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陵園郵局
民國時期的郵遞員
1930年代的郵車
始建於明初的高郵盂城驛
在中國郵政浩瀚的歷史中,江蘇和「郵政」的淵源頗深。這裡有全國唯一的「郵城市」——高郵,而漢高祖劉邦曾在江蘇當過八年「亭長」,可謂郵局局長的「祖師爺」。
關於南京,也有你不知道的關於郵政的秘密。南京最早的郵局位於夫子廟貢院街、中國第一張「明信片」出自南京人之手……在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經濟與管理學院物流管理系副教授王凱的引領下,我們開始了這次「江蘇郵文化之旅」。
實習生 李嘉懿 現代快報記者 王凡
秦
「高郵」已是重要的驛站
既然是走江蘇郵文化之旅,我們自然要先好好認識一下「郵」字。何謂「郵」?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從邑垂,垂,邊也。」學者們因此認為「郵」是指古時邊陲地區傳遞書信的機構。
王凱介紹,我國古代,把郵政叫做「郵驛」。江蘇的郵驛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壽夢(公元前620-前561年)為與諸侯爭霸,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在姑蘇城都亭橋處設有都亭驛傳機構,以郵遞官府文書和傳輸官方物資,「都亭驛」也就成為了蘇州乃至江蘇最早的郵驛。
公元前223年,秦王於高郵築高臺,置郵亭,「高郵就是因為這一帶位置較高,又是郵路重要驛站所在地而得名。高郵是全國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王凱說。
漢
劉邦當了八年的泗水亭亭長
在郵驛制度上,漢承秦制,並有了更大發展,最大進步是驛和郵的分流。「驛」是以騎馬為主的傳遞方式,「郵」則指短途的步行傳書方式。管理短途步行投遞書信的機構,稱為「郵亭」。《漢舊儀》所謂的「十裡一亭,五裡一郵,郵人居間,相去二裡半」,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將軍王翦攻滅楚國,在沛地設立泗水郡,38歲的劉邦被秦政府任命為泗水亭 (今江蘇沛縣東)亭長,任期長達八年之久。
「不過,漢時的『亭』並不全是負責郵傳任務的。」王凱說,兼管郵務的亭一般在交通要道沿線。而漢代大部分的亭則是地方基層行政單位,負責徵丁收稅及治安捕盜之事。
魏晉南北朝
從南京到西域開了一條「河南路」
公元222年,孫權在建業(今南京)建立東吳政權,擴展郵驛,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座水驛。那時吳蜀間的往來比較密切,交通也要靠船。北方曹魏方面若有使者來吳,有時也靠水驛乘船。
水驛到兩晉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從九江到南京(時稱建鄴、建康等)全部為江行水驛。那時水路速度很快,一天一夜約可行船300裡。
到南朝時,水驛甚至發展到用於和西域各國的通信聯繫。據史學家唐長孺先生考證,當時有一條從南朝首都建康出發的「河南路」,即先從水路西溯巴蜀,然後再逆江而行,穿過今青海到達西域各國。
明
朱元璋建起豪華驛館接待外賓
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郵政隊伍日益龐大。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他大力整頓郵驛,規定:「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意思是說,不是國家與軍事大事,一律不許濫用驛站的郵遞設施。
明朝時,會同館是全國驛站的總樞紐,設在今天通濟門公園路一帶,城內有龍江驛(今下關)、江東驛(今江東門外)、江寧驛、秣陵驛等驛館。這些驛館十分豪華,堪稱國家的高級招待所,用於接待外賓。
1384年5月,朱元璋「命天下府州縣修治橋梁道路」。從《太祖實錄》可知,當時以南京為起點,有8條通往各方要地的幹道。高郵的盂城驛開設於公元1375年,是沿京杭大運河郵路上最重要的驛站之一。
清
南京人李圭手繪中國首張明信片
中國的近代郵政是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對華侵略出現的。鹹豐八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強迫清政府籤訂了《天津條約》,鎮江被闢為商埠。1866年,鎮江海關與北京、上海等3處海關先後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
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批准正式開辦「大清郵政」。1899年5月8日,全國郵政按海關管轄區域劃分為35個郵界,各郵界設立郵政總局。江蘇有鎮江、上海和蘇州三個郵界。1897年正月初一,南京郵政局在貢院街開業,屬於鎮江總局的一個支局,這是歷史上記載的南京最早的郵局。
清代時還有一樁事不得不提:一個叫李圭的南京人1876年前往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建國100周年博覽會,回國後擬寫了《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在《明信片》一節中,李圭對明信片做了這樣的闡述:「郵政局有印就厚紙片,其信資圖記也印於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無關緊要之信,可就片面寫姓名住址,片背寫信,不用封套,價更便宜。各國信館皆有此片,謂之明信片。」文中還附有一張李圭手繪而成「明信片」。這枚「明信片」是中國郵政明信片的雛形。
民國
英國設計師建造夫子廟郵局
民國時期,南京郵局發展繁盛。原江蘇郵政管理局是一個承載很多記憶的老郵局,位於下關大馬路62號,今天老建築還保留了下來。它的前身是江蘇郵務管理局,1914年建成,地址在大石橋,管轄除上海及其附近地區以外的江蘇省內各地郵政局所447處,郵務長為英國人李齊。1918年,由於人員及郵局業務的發展,才在下關大馬路建造了新局,1929年江蘇郵務管理局更名為江蘇郵政管理局。
南京人今天所熟悉的夫子廟支局、新街口支局以及位於鐘山風景區的陵園郵局(現已改建為郵政博物館)等,都是民國建築。據《南京郵政志》記載,1923年1月1日,奇望街郵局(今夫子廟支局)建成開業;1931年,雙石鼓支局遷到新街口,改為新街口支局……1936年時,南京城內的郵政支局發展到19個。為了方便寄信,民國時期還有火車行動郵局和騎車行動郵局。
和清代開在貢院街的鎮江總局南京支局的簡陋不同,民國時,南京郵局開始自己建樓。最先建造的奇望街郵局是個兩層小樓,由一名英國設計師建造。據傳這座樓當初是要做銀行的,以前還有一個巨大的保險箱。
小知識
郵政編碼何時出現
王凱告訴記者,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就開始研究郵政編碼,並於1959年在諾威治郵區試行,從而引起許多國家的注意。為了實現郵件分揀自動化和郵政網絡數位化,加快郵件傳遞速度,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國家先後實行了郵政編碼制度。
我國於1978年在遼寧、上海、江蘇等省市進行試點郵政編碼制度,1980年7月1日開始正式在全國宣傳推行。
郵政編碼是用阿拉伯數字組成,代表投遞郵件的郵局的一種專用代號,也是這個局投遞範圍內的居民和單位通信的代號。我國目前採用的郵政編碼為「四級六碼」制。即每組編碼由六位阿拉伯數字組成,六位數的前兩位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前三位代表郵區,前四位代表縣(市)郵政局,最後兩位是投遞局(區)的編號。
郵筒為什麼是綠色
王凱介紹說,綠色並非是古往今來一以貫之的顏色。從漢代到清代,郵驛的顏色是紅色,郵差的帽子是紅色,身上還背著紅白相間的包,因為那時要騎馬運送郵件,紅色是為了醒目。民國時的「中華郵政」,用的是藍色。用綠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事。
1949年12月10日至28日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會議決定採用綠色作為中國郵政標誌專用顏色,象徵著和平、青春、茂盛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