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四大境界

2020-12-12 天道狼眼

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事的時候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因為這種覺解使他的所作所為有了意義,各種事情各種意義,合成了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為分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本能或者是社會的風俗習慣,如同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或者不甚覺解,這樣他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者很少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情,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一些後果有利他人但動機則是利己,所做的事對他都有功利的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有的人意識到社會的存在,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是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會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所做的事情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做的各種事情的都有道德的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它不僅是社會的一員也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也是孟子說的「天民」。有了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情,這種覺解構成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總結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什麼是超道德價值?精神境界提升到可以超乎現世,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就是超道德價值,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稱為哲學境界,只有通過哲學才可以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之人他的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就是給予他這種覺解。生活於道德境界的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是聖人,哲學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最後,中國的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平常之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做的事,但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是在覺解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這句話是否很熟悉,電視劇《天道》中高人丁元英說過的一句話:所謂的神話不過是平常人思維所不能理解的平常事。

相關焦點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一面旗幟,提出人生四大境界
    我個人對於有學識文化的人素來欽佩之至,今天讀到了「天滿星美髯公朱仝[tóng] 」——馮友蘭。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一面旗幟,提出人生四大境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我上個月剛拜讀過,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推薦大家可以讀下。今天主要分享下我所了解的馮友蘭先生的生平軼事!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解讀
    中國的哲學精神,大概已經有2000多年,但這個學科只有百年,應該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說起。他對中國幾千年來哲學了解是通透且深刻的,從他的部分文字中就能體會出來。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哲學的最高價值,不在於使人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在於「提高人的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以致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哲學小議(一)—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三史釋今古,六經紀貞元」,其中《中國哲學簡史》堪稱中國哲學入門書,全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重塑精神家園所謂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著重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按馮友蘭大師所說,人分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怎麼樣?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影響了很多人,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要數前韓國總統樸槿惠了。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而言,能把一本書列為其讀書之最,肯定有它的道理。2005年以前,我讀過《中國哲學簡史》2遍,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說,一直在我頭腦中揮之不去。現在看來,他的這四境界說,也沒什麼特別的高深,我個人估計民間早就有人總結過,只不過是因為這個表達方式因為馮友蘭而出名了。
  • 馮友蘭與《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哲學簡史》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裡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因為它最初是講義,所以它的語言極其流暢;因為它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所以它的文字極其符合當代人的閱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一直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入門書。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讀畢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上觀點更讓人好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如何成書的?可讀性在何處呢?二、馮友蘭與《中國哲學簡史》胡適出生於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地在上海。4年後,1895年12月4日,馮友蘭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宣紙線裝版在京首發
    論壇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馮友蘭學術研究會、中國文化書院主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和善品堂藏書承辦。與會學者圍繞馮友蘭先生的學術貢獻和宣紙線裝版《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兩書的出版,進行了發言和討論。
  • 「好書推薦」潛默的哲思——讀《中國哲學簡史》
    潛默的哲思——讀《中國哲學簡史》好書推薦★★★★★哲學是什麼?中國古代雖無「哲學」一詞,卻不乏「哲學」之學。哲學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馮友蘭所著的《中國哲學簡史》用有限的篇幅梳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的延綿、傳承和流變,以及先賢大家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呈現的才思、道德和情操。哲學,在古希臘文裡意為「愛智慧」,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智慧的本旨是「認識你自己。」而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智慧)更加強調社會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哲學很難懂嗎?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點也不難!
    到如今,它依舊被人們廣泛認同,可見哲學是廣泛存在的。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我深以為然,哲學是由於人的經驗累積而產生的對生活、對生命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 馮友蘭經典作品推薦,《中國哲學簡史(上下冊)》最受讀者歡迎
    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時45分,馮友蘭病逝於北京友誼醫院,享年95歲。今天,小編為喜愛馮友蘭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
  • 看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記住!
    中國哲學簡史今天我在看馮友蘭博士的《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哲學在中國文明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地位相比擬,就這一句話,我突然的領悟到中國為何不信仰什麼宗教了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看來目前的我就是在反思,感激自己喜歡學習,感激自己對哲學有興趣。「關於思索的思索就是反思」,我好喜歡這句話呀!原來我已經在思索的思索了,我已經入了門了。我們的宗教意識不濃,是因為我們的哲學意識太濃。
  •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女士曾說過,「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近期,中共武漢市委辦公廳6位「80」後的青年幹部集中閱讀了此書,本報予以刊發。
  • 《中國哲學簡史》——探討「中國人的愛與智慧」
    圖片來源:知乎據說,韓國前總統樸槿惠女士曾表示: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的,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在馮友蘭先生女兒宗璞先生眼裡:我素以為《中國哲學簡史》是一本出神入化的書。寫這書時,父親已有哲學史方面的研究成績,又創造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和「貞元六書」俱已流傳。
  • 哲學家馮友蘭:有四重境界,多數人在第一重
    關於人生,我們總是有很多的迷茫,不妨讓我們來讀一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有人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在一定程度上為人生提供了「參考答案」,也許這句評價存在一定的誇張,但是在這本書裡的所講述的人生「四重境界」的確值得我們研讀。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
  • 好書推薦:《中國哲學簡史》
    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都能解答你的疑惑。作者簡介: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895年生。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哲學交流: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說起
    茲以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發微,接引大方、拋磚引玉。馮友蘭(1895-1990年)寫過兩本中國哲學的通史,即《中國哲學史》(以下簡稱《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以下簡稱《簡史》)。
  • 《中國哲學簡史》,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中國人
    中國的藝術,為何注重寫意?中國的宗教,為何不那麼被人關心?中國的近代,為何落伍了?以上所有這些問題,在一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甚至於得到更多意外的收穫,這本書就是今天喜哥給大家推薦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為何推薦這本書呢?我給大家總結出五點必讀的理由,任何一個理由,都足以讓你恍然大悟、愛不釋手、津津樂道。
  • 《中國哲學簡史》精華摘選,不讀此書,莫談人生!
    《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後又有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該書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論者認為,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
  • 學者談馮友蘭哲學:思考中國社會普遍問題(圖)
    ——馮友蘭傳遞的中國智慧」主題講座,就馮友蘭兩部代表作《中國哲學簡史》、《貞元六書》展開討論,暢談當今社會環境下馮友蘭所傳遞中國哲學的現實意義。  陳戰國表示,馮友蘭哲學著作深入淺出,又能緊密聯繫實際,思考中國社會普遍重大問題,因而影響巨大;單純表示,馮友蘭眼中的中國哲學之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王仁宇則認為,馮友蘭哲學思想對於實現中國社會現代轉型、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有重要現實意義。  作為馮友蘭的入室弟子,陳戰國首先介紹了《貞元六書》這部著作。
  • 宗璞談《中國哲學簡史》:太上老君煉出來的仙丹
    「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  日前,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的這番話,讓這本問世60多年的書,重新受到了關注。  與此同時,在《中國哲學簡史》的最後,馮友蘭的結尾語「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後才能歸入潛默」,也在微博上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