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自西周往後的2500年裡,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裡生存、繁衍、壯大。
明朝萬曆時期,他們突然在歷史的長河裡消失得無影無蹤,給後人留下了種種不解之謎,他們留在峭壁上神秘的懸棺與壁畫,在數百年的風霜歲月裡,輕聲低吟著他們曾經來過。
他們,就是「僰(bó)人」,如果未消逝,就是我國第57個民族。
歷史如此悠久的僰人一族,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過往?為什麼會突然消失?壁畫和懸棺又隱藏著什麼玄機?
本文,老芮將帶您去了解僰人,並試圖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
0101 僰人的歷史
僰人的歷史,是一部他們被鎮壓與反抗的血淚史。
僰人是夏朝遺民,商朝的戰俘,驍勇善戰,善長騎射,周武王伐紂時,立下了赫赫戰功,武王封其首領為「僰侯」,在今四川宜賓建「僰侯國」。《說文人部》中記載:「僰,犍為蠻夷」,犍為指犍為郡,也就是現在宜賓市和昭通市這一帶,中原人雖稱僰人為「蠻夷」,但是兩千多年來沒少吃僰侯國的苦頭。
僰人先祖是遊牧民族,僰侯國建立之後,他們便開始安定下來,學習農耕技術,後來發展成為了農耕民族,但是仍然保留了較為發達的畜牧業。我們都知道,西南崇山峻岭之中野果樹特別多,僰人的果木培育技術也非常發達。因此,僰侯國在戰國時期就以富有著稱。
於是,棲身於荒野荊棘之中的僰人,有著充足的碳水、維生素和蛋白質來源,他們又有騎射的傳統,勤於鍛鍊,僰人的身體都非常體壯。他們秉性剛直、暴烈強悍,逐漸發展壯大成西南方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正因為這樣,僰侯國成為歷代王朝的眼中釘肉中刺,曾多次被徵討。秦孝王時期,李冰帶兵討伐僰侯國,僰人王帶領族人據守橫江,久攻不下的李冰,用火箭點燃了橫江對面的叢林,趁火勢一舉打敗了僰人王。自此,僰侯國滅亡。《太平御覽劍南道戎州》中記載:「戎州,春秋僰侯國,戎州即漢犍為郡,治僰道縣。」滅亡後的僰侯國,被設為「僰道縣」,僰人依舊在這裡生息繁衍。
王莽新朝時期,僰道縣改成了僰治縣。公元14年,滇池地區的僰人首領若豆、孟遷起義,反抗王莽暴政。王莽早就聽說僰人的強悍,於是分三次派20萬精兵前往鎮壓,僰人再次兵敗。王莽將僰人較多的勝休縣(今雲南通海)改為勝僰縣,「勝僰」二字看得出王莽打敗了僰人部落後溢於言表的成就感。
0202 僰人滅亡之謎
上面說到僰人驍勇善戰,暴烈強悍,好戰似乎是天性,被鎮壓似乎也是咎由自取。但是昔日的僰侯國並不好戰,人民偏居一隅,享受著自由富足的和平生活。然而,當朝者卻把僰人的富強當作帝國的隱患而出兵拔除,僰人對於家國破滅的痛楚誰又知道?曾經自由富足的僰人,怎會甘心被漢人統治剝削,雖然他們的反抗一次次被鎮壓,但是從未放棄對自由的渴望。
終於,在明朝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僰人頭領哈大王,在鄰近興的文一帶發動起義。明朝廷派四川巡撫曾省吾、總兵劉顯等人調集十四萬大軍,終於以嗜血的刀劍剿平了川南和滇東北及貴州部分地區的僰人家園,時間持續了將近兩年,刀光劍影染紅了每一個草蓬和溝壑。
據四川《興文縣誌》載:「前軍引火炬燒城屯千餘,炎焰漫天……赴火墜崖谷者數萬……都掌(明時,四川境內的僰人稱「都掌族」)蠻王至是盡滅」。
剩下的僰人紛紛逃走,藏匿在各地的溶洞之中。有些為避當朝鎮壓改姓為「何」。據傳說,當地何姓人家即為僰人後裔,但無從考證。一個民族就此滅亡。
0303 僰人巖畫
本文暫且只說巖畫,懸棺另作文章單獨研究。
通常來說,「僰人巖畫」和「懸棺」是捆綁在一起的,在大部分懸棺附近凹凸不平的石壁上,有著橙紅色的巖畫,這些巖畫多為懸掛棺材的人為死者而畫,用來記錄死者生前的地位、職業等事件。
然而,近日在四川宜賓發現的明代僰人巖畫群,卻是極為稀少的無懸棺壁畫群。巖畫發現於宜賓珙縣墳景子,在高7米、長10米的巖壁上,約有50幅形態各異的巖畫,數量之集中,種類之豐富,為目前所發現的僰人巖畫之最。
這些無懸棺巖畫如果不和死者有關,那又在描述什麼呢?
巖畫圖案種類涵蓋人物、動物、戰爭使用的工具等等,用硃砂漆在巖壁上繪製出10-20釐米大小的圖案。從粗獷的線條來看,但細描繪卻很獨到,例如在「扛幡旗的將士圖」中,人物穿著清晰可見,佩戴的帽子是明朝時期常用的款式。
除此之外,還有「小嘍囉巡山圖」、「簇擁著山大王抬轎圖」、「舞蹈、耍雜技圖」、「鳳凰鳥圖」、「太陽鳥圖」、「龍」、「敲鑼打鼓圖」等。
僰人巖畫雖然不能像文字語言一樣清楚地說出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及歷史事記等,但具有強烈的敘事訴求,是具有祭祀、祈禱、敘事等功能意義的寫實性、象徵性和抽象性圖畫。巖畫是珙縣僰文化的獨特標誌,這一重大的新發現無疑對研究僰人文化、習俗、歷史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0405 結語
有人說,僰人被明朝趕盡殺絕了。
也有人說:僰人被迫泯滅在其他民族中,被其他族同化。
還有人說,僰人逃往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隱姓埋名,過著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