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的農民戰爭中,有很深的六國貴族餘孽復國背景。像項梁、項羽是出名名將項燕的子孫,張良祖上三代都是韓國丞相。他們反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恢復自己祖上昔日的榮光,與秦朝可以說是有國讎家恨。
然而,最為最後勝利贏家的漢高祖劉邦,他卻從來沒有提過什麼亡國之恨,也沒有過什麼亡國感想。僅僅是因為劉邦不是貴族,是底層出身,對這些感觸不深嗎?其實,如果仔細研究劉邦的家世,會發現劉邦很可能其實是個秦國人。
在距離漢高祖劉邦時代最近的史書《史記》裡是這麼記載的
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
這是毫無爭議的,劉邦的故裡就在豐沛。像蕭何、曹參、樊噲、盧綰、周勃、王陵這批人,都是豐沛故人,漢高祖的元從。那麼這個沛縣豐鄉,後來的沛郡國豐縣,又是哪裡呢?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豐縣屬於宋國,而且是末代宋國的國都。
王偃立四十七年,齊湣王與魏、楚伐宋,殺王偃,遂滅宋而三分其地。——史記宋世家
宋王偃立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86年,這一年齊、魏、楚三家聯合,滅了宋國。不過這與劉邦無關,因為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也就是說劉邦出生的時候,宋國早就滅亡了。所以,劉邦不能算是宋國人,不過他的父親劉太公,倒有可能是宋國人。然而,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也不是土生土長的宋人,而是搬遷過來的。
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漢書·高帝紀》
這是漢朝皇室自認的家族傳承,豐公是太上皇的父親,也就是劉邦的爺爺。劉邦的爺爺被魏國封為豐公。因為遷到豐縣的時間太短,家族成員在豐縣的墳墓很少,也沒有劉氏先人的墳冢。換句話說,劉邦家從他爺爺那代,才來到豐縣,而且這個豐公,來自於魏國,不是宋國。很可能是在齊魏楚三國滅宋的時候,魏國得到了豐沛這片土地。這麼算的話,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一定是魏國人,他的兒子劉邦也是魏國人——日後,劉邦無比崇拜公子無忌,還追隨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幾個月,說不定就有這層因素在。
豐縣這個地方當過宋朝的國都,應該城池修得不錯,所以當魏國大梁被攻破的時候,一部分魏國貴族逃到了豐縣,繼續抗秦。
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周市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徙也 《史記·高祖本紀》
這說明秦滅魏國的時候,豐縣還是魏國的領土。而秦滅魏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25年,劉邦此時已經30歲了,劉邦算是魏國人的問題其實不大。不過,魏國滅亡後,秦國並沒能持續佔領豐縣,豐落到了楚國手中。這這個角度看上,劉邦變成了楚國人。秦滅六國後,豐縣被併入了沛縣,變成了豐鄉,劉邦則當上了沛縣的亭長。天下一統後,沛縣自然會受到附近楚國文化的影響,具有了楚人的身份色彩。尤其是秦末戰爭爆發後,陳勝、項羽等領袖都是以楚人身份反秦,劉邦就自然會以楚人身份加入反秦的戰爭了。
不過除了魏人的身份外,劉邦其實還可能是秦國人。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這句話還隱藏了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劉邦的爺爺其實是從秦國遷來的,雖然不知道什麼原因,但卻直接投靠了魏國,定居到了豐縣。說不準劉邦本人,就是在秦國的鹹陽出生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劉邦起兵反秦的時候,他妻子呂后的族人,比如呂澤等人,都是立刻追隨;而劉氏宗族,都是劉邦在攻入秦都鹹陽後才來投奔,比如劉賈、劉澤。所以說,會不會這些劉氏族人,本來就住在鹹陽呢?劉邦當上亭長後,「常繇鹹陽」,一般人避之不及的徭役,為什麼劉邦熱情這麼高呢,是不是說明劉邦其實在鹹陽是有親戚族人的,所以他願意去?
日後劉邦反楚平定三秦,得到了熱烈擁護,除了約法三章外,會不會與他原本就出於秦的身份有關,讓秦人其實並不討厭他?秦人其實更討厭坑死了幾十萬人秦兵的章邯和項羽?也就是說,劉邦很可能是秦人,後來遷居成為了魏國人,魏亡之後又當了幾年的楚人,秦滅六國後又恢復了秦人的身份。所以劉邦從來沒有什麼「亡國之恨」,因為他祖籍就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