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事的時候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因為這種覺解使他的所作所為有了意義,各種事情各種意義,合成了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為分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本能或者是社會的風俗習慣,如同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或者不甚覺解,這樣他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者很少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情,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一些後果有利他人但動機則是利己,所做的事對他都有功利的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有的人意識到社會的存在,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是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會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所做的事情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做的各種事情的都有道德的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它不僅是社會的一員也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也是孟子說的「天民」。有了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情,這種覺解構成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總結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什麼是超道德價值?精神境界提升到可以超乎現世,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就是超道德價值,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稱為哲學境界,只有通過哲學才可以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之人他的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就是給予他這種覺解。生活於道德境界的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是聖人,哲學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最後,中國的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平常之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做的事,但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是在覺解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這句話是否很熟悉,電視劇《天道》中高人丁元英說過的一句話:所謂的神話不過是平常人思維所不能理解的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