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9時,清華大學2017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綜合體育館舉行,3000餘名畢業生身著學位服參加典禮。畢業典禮上,清華大學校長、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邱勇將作主題演講,寄語本科畢業生「做有思想的行者」。
校長邱勇在2017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講話。 清華大學網 圖
清華大學畢業生代表數學系2013級本科生肖翰坤在畢業典禮上發言,他提出作為一個清華人,要選擇難走的路,「只有走難走的路,才能看到更多更美的風景」。他認為選擇難走的路,需要選擇真誠,拒絕套路。「真正有意義的研究,真正所熱愛的事業,從來沒有套路,也不需要套路。」
朱曉鵬坐在輪椅上參加畢業典禮。
朱曉鵬同為數學系的畢業生,7月2日坐在輪椅上的他和其他學生一起參加了畢業典禮,他於2010年進入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習,2011年他被確診患有脊髓血管瘤,手術後的他半邊身體無法活動,但他沒有放棄學習的夢想,2013年他重返校園在數學系開始了新的學習徵程,畢業後他將會留校讀博。
朱曉鵬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清華大學對他的幫助非常大,在他生病之後,清華大學為他和他的媽媽都安排了宿舍。
清華大學畢業生代表數學系2013級本科生肖翰坤在畢業典禮上發言。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彤 實習生 彭辰辰 圖(署名除外)
校長寄語:生活可以平淡,思想必求高遠
進入清華大學時年份尾號為「三」的本科畢業生在清華的傳統上被稱為「三字班」,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1983年走進清華大學,也是「三字班」的成員。他寄語晚他30年入學今年畢業的學弟學妹們「要做有思想的行者」。
邱勇說,思想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應該是清華大學畢業生的人生目標。他同時指出這個目標不可能在大學四年的時間裡完成,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思想。
邱勇對畢業生說思想的形成需要廣泛的閱讀,需要深入的思考。「閱讀決定思想的寬度,思考決定思想的深度。你們要跨越知識的界限、文化的界限、時空的界限和自我的界限,在閱讀中與智者先賢對話,在思考中與內心真我交流。」
邱勇同時表達思想的形成離不開人生閱歷,離不開深入的思考。「豐富的閱歷是形成思想的基礎和前提,閱歷沉澱的過程也是思想形成的過程。沒有引發行動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沒有高尚思想指引的行動,是渺小的行動。」他希望清華大學的畢業生秉承實幹的精神,讓思想在紮實的行動中更加堅韌、更加強大。生活可以平淡,思想必求高遠。
清華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教師代表入場 。
而在7月1日清華大學舉辦的2017年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校長邱勇寄語畢業生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情懷」,演講中13次提到「情懷」一詞。
邱勇對研究生說「我想向大家強調的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情懷。要堅守內心的價值觀,懂得選擇和拒絕。」邱勇認為人生美好的事物成千上萬,但只有專注內心真正的熱愛,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希望清華人能拒絕浮躁,自覺踐行『行勝於言』的校風。心繫遠方,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情懷。」
「一個有情懷的人,會追求高演的志趣,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自己的心境。生命是悲喜交集的歷程,起起落落,反而是人生的常態,有一份情懷能讓你心有所屬,保持心靈的淡定。」邱勇希望每一個清華人心中都要有祖國河山、社會大任、世界格局。
畢業生興奮地接過贈書。
畢業禮物:《中國哲學簡史》、紀念徽章
2015年清華大學放錄取通知書的紫色信封裡除了常規內容以外,還多了一套小說《平凡的世界》。為了彌補2013年進入清華大學的2017屆畢業生沒有收到書做禮物的遺憾,邱勇決定送給今年畢業的學生一本關於思想的書——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於1928年至1952年在清華大學哲學系任教。《中國哲學簡史》是他飲譽海內外的著作。書中有一句話:「哲學,是對於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邱勇希望清華大學的畢業生「不要因為碎片化信息的泛濫,而使自己的思想變得淺薄。」
李芳(化名)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2017屆畢業生,她對澎湃新聞說,她大一大二在人文科學實驗班時《中國哲學簡史》是一門課老師要求的選讀書目,因此這本書她和周圍的同學都讀過,但即將負笈美國的她還是感覺畢業之際收到母校的禮物很溫暖。
李芳對澎湃新聞介紹這本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她相信理工科的學生也能夠感興趣。而同為2017屆本科畢業生的王歡(化名)是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的學生,她說收到這本書意外又感動,她之前聽說過這本書也很感興趣只是基於沒有時間沒有讀過,這次收到贈書一定會讀完並珍藏。
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於歆傑對澎湃新聞說,清華大學這些年一直很看重「人文日新」。即使在理工科的課堂上也滲透著很多對社會、對人文的了解和關懷,他希望清華大學的畢業生能夠更有家國情懷。
研究生畢業禮物紀念徽章設計者。
而7月1日的畢業典禮上每個到場參與畢業典禮的碩士和博士生也都有一個禮物,該禮物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張凱迪和任帥設計的紀念徽章。張凱迪向澎湃新聞介紹道,該徽章是清華大禮堂的建築形象。「大禮堂是清華大學的百年建築,傳達的是育人的理念。首先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風,其次是求真務實、行勝於言的作風。」張凱迪和任帥希望畢業生在畢業之後看到這枚紀念章,能回憶起在清華的日子。
畢業生在興奮地自拍。
畢業生:天各一方,清華園是娘家
朱曉鵬對澎湃新聞說清華大學對他的幫助非常大,如果不是在清華的話,他可能得不到這麼多的照顧和幫助,「各方面都不用自己擔心,清華把我照顧的很好。」他說在他生病之後,清華大學為他和他的媽媽都安排有宿舍。「剛開始我生病的時候其實還是挺擔心的,擔心我這樣的情況復不了學,但是那個時候從校長到老師都對我很關心,給了我很多幫助。」朱曉鵬說。7月2日,坐在輪椅上的他和其他學生一起參加了畢業典禮,畢業後他將會留校讀博。
「在清華的三年裡,我最大的收穫是培養了自己獨立完善的人格和廣闊的視野,讓我們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張凱迪提到除了自己內在的收穫之外,在清華交到的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自己的財富。「能夠有優秀的夥伴並肩同行,讓自己也變得更加優秀了。」任帥和張凱迪畢業後選擇創業,創立自己的文創產品工作室。
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現場。
吳夕結束了自己八年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的學習,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雲南省工作。「我們國家醫療水平差異非常大,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給家鄉的醫療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吳夕提到在清華認識的各個學院的朋友讓人難捨,「想到以後天各一方還是很難過,清華我永遠愛你!」本科畢業生李芳和王歡則打算畢業後到美國繼續學業。
無論畢業生們有這怎麼樣的人生選擇,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對澎湃新聞說,他們會把清華大學當做自己娘家。
「校園對畢業生就像娘家一樣。」於歆傑說雖然他自本科畢業到留校任教之間雖然從未離開清華大學,但是他的同學們不斷向他表達過對母校的思念,「在大學這幾年,恰好是人的三觀形成的時候,如果你的三觀在這裡形成的,你怎麼能夠不把這裡當做娘家一樣。」
「清華永遠是你們溫暖的家,歡迎你們隨時回家!」邱勇在畢業典禮上向畢業生發出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