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怎麼樣?

2020-12-12 大蓄書院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影響了很多人,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要數前韓國總統樸槿惠了。

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而言,能把一本書列為其讀書之最,肯定有它的道理。

2005年以前,我讀過《中國哲學簡史》2遍,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說,一直在我頭腦中揮之不去。

現在看來,他的這四境界說,也沒什麼特別的高深,我個人估計民間早就有人總結過,只不過是因為這個表達方式因為馮友蘭而出名了。

老子定位

《中國哲學簡史》作為一部名著,用了較大篇幅介紹老子其人其書,並且認為老子是道家第2階段。

我個人認為,把楊朱、老子、莊子分別說為「道家」第一二三階段,總體上正確,至少在時間上有先有後。

楊朱、老子、莊子是比較奇葩的三個人,他們的思想即有差別又有聯繫,感興趣的人可以找來閱讀。

四個結論

今天我寫的這篇短文,重在評價馮友蘭對《老子》的理解程度。

1,他對《老子》成書時間的看法。較有見地,沒留話柄。

馮友蘭對老子和《道德經》(即《老子》一書)的成書時間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並且沒有表明絕對的立場。

這個很好,而不象錢穆一樣抓住一點不放,最終被考古成果否定。

2,他對「有」「無」以及「有名」「無名」的看法。較有見地,但不究竟。

馮友蘭認為,有和無,即是有名和無名的縮稱。

它的這個看法,和前人相比,有了一定的進步,或者說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上看,有了一定的新意,但是他沒有能準確區分出《老子》一書中有、無以及有名、無名的根本差別來。

3,無名,天地之始。他認為這句話沒提供任何信息。

馮友蘭說:「無名,天地之始。」這是一個形式的命題,不是一個積極的命題。這就是說,它並沒有對話題提供任何信息。

不是這句話沒提供信息,第一因為他引用的版本不對,第二是他對無名的理解不對。

這句話的準確表達是「無名,萬物之始」;這句話的準確理解是萬物剛萌生時沒辦法給它命名。

用天地代替萬物,是用小概念代替大概念(千千萬萬要注意,天地和萬物比是個小概念);這種理解錯誤我稱之為「失之於窄」。

用道代理無名,是概念錯用。不少人都這麼說,所以他也這麼說,這種理解錯誤我稱之為「失之於然」。

4,馮友蘭對《道德經》的理解當然也有正確的地方。

比如他說:道這既是萬物之所由來,它就不是萬物之一;如果它是萬物之一,它就不是萬物之所由來。每個事物 都有一個名字,道不是一個事物,因此,它沒有名字。

一點思考

我在想一個問題,哲學家和哲學史家,這兩者是什麼關係? 尤其是研究中國哲學的這些專家們,他們對中國哲學本身理解多少、理解多深呢?

既便理解得不一定深,那麼他們對於我們普通讀者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想來想去,只有一個結論:中國的哲學史家們,他們是中國思想的傳播中介,在讀者沒有時間去深度研究一家一派之前,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前人都說了什麼。

所以不論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或者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他們的價值在於哲學思想的「販賣」和屬於他們個人的「簡介」。

而這個販賣,因為他們個人的偏好,會打上他們的烙印;這個簡介,會因為他們的水平局限,只是簡介而已,簡單有餘,準確不足。

即便如此,我們對前人也沒辦法苛求。因為這是必然的常態。不用說馮友蘭,即便是黑格爾和羅素,他們的「哲學史」作品也只能是「販賣」和「簡介」。

老子說:不知常,妄作,兇。

中國哲學的思路和西方哲學的表達思路不同,要想讓一個中國人能簡明扼要地把握住包括《道德經》和《周易》在內的作品的精髓,這個難度太大了。

還是我的那句話,帶著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去讀《中國哲學簡史》會有許多收穫,如果帶著求真理的心去讀《中國哲學簡史》,不僅是我們被帶跑偏,同時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停地跑偏。

從學問的究竟上看,或者從學問的內容上來看,《道德經》和法家、儒家、兵家、墨家的思想不同,這些家是在某一方面給出自己的思考。

而《道德經》老子要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套行為理念,還在於通過這套行為理念去悟那萬古不變的大道,悟到了就能以道觀物,悟不到則還是以物觀物。

以道觀物,則《道德經》就不只是道家的作品;以物觀物,則《道德經》就可以被貼上各種標籤。

相關焦點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解讀
    中國的哲學精神,大概已經有2000多年,但這個學科只有百年,應該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說起。他對中國幾千年來哲學了解是通透且深刻的,從他的部分文字中就能體會出來。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哲學的最高價值,不在於使人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在於「提高人的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以致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歷史課本中的胡適直到2018年前後,經高中故友宋同學的推薦,我才看了嶽南的三卷本《南渡北歸》,在這本規模宏大的學術大師群英譜中,胡適堪稱是貫穿全書的一個線索性人物,著墨一點不比梁啓超讀畢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上觀點更讓人好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如何成書的?可讀性在何處呢?二、馮友蘭與《中國哲學簡史》胡適出生於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地在上海。4年後,1895年12月4日,馮友蘭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
  • 馮友蘭與《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哲學簡史》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裡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因為它最初是講義,所以它的語言極其流暢;因為它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所以它的文字極其符合當代人的閱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一直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入門書。
  • 哲學小議(一)—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三史釋今古,六經紀貞元」,其中《中國哲學簡史》堪稱中國哲學入門書,全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重塑精神家園所謂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著重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按馮友蘭大師所說,人分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宣紙線裝版在京首發
    論壇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馮友蘭學術研究會、中國文化書院主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和善品堂藏書承辦。與會學者圍繞馮友蘭先生的學術貢獻和宣紙線裝版《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兩書的出版,進行了發言和討論。
  • 馮友蘭經典作品推薦,《中國哲學簡史(上下冊)》最受讀者歡迎
    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時45分,馮友蘭病逝於北京友誼醫院,享年95歲。今天,小編為喜愛馮友蘭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
  • 哲學很難懂嗎?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點也不難!
    到如今,它依舊被人們廣泛認同,可見哲學是廣泛存在的。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我深以為然,哲學是由於人的經驗累積而產生的對生活、對生命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 看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記住!
    中國哲學簡史今天我在看馮友蘭博士的《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哲學在中國文明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地位相比擬,就這一句話,我突然的領悟到中國為何不信仰什麼宗教了我就是的,我沒有什麼信仰的宗教,我也理解了為何他國的宗教在中國開展的不是那樣的完美了,因為我一直信奉的是老莊的哲學思想,我喜歡《易經》《道德經》,這類與自然相關的思想,為什麼?因為我們就是生活在自然裡,我們就在自然中,所以所思考的也不會超出自然。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國佛學的建立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國佛學的建立 發表時間:2011-03-16   來源:這個說法的含意是,佛經的教義不過是《道德經》即《老子》的外國變種罷了。   在三、四世紀,比較有形上學意義的佛經,翻譯的更多了,對佛學的了解也進了一步。這時候認為,佛學很像道家哲學,尤其是莊子哲學,而不像道教。佛學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學的觀念進行解釋。這種方法叫做「格義」,就是用類比來解釋。   這樣的方法,當然不會準確,容易造成曲解。
  • 哲學交流: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說起
    清代學術當中的漢、宋之爭,是近300年學術史中一大顯學。茲以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發微,接引大方、拋磚引玉。馮友蘭(1895-1990年)寫過兩本中國哲學的通史,即《中國哲學史》(以下簡稱《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以下簡稱《簡史》)。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四大境界
    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德境界有的人意識到社會的存在,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是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會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所做的事情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做的各種事情的都有道德的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 「好書推薦」潛默的哲思——讀《中國哲學簡史》
    潛默的哲思——讀《中國哲學簡史》好書推薦★★★★★哲學是什麼?中國古代雖無「哲學」一詞,卻不乏「哲學」之學。哲學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馮友蘭所著的《中國哲學簡史》用有限的篇幅梳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的延綿、傳承和流變,以及先賢大家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呈現的才思、道德和情操。哲學,在古希臘文裡意為「愛智慧」,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智慧的本旨是「認識你自己。」而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智慧)更加強調社會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中國哲學簡史》——探討「中國人的愛與智慧」
    圖片來源:知乎據說,韓國前總統樸槿惠女士曾表示: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的,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在馮友蘭先生女兒宗璞先生眼裡:我素以為《中國哲學簡史》是一本出神入化的書。寫這書時,父親已有哲學史方面的研究成績,又創造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和「貞元六書」俱已流傳。
  • 103/D-讀萬卷書-《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塗又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一本好書,這本書是作者寫給西方人看的,所以有人翻譯了一遍成中文。作者是中國哲學大家,是西方了解中國哲學史的重要作家。拜讀本書後,深感自己的哲學水平就是渣渣了。
  • 宗璞談《中國哲學簡史》:太上老君煉出來的仙丹
    「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  日前,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的這番話,讓這本問世60多年的書,重新受到了關注。  與此同時,在《中國哲學簡史》的最後,馮友蘭的結尾語「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後才能歸入潛默」,也在微博上流傳。
  • 好書推薦:《中國哲學簡史》
    或者對歷史中的道家和道教分不清楚?又是否對今日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有過懷疑?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都能解答你的疑惑。作者簡介: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895年生。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學者談馮友蘭哲學在當下轉型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原所長陳戰國、馮友蘭研究會常務秘書長王仁宇及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教授單純三位嘉賓,圍繞馮友蘭兩部代表作《中國哲學簡史》、《貞元六書》,暢談馮友蘭傳遞的中國哲學在當下轉型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中國哲學簡史》源於馮友蘭上世紀40年代受邀至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講義,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的集中體現,問世60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可以說是一部影響很多人一生的哲學經典。韓國總統樸槿惠女士就曾說過,「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
  • 中國哲學簡史:談三教九流,道家與道教的區別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這樣解釋到:迷信,教條,儀式,組織,具有這些特點是宗教。很明顯,我們都知道儒教並非宗教,儒教是人們因崇尚「儒家思想」,為了與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
  • 學者談馮友蘭哲學:思考中國社會普遍問題(圖)
    ——馮友蘭傳遞的中國智慧」主題講座,就馮友蘭兩部代表作《中國哲學簡史》、《貞元六書》展開討論,暢談當今社會環境下馮友蘭所傳遞中國哲學的現實意義。在馮友蘭看來,清末是中國社會的最低谷,抗戰時則社會進入上升時期。「貞元之際」即為冬春之際,用以說明抗戰時期是民族復興與民族覺醒的前夜。陳戰國曾著《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一書,在書中提到「對馮友蘭的陌生,就是對中國文化、中國傳統道德的陌生」。在他看來,馮友蘭哲學思想深刻卻毫不枯燥晦澀,對國家、人民充滿關懷精神,在當下社會仍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單純重點介紹了《中國哲學簡史》一書。
  • 網友讀《中國哲學簡史》總結的幾點,夠厲害!
    主要停留在以下兩點:一,我混沌地認為一切抽象於具體事物的經驗道理,即是哲學;二,我模糊地認為哲學是一系列抽象知識的組成,有用卻往往不知如何用。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之後,有一種被點化的頓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