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哲學精神,大概已經有2000多年,但這個學科只有百年,應該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說起。
他對中國幾千年來哲學了解是通透且深刻的,從他的部分文字中就能體會出來。
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儒家者流蓋出於文士,墨家者流蓋出於武士, 道家者流蓋出於隱者,名家者流蓋出於辯者,陰陽家者流蓋出於方士,法家者流蓋出於法述之士;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範圍以外的東西。但是,他若是竭盡全力,總還有一些東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範圍以內。因此,人只有已經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後,對於那些仍然要來到的東西才只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哲學的最高價值,不在於使人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在於「提高人的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以致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馮友蘭生活在中日甲午戰爭,晚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新舊時代交替的時代,那時候存在各種各樣社會衝突,中國人的命運在哪裡,加上日本侵略,也是馮友蘭顛沛流離的十年,他的經歷也造就了成熟的哲學理念。
古今之間,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斷裂,綿延數千載而不斷,馮友蘭在他的哲學著作中,從孔子、孟子、董仲舒、再到魏晉的玄學,都在闡明哲學,沒有更強調歷史,言簡意賅,但是有思想,有內容,中國的哲學精神,他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不像科學給你實際的經驗,他提高的是人精神的境界,超乎現實的精神,獲得高於價值的價值,是生命的學問。宗教和科學是矛盾的,哲學可以替代宗教,是人本身一個安身立命的東西,他的最高境界是聖人,達到人與宇宙的統一,佛教要出家,需要把社會的層面拋棄,中國哲學是達到一個平衡,我帶著一顆不染世俗的心,從事世俗的事業,實用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儒道可以互補,達到最高平衡,哲學真的能解決我們很多疑惑。
他的哲學講的是我們不僅僅是社會的公民,也是宇宙的公民,它是以道家出世的思想來成就儒家的積極入世,從事社會的事業,哲學是你超越了這個時代,也超越了這個社會,你又很內在這個社會,化於社會,中國哲學培養的是人,不是哲學家,不是思維的訓練,其實是自我教育,對我們自己受用的,在世界中生活的更好。
儒家思想用柔和的社會制約,鑄就的是時代精神,知識和美德是不可分的一體,他的哲學要求他身體力行,他本人是實習哲學的工具,按照自己的哲學信念生活,他的事業就是繼續不斷把自己修養到無我的純淨境界,在認識上,永遠在探索,在意願上,永遠在行動或者試圖行動,不能分開的,他不只是提供人們理解的觀念模式,他是內心中的信條體系。懂哲學,也要用哲學,提升境界,培養人格,走向我們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