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
僰人懸棺,一種南方民族的墓葬習俗,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均有分布。
宜賓市珙縣洛表鎮麻塘壩和曹營鄉蘇麻灣,有最為集中、保存最完好、年代最近的僰人懸棺。1956年,珙縣僰人懸棺被批准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僰人懸棺,千古之謎。
雖然珙縣懸棺的「三最」成了眾多專家學者研究僰人的有力參考,但對於僰人的來源、僰人懸棺的放置朝代、放置方式等,學術界眾說紛紜。
珙縣當地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會員黎成田,對僰人研究有獨特的地理、時間等優勢,一有時間,他便會深入研究僰人文化。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僰人懸棺」的建造由一支類似「蜘蛛人」的秘密特攻隊完成。這是他在貴州追蹤僰人遷徙和後裔情況時發現的,至今,仍有家族在秘密傳授這項徒手攀爬懸崖的精湛本領。
亙古之謎
僰人可能為僚人
墓葬時才有「打牙」的習俗
對於川南懸棺族屬問題,有多種說法。有人說是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所為,有人說是苗、瑤的部分部落所為,也有人說是僚人所為。但這些說法基本上是推測,誰也拿不出確鑿的證據。黎成田認為,僰人最有可能就是僚人。
1974年,四川省博物館在麻塘壩對10具懸棺進行了清理髮掘,其中有幾具屍骨上頜側牙是被「鑿」掉了的。於是有人根據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載的「僚人既長,皆鑿去上齒牙各一,以為身飾」,《黔書》記載的「打牙仡佬(僚人的分支)女將嫁,必折其二齒,恐方害夫家也」,提出川南的懸棺疑為僚人所葬,因為僚人才有「打牙」的習俗。
「但是這10具懸棺中,僅有4具是打了牙的,另外6具又作何解釋呢?以此推之,幾百具、幾千具、幾萬具中,又有多少是鑿了牙的?」黎成田分析,懸棺是不同族別、不同習俗的人群所使用的一種共同的葬式,就像現在川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土葬一樣。「若干年後,誰又能說得清楚這片土地上的土葬到底是漢族的,還是苗族的或者其他民族的?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會成為歷史,在後人的眼裡,也許今天司空見慣的一切,都會成為百思不得其解的亙古之謎。」
黎成田認為,懸棺是在特定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和文化信仰背景下一定區域的一類社會群體的習俗慣例。「僰人會為死去的人選擇風水寶地,使死人的靈魂有一個好的居所,從而在另一個世界快樂強盛,更好地關懷後輩人。因此推測,僰人的懸棺葬的葬俗意思就是祖先崇拜。」
撲朔迷離
七種說法流傳
不能合理解釋各地懸棺方式
珙縣僰人懸棺所在地麻塘壩,是左右聳立著延綿山脈的一個峽谷,面積約30平方公裡。一條名叫螃蟹溪的清澈溪流,從壩子中心潺潺流過,兩邊的懸崖上,掛著200多具懸棺。懸棺是在巖壁上打孔,插入木樁,將棺材平放在兩根木樁上,另一部分放在天然巖穴裡。
蘇麻灣的懸棺則是在巖壁上鑿出長方形的龕,把棺材橫著放進石龕裡。
在這些「人蹤滅、鳥飛絕」的絕壁懸崖上,在科學技術非常落後的古代,他們利用什麼方法把幾百公斤重的懸棺放上去呢?
「就算在今天,藉助機械方式,把那麼重的棺木放上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黎成田說,困擾歷史學界的僰人懸棺,經過多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七種學說。
棧道說。
即用人力、蓄力順著事先鋪設好的棧道,把棺材運到放置的部位。黎成田經過多次實地勘察,麻塘壩的懸棺和蘇麻灣的懸棺,安裝棺材之處全是懸崖絕壁,沒有緩坡可以架設棧道,此說在無緩坡的地方是無法實施的。
水位說。
即懸棺一般都是臨水而葬。有人認為過去水位很高,如今的懸棺處,當時離水面較近,是利用水運放上去的。
黎成田說:「這種說法對麻塘壩懸棺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這裡是一片平壩,壩中一條小溪。巖上的懸棺多數只有幾百年,幾百年前的水位不可能在今天就變成了潺潺小溪。」
搭架說。
相似現代工人蓋樓那樣。用竹木從懸崖底部開始逐層捆綁搭成施工架。抬棺材的人沿著這個架抬上去,放置在棺點。
黎成田認為,這個說法從表面上看來似有可能,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如果巖崖腳下就是江河,如蘇麻灣,又怎麼搭架呢?二是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則工程量太大,搭一次架使用多年,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壘土說。
即用土石壘臺至巖崖上中部,鑿洞釘樁,從上而下放置棺木,從巖的上部往下部懸葬,逐漸降低土臺,最後去掉土臺。重重疊疊的懸棺就成了。
「這與搭架說一樣,存在著巖崖腳下就是咆哮江河水又怎麼壘土的疑問。」黎成田說。
升置說。
由一部分人在山頂上握住繩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懸崖,先將工人拉至預先選好的地點鑿好孔,然後將殮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工人在棺孔上釘上棺樁,隨後便將棺材緩緩擱置在棺樁上。
黎成田表示,這種說法一是對於特別高的巖崖,很難製作那麼長,那麼牢固的繩索。二是如果巖面是上部凸出比較嚴重,下半凹進去很多,那在山頂拉上棺材會懸在半空中,距凹陷處會相距很遠,而且不安全。棺材在半空中浮力較大,人站在地面用竹竿等推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梯說。
即製作牢固且很長的梯子,利用梯子像爬樓一樣把棺材抬上去。按照當時的木匠技術,一兩百米以上長的梯子可能還是很難製作的,安全性能也較差。
釘樁說。
即從下而上打孔釘樁,然後在木樁上鋪上木板,逐漸上到懸崖頂部或中上部,從上往下放置棺材,放好棺材後就撤去木板。依次而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黎成田認為,這種說法在興文縣九絲城鎮一帶似有可能,至今這些地方殘留的樁孔最低的1至2米,但在珙縣麻塘壩的懸棺下邊部分巖面卻沒有孔。
「蜘蛛人」安葬
技藝至今在貴州鄉間秘密流傳
在七種處置方式之外,最靠譜的應該是「垂索說」。
選定葬址後,由置棺人員腰纏藤索,從峭壁頂部懸吊而下,附於峭壁上,再從下往上鑿孔、加樁,然後將空棺木垂吊至選好的位置,放在釘好的木樁上,然後如法炮製,從頂部垂吊屍體、陪葬品及保護屍體不被侵蝕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後蓋上棺材蓋,完成安葬。
這就類似於現在廣泛運用於高空清洗和高空架設的「蜘蛛人」,黎成田認為,「蜘蛛人」這一靈感,是他在貴州、雲南等地考察時發現的。
2006年春天,黎成田集中利用全年公休假的時間,沿著當年「五尺道」進行了一次關於僰人遷徙和後裔情況的田野追蹤。
在這次追蹤過程中,黎成田在貴州發現,一片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有一個很大的燕子洞,成群的燕子展翅飛翔。一個中年男人,居然赤腳、嫻熟地上下,從洞裡把鳥糞背出來為莊家施肥,沒有使用任何輔助工具。
這一發現引起了黎成田的好奇,他和這個中年男人攀談得知,這是家族秘密傳下來的技巧。
在中年男人的引導下,黎成田見到了其父親,這位80多歲的老人談起他們家在歷史上是「蜘蛛人」的傳人,先祖是一個懸棺「安葬隊」的隊長,靠著精湛的技術,生意非常紅火。後來,隨著當地人葬俗的逐步演變,傳了上千年的技術也就慢慢退化了,他只傳了兩個兒子,此地也沒有人向他拜師學藝。
黎成田還在當地收集了一些有關蜘蛛人的傳說,調查了10多戶可能是蜘蛛人後裔的家庭,查閱了一些地方史料,採訪了相關人員。種種證據表明,古代實行懸棺葬的地區,有專門負責安葬的「技術隊伍」,這類「懸棺安葬隊」通過特殊技能訓練,集合了一批專業技術工人。這門技藝,在當時很普通,像木匠、石匠一樣,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有哪家人家死了人,需要安葬時,就僱請「懸棺安葬隊」。
「懸棺安葬隊」裡的人,特別擅長攀巖,會根據不同的地形,採用不同的方式實施懸棺葬。黎成田說:「僰人的懸棺葬,乃至所有的懸棺葬,都不可能是用同一種固定的形式。什麼地勢適合什麼方法就採用什麼方法,不同習俗群體,也可能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選擇不同的方法,也可能一個地方同時採用幾種方法,只要把棺材放置好就達到目的了。」
「如果『蜘蛛人』這一懸棺安葬技術能夠傳承下來,也許還是一項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啊!」黎成田對此特別遺憾。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伍雪梅實習生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