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四川珙縣僰人懸棺:「蜘蛛人」特攻隊安放?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

  僰人懸棺,一種南方民族的墓葬習俗,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均有分布。

  宜賓市珙縣洛表鎮麻塘壩和曹營鄉蘇麻灣,有最為集中、保存最完好、年代最近的僰人懸棺。1956年,珙縣僰人懸棺被批准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僰人懸棺,千古之謎。

  雖然珙縣懸棺的「三最」成了眾多專家學者研究僰人的有力參考,但對於僰人的來源、僰人懸棺的放置朝代、放置方式等,學術界眾說紛紜。

  珙縣當地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會員黎成田,對僰人研究有獨特的地理、時間等優勢,一有時間,他便會深入研究僰人文化。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僰人懸棺」的建造由一支類似「蜘蛛人」的秘密特攻隊完成。這是他在貴州追蹤僰人遷徙和後裔情況時發現的,至今,仍有家族在秘密傳授這項徒手攀爬懸崖的精湛本領。

  亙古之謎

  僰人可能為僚人

  墓葬時才有「打牙」的習俗

  對於川南懸棺族屬問題,有多種說法。有人說是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所為,有人說是苗、瑤的部分部落所為,也有人說是僚人所為。但這些說法基本上是推測,誰也拿不出確鑿的證據。黎成田認為,僰人最有可能就是僚人。

  1974年,四川省博物館在麻塘壩對10具懸棺進行了清理髮掘,其中有幾具屍骨上頜側牙是被「鑿」掉了的。於是有人根據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載的「僚人既長,皆鑿去上齒牙各一,以為身飾」,《黔書》記載的「打牙仡佬(僚人的分支)女將嫁,必折其二齒,恐方害夫家也」,提出川南的懸棺疑為僚人所葬,因為僚人才有「打牙」的習俗。

  「但是這10具懸棺中,僅有4具是打了牙的,另外6具又作何解釋呢?以此推之,幾百具、幾千具、幾萬具中,又有多少是鑿了牙的?」黎成田分析,懸棺是不同族別、不同習俗的人群所使用的一種共同的葬式,就像現在川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土葬一樣。「若干年後,誰又能說得清楚這片土地上的土葬到底是漢族的,還是苗族的或者其他民族的?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會成為歷史,在後人的眼裡,也許今天司空見慣的一切,都會成為百思不得其解的亙古之謎。」

  黎成田認為,懸棺是在特定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和文化信仰背景下一定區域的一類社會群體的習俗慣例。「僰人會為死去的人選擇風水寶地,使死人的靈魂有一個好的居所,從而在另一個世界快樂強盛,更好地關懷後輩人。因此推測,僰人的懸棺葬的葬俗意思就是祖先崇拜。」

  撲朔迷離

  七種說法流傳

  不能合理解釋各地懸棺方式

  珙縣僰人懸棺所在地麻塘壩,是左右聳立著延綿山脈的一個峽谷,面積約30平方公裡。一條名叫螃蟹溪的清澈溪流,從壩子中心潺潺流過,兩邊的懸崖上,掛著200多具懸棺。懸棺是在巖壁上打孔,插入木樁,將棺材平放在兩根木樁上,另一部分放在天然巖穴裡。

  蘇麻灣的懸棺則是在巖壁上鑿出長方形的龕,把棺材橫著放進石龕裡。

  在這些「人蹤滅、鳥飛絕」的絕壁懸崖上,在科學技術非常落後的古代,他們利用什麼方法把幾百公斤重的懸棺放上去呢?

  「就算在今天,藉助機械方式,把那麼重的棺木放上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黎成田說,困擾歷史學界的僰人懸棺,經過多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七種學說。

  棧道說。

  即用人力、蓄力順著事先鋪設好的棧道,把棺材運到放置的部位。黎成田經過多次實地勘察,麻塘壩的懸棺和蘇麻灣的懸棺,安裝棺材之處全是懸崖絕壁,沒有緩坡可以架設棧道,此說在無緩坡的地方是無法實施的。

  水位說。

  即懸棺一般都是臨水而葬。有人認為過去水位很高,如今的懸棺處,當時離水面較近,是利用水運放上去的。

  黎成田說:「這種說法對麻塘壩懸棺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這裡是一片平壩,壩中一條小溪。巖上的懸棺多數只有幾百年,幾百年前的水位不可能在今天就變成了潺潺小溪。」

  搭架說。

  相似現代工人蓋樓那樣。用竹木從懸崖底部開始逐層捆綁搭成施工架。抬棺材的人沿著這個架抬上去,放置在棺點。

  黎成田認為,這個說法從表面上看來似有可能,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如果巖崖腳下就是江河,如蘇麻灣,又怎麼搭架呢?二是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則工程量太大,搭一次架使用多年,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壘土說。

  即用土石壘臺至巖崖上中部,鑿洞釘樁,從上而下放置棺木,從巖的上部往下部懸葬,逐漸降低土臺,最後去掉土臺。重重疊疊的懸棺就成了。

  「這與搭架說一樣,存在著巖崖腳下就是咆哮江河水又怎麼壘土的疑問。」黎成田說。

  升置說。

  由一部分人在山頂上握住繩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懸崖,先將工人拉至預先選好的地點鑿好孔,然後將殮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工人在棺孔上釘上棺樁,隨後便將棺材緩緩擱置在棺樁上。

  黎成田表示,這種說法一是對於特別高的巖崖,很難製作那麼長,那麼牢固的繩索。二是如果巖面是上部凸出比較嚴重,下半凹進去很多,那在山頂拉上棺材會懸在半空中,距凹陷處會相距很遠,而且不安全。棺材在半空中浮力較大,人站在地面用竹竿等推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梯說。

  即製作牢固且很長的梯子,利用梯子像爬樓一樣把棺材抬上去。按照當時的木匠技術,一兩百米以上長的梯子可能還是很難製作的,安全性能也較差。

  釘樁說。

  即從下而上打孔釘樁,然後在木樁上鋪上木板,逐漸上到懸崖頂部或中上部,從上往下放置棺材,放好棺材後就撤去木板。依次而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黎成田認為,這種說法在興文縣九絲城鎮一帶似有可能,至今這些地方殘留的樁孔最低的1至2米,但在珙縣麻塘壩的懸棺下邊部分巖面卻沒有孔。

  「蜘蛛人」安葬

  技藝至今在貴州鄉間秘密流傳

  在七種處置方式之外,最靠譜的應該是「垂索說」。

  選定葬址後,由置棺人員腰纏藤索,從峭壁頂部懸吊而下,附於峭壁上,再從下往上鑿孔、加樁,然後將空棺木垂吊至選好的位置,放在釘好的木樁上,然後如法炮製,從頂部垂吊屍體、陪葬品及保護屍體不被侵蝕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後蓋上棺材蓋,完成安葬。

  這就類似於現在廣泛運用於高空清洗和高空架設的「蜘蛛人」,黎成田認為,「蜘蛛人」這一靈感,是他在貴州、雲南等地考察時發現的。

  2006年春天,黎成田集中利用全年公休假的時間,沿著當年「五尺道」進行了一次關於僰人遷徙和後裔情況的田野追蹤。

  在這次追蹤過程中,黎成田在貴州發現,一片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有一個很大的燕子洞,成群的燕子展翅飛翔。一個中年男人,居然赤腳、嫻熟地上下,從洞裡把鳥糞背出來為莊家施肥,沒有使用任何輔助工具。

  這一發現引起了黎成田的好奇,他和這個中年男人攀談得知,這是家族秘密傳下來的技巧。

  在中年男人的引導下,黎成田見到了其父親,這位80多歲的老人談起他們家在歷史上是「蜘蛛人」的傳人,先祖是一個懸棺「安葬隊」的隊長,靠著精湛的技術,生意非常紅火。後來,隨著當地人葬俗的逐步演變,傳了上千年的技術也就慢慢退化了,他只傳了兩個兒子,此地也沒有人向他拜師學藝。

  黎成田還在當地收集了一些有關蜘蛛人的傳說,調查了10多戶可能是蜘蛛人後裔的家庭,查閱了一些地方史料,採訪了相關人員。種種證據表明,古代實行懸棺葬的地區,有專門負責安葬的「技術隊伍」,這類「懸棺安葬隊」通過特殊技能訓練,集合了一批專業技術工人。這門技藝,在當時很普通,像木匠、石匠一樣,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有哪家人家死了人,需要安葬時,就僱請「懸棺安葬隊」。

  「懸棺安葬隊」裡的人,特別擅長攀巖,會根據不同的地形,採用不同的方式實施懸棺葬。黎成田說:「僰人的懸棺葬,乃至所有的懸棺葬,都不可能是用同一種固定的形式。什麼地勢適合什麼方法就採用什麼方法,不同習俗群體,也可能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選擇不同的方法,也可能一個地方同時採用幾種方法,只要把棺材放置好就達到目的了。」

  「如果『蜘蛛人』這一懸棺安葬技術能夠傳承下來,也許還是一項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啊!」黎成田對此特別遺憾。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伍雪梅實習生陳楊

相關焦點

  • 揭秘四川宜賓珙縣懸棺是怎樣放置上去的千古之謎
    四川珙縣僰人懸棺   儘管一路上的艱難險阻,差一點使這個美國人丟掉性命,但當他真正來到珙縣的懸崖邊時,還是認為自己不虛此行。   麻塘壩兩位老人亮出的家譜 麻塘壩是位於四川珙縣西南角的一個平靜的小山村,幾十年來,這裡很少有外人來過,但21世紀末,卻從這裡爆出了一個重大的新聞,兩位山裡老人無心的話語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學界石破天驚般的震動。   兩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家譜,說他們是珙縣懸棺中僰人的後裔,那麼關於他們的祖先,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
  • 四川檔案 四川懸棺族僰人滅亡之謎
    ,在中國四川的珙縣附近有一種非常奇特的喪葬習俗,於是迫不及待的開始了自己的旅程。儘管一路上的艱難險阻,差一點使這個美國人丟掉性命,但當他真正來到珙縣的懸崖邊時,還是認為自己不虛此行。葛衛漢被自己的發現驚呆了——這就是懸棺。珙縣的懸棺,幾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種懸棺的所有類型。這是珙縣懸棺第一次被世界發現,立刻引起了學者們濃厚興趣,20世紀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紀初,一批批的科學家來到這裡,想破解這個千古謎題。
  • 四川懸棺族僰人滅亡之謎
    這裡的懸棺不是放進崖洞裡1935年,一位來自美國的傳教士葛衛漢,對中國豐富的喪葬文化非常感興趣,他打聽到,在中國四川的珙縣附近有一種非常奇特的喪葬習俗,於是迫不及待的開始了自己的旅程。儘管一路上的艱難險阻,差一點使這個美國人丟掉性命,但當他真正來到珙縣的懸崖邊時,還是認為自己不虛此行。葛衛漢被自己的發現驚呆了——這就是懸棺。珙縣的懸棺,幾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種懸棺的所有類型。這是珙縣懸棺第一次被世界發現,立刻引起了學者們濃厚興趣,20世紀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紀初,一批批的科學家來到這裡,想破解這個千古謎題。
  • 僰人懸棺千古之謎:棺木如何上懸崖
    僰人懸棺,主要分布在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其中以珙縣的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最為集中,共保存有懸棺265具,是目前國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僰人」,是個歷史悠久、英勇善戰的民族。曾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珙縣誌》(舊志)上說:「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
  • 僰人懸棺 一個消失在歷史深處的神秘部族背影
    這裡是珙縣洛表鎮麻塘壩棺材鋪景點,珙縣僰人懸棺的核心部分之一。在中國,懸棺這種葬俗在福建、廣西、江西、雲南、貴州、福建等地都有發現,但以四川珙縣數量最多、分布最為集中、保存最完好。在珙縣,它們又主要分布麻塘壩。在長約五千米,寬約三五百米的平壩兩側,22座山崖連綿起伏,懸棺就分布在絕壁之上。
  • 【方志四川•美食】珙縣僰鄉豬兒粑
    【方志四川•美食】珙縣僰鄉豬兒粑 2020-08-1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僰人:神秘的巖畫,詭異的懸棺,突然消逝的第57個民族
    僰人是夏朝遺民,商朝的戰俘,驍勇善戰,善長騎射,周武王伐紂時,立下了赫赫戰功,武王封其首領為「僰侯」,在今四川宜賓建「僰侯國」。據四川《興文縣誌》載:「前軍引火炬燒城屯千餘,炎焰漫天……赴火墜崖谷者數萬……都掌(明時,四川境內的僰人稱「都掌族」)蠻王至是盡滅」。剩下的僰人紛紛逃走,藏匿在各地的溶洞之中。有些為避當朝鎮壓改姓為「何」。
  • 珙縣發現墳景子僰人巖畫群
    在文旅資源普查實地調查中,調查隊於洛表鎮麻塘壩村新發現了墳景子僰人巖畫群。巖畫規模較大,是目前發現巖畫最集中、最豐富的地方,有50幅巖畫左右。巖畫群位於高7米、長10米的巖壁上,主要集中於距地高1-2米的地方,從這個高度我們推測僰人的身高和現代人的身高應該相差無幾。
  • 探秘!千古之謎 · 昭通(鎮雄)僰人懸棺!
    、威信舊城龍馬老洞、永善佛灘順江二社的懸棺即為此式;「人工鑿穴式」,將棺木放人半崖由人工鑿出的石穴之中,如鹽津興隆觀音巖懸棺遺蹟。2003年4月,美國DIS -COVER 頻道出資,日本索尼公司贊助,英國方慶子影視攝製公司到昭通鹽津、威信拍攝懸棺考古發掘現場,再現僰人懸棺之謎。4月1日,雲南省考古研究所、昆明民族文化與自然保護中心、澳大利亞的安全員等經昭通到達鹽津豆沙關懸棺現場作考古發掘的準備工作。
  • 僰人:一個消亡的民族,只留下懸棺和傳說,證明他們曾經來過
    漢族官吏、軍人、商賈大量進入僰人地區,不斷擠壓著僰人的生存空間,他們便開始向南和向西遷徙,有的仍留居僰道和今興文、珙縣、高縣、長寧、筠連、江安以及滇東北一帶。他們的生存,都是以農耕方式為主,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種植水稻、荔枝,農耕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文化,受巴蜀文化的影響深遠。
  •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懸棺之謎
    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麼人才能享受此種殊榮?成為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2、石門懸棺石門懸棺位於山西省寧武城西70公裡處小石門村西極為幽僻的山谷內,考古專家認為石門懸棺是長江以北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處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石葬懸棺雖不按墳瑩風水等土葬程序,但也並非草率從事。
  • 重慶三峽懸棺之謎:誰放的?為啥?怎麼放的?
    這些懸棺或崖葬是什麼時代的?它們屬於什麼人的葬俗?又因為有的懸棺或崖葬處在離水面60至100米的絕壁或絕壁的洞中,就使人們不禁要問,它們是怎樣被放置進去的?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三峽流域懸棺出現的時間小三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是長江支流大寧河風光最秀美的一段。這裡也散布著許多懸棺。
  • 僰人故事系列之蟹爪神花
    此處有一具非常獨特的棺材,橫切面呈「鼓」形,體積最大,是懸棺中不可多見的一具「四合頭」,1985年發掘時,從這具棺材內取出一木製圖形,像一隻手掌,也像燃燒的火焰,取名「掌形匾」或「火焰板」。棺材鋪懸棺傳說,這巨大的像棺材一樣的巖石上,能生長一種叫做「蟹爪神花」的神藥,是這巨大天然的石棺吸收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後長出來的棺黃。
  • 【解讀】鎮雄到底有沒有懸棺葬 ?
    經常都聽說土葬和火葬,我們鎮雄也大多數是土葬,但是在外地人的映像中我們這邊的人好像都是懸棺葬
  • 僰人與狗圖騰
    長大後,收集資料研究僰文化才知道,這其實是僰人流傳下來的狗圖騰習俗。僰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自古以來就與漢、倮倮、羿等民族雜居在西南地區。特別是珙縣、興文、筠連等縣的崇山峻岭和河谷邊的小塊平壩裡,生活著大量的僰人,直到明朝萬曆元年被剿滅。僰人是一個亦農亦獵的民族,除狩獵外,種包穀,栽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
  • 四川十大未解謎團,太詭異了!
    10宜賓珙縣僰人懸棺千古之謎在四川南緣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塊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300~500米的平壩,名叫麻塘壩,它位於宜賓市珙縣境內,螃蟹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水東西兩岸對峙21座懸空欲墜、連綿起伏的山崖。在山崖20-100米的高處分布著223具懸棺,被世人稱為——僰(音「博」)人懸棺。
  • 中國休閒城市——四川宜賓
    宜賓是四川四大旅遊優先發展區之一、四川四條旅遊精品線路之一、外來遊客到四川首選目的地之一。四川宜賓旅遊景點:自然景觀:蜀南竹海、石海洞鄉、博望山、西部大峽谷、忘憂谷、筠連巖溶、筠連古樓山、八仙山、七仙湖、金秋湖。蜀南竹海素有「翠甲天下」之美譽,又名「萬嶺箐」!
  • 珙縣文旅商品在「四川特色旅遊商品評選活動」中榮獲4金2銅
    近日,在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四川省旅遊商品與裝備協會具體承辦的「2020四川特色旅遊商品評選活動」中,珙縣文化廣播和旅遊局與珙縣珙桐花文旅開發公司選送的旅遊商品斬獲4金2銅的優異成績。宜賓市共獲得6個金獎,其中珙縣文旅公司的商品就佔了4個。
  • 鎮雄大灣曾經有懸棺!
    「懸巖木樁式」,即在巖石上鑿孔,插人木樁以支撐棺木,如威信長安瓦石懸棺、鹽津興隆靈官巖等;「天然洞穴式」,棺木直接放入天然洞穴或巖石裂縫中,鹽津豆沙關、威信舊城龍馬老洞、永善佛灘順江二社的懸棺即為此式;「人工鑿穴式」,將棺木放人半崖由人工鑿出的石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