「忠犬八公」病倒了,網友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