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臺灣老兵離家70年,盼回湘,問侄兒: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2021-01-10 騰訊網

前言

戰爭年代,身不由己,許多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難返故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老兵,看一看他的回鄉之路。

家鄉的驕傲

這位老兵名叫

鄧雪桂

,是湖南常寧人,家裡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因為家裡貧窮,幾人生活非常拮据,因為從小不上學,也不認識什麼字,所以

在鄧雪桂22歲時,他離開了家人,離開了故鄉,入伍參了軍。

參軍之後的鄧雪桂,雖然沒有當上大官,但是好歹吃穿不愁。3

年之後,鄧雪桂又跟著部隊去了臺灣

,但是在臺灣的生活沒有人們想的那樣好,他一個月只有幾十塊錢,買一包煙就要5毛錢,連刷牙的牙膏他都不捨得買。

轉眼間鄧雪桂在臺灣已經過了好多年,雖然身在異鄉,但是鄧雪桂還是十分想念家鄉的,想念自己的母親。

在兩岸剛剛恢復交流的時候,鄧雪桂也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自己的弟弟,當問到母親是否安好時,弟弟跟他說了謊,他騙鄧雪桂說母親還在世,希望還能見他一面

。於是鄧雪桂立刻收拾東西回家,結果到家之後他才知道,母親早就過世了,後來弟弟帶他到母親的墳前,他在母親的墳前多番懺悔,泣不成聲。

雖然沒有看到母親,但是鄧雪桂也沒有急著回去,而是在家裡住了一陣。當時內地的經濟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農村整體都處於比較落後的時期,

鄧雪桂不忍看鄉親們生活的這麼艱苦,就決心幫助他們,不僅挨家挨戶給他們送錢,還在當地建設學校的時候予以資助

。當時的鄧雪桂把自己存下的錢都奉獻給了家鄉的建設,因為自己沒讀過書,所以希望家裡的孩子們都能夠有書讀、有學上。鄉親們非常感謝鄧雪桂,所以之後鄧雪桂每次回來,每家每戶都會邀請他到自己家吃飯,請專門的戲班子到村裡唱戲,放電影,在當時那個年代,鄧雪桂的小恩值得他們用一生去銘記。

久居臺灣,不敢回鄉

從1988年開始,鄧雪桂每隔4年就會回一次家鄉。

然而鄧雪桂年事已高,所以後來漸漸地也就不怎麼回去了,當時獨自居住在臺灣的鄧雪桂身邊還有十幾個一同退伍的同鄉老兵作陪,所以在侄子鄧友愛剛開始說讓他回家的時候,他並不同意。鄧雪桂給侄子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是他在臺灣住慣了,老家那邊沒有公廁,都是旱廁,他已經不年輕了,這種廁所他上著不習慣,二就是夏天那裡的蚊子太多,鄧雪桂實在難以適應。這兩點看似簡單,但是兩地環境的不同恰恰最難改變,鄧友愛後來也就沒有太堅持。但是隨著鄧雪桂年齡越來越大,他周圍的同鄉老兵也都一個個離他遠去,而且他的腿腳也沒有之前利落,一生未娶的他膝下也沒有孩子,現在他真的是獨自一人在臺灣生活了。

侄子鄧友愛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就想把他接回家來養老,畢竟鄧雪桂已經96歲了,到時候頤養天年了,但是他在侄子打電話來之後就問了一句:「我沒有錢啊,你還養我嗎?」

雖然這麼問了,但是鄧雪桂似乎心中還是有很多的顧慮,也許是因為自己年事已高,怕回去之後確實無法適應水土,又或許是怕太過麻煩侄子

,宋之文的《渡漢江》中有這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如今的鄧雪桂雖然無比渴望回家,但卻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敢提出這樣的要求。

結語

對於鄧雪桂來說,故鄉是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地方,因為戰爭,他不得不飄零70載,而如今回家居然成為了他最顧慮的事情。正因如此,和平成為了無數人最真誠的願望,因為只有世界和平,國家才能安定,親人才能夠團聚!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九旬臺灣老兵離家70年,盼著回家,問侄子:我沒錢了你還養我嗎?
    可因為各種原因,有些人被迫離開家鄉,甚至幾十年都不能回去。隨著時間慢慢流去,這些人在其他地方可能重新組建了家庭,但他們卻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一生的願望唯有回到家看看。有這樣一位九旬歲臺灣老兵,他離家70年,盼著回家,問侄子:我沒錢了你還養我嗎?這位想要回到家鄉的抗戰老兵名叫鄧雪桂,他出生於湖南長寧,家裡幾代都是貧困的農民。
  • 96歲臺灣老兵盼回鄉,打了一通電話,問侄子: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臺灣老兵盼回鄉回顧過去,新中國自炮火中走來,歷史記載的只有結果輸贏,而在那個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年代裡,多是歷史中沒有寫下的普通人。然而,普通人卻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鄧雪桂,而今96歲的他卻仍在臺灣孤獨地生活著,望著遙遠的家鄉。面對侄子的詢問,他卻問出這句:「我沒錢,你還養我嗎?」,令人心酸不已。
  • 96歲臺灣老兵盼望回湘,問侄子: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前言在和日本侵略者做鬥爭的那些年裡,中國出現了好多的英雄,他們有的隱姓埋名回歸田園生活,有的表現出色,成了一方將領,更多的還是戰死在沙場之中,戰爭的殘酷性遠比你我所想的那麼簡單,而戰爭結束後,面對一片狼藉的城市,更多的還是無家可歸,甚至連回到自己的故鄉都困難重重
  • 盼了70多年 九旬臺灣老兵喜圓尋親夢
    「盼了70多年,終於找到你們了」——九旬臺灣老兵喜圓尋親夢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蔣劍平 通訊員 伍潔 尹建國「日盼夜盼,盼了70多年,今天終於找到你們了。少女從軍離鄉去臺,幾十年難忘家鄉和親人「外婆已離開家鄉湖南邵陽70多年了,一直聯繫不上那邊的親人。我想請外婆家鄉的媒體,幫我們找找看。」5月7日,遠在臺灣的柯力群替自己的外婆王淑蘭向家鄉邵陽的媒體求助。
  • 他送200多臺灣老兵遺骨回家:我的根在大陸,在菏澤
    「我『流浪』的時間太久了,13歲就去了臺灣。臺灣養了我七十年,但一提到家,我一直都覺得我在臺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我真正的家在山東菏澤,在祖國大陸。」這是臺灣老兵高秉涵第二次參加海峽論壇,雖然已有82歲高齡,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身為律師的高秉涵自稱是「陸配的『娘家人』」。
  • 13歲入伍,流浪臺灣70年,九旬老兵圓夢唐山,母親墳前長跪不起
    1930年,張萬龍生於河北唐山。戰亂年代,民不聊生,再加上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父母難以養活,為了吃上一口飽飯,張萬龍年僅13歲的時候,便參軍入伍。此後,他更是跟隨部隊一路南遷,並於1949年從上海搭船前往臺灣,便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 "死也要回大陸" 30年前上萬臺灣老兵排隊「回家」
    但思鄉之情愈壓抑愈濃重,到1987年已經噴薄欲出。因為1949年到臺灣的老兵最年輕的也都50多歲了,算起來,他們在大陸的父母已經七八十歲,再不返鄉,恐怕無緣見爹娘。「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一個50多歲的老兵站在臺上,用嘶啞而高亢的聲音高喊著。
  • 臺灣老兵離鄉67年回老家定居 到家先問有幾袋米
    2013年,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通過官方微博發出一則「臺灣102歲抗戰老兵尋親」的消息。經過多方努力,老兵汪呈松(本名王誠松)在海安找到了一位名為王秀蘭的女子,並最終證實為他的女兒。2014年6月,王秀蘭從大陸來到臺灣,與失散多年的父親相認。
  • 臺老人帶200多老兵骨灰回大陸 現要為兒孫消"獨"
    臺灣養了我七十年,但一提到家,我一直都覺得我在臺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我真正的家在山東菏澤,在祖國大陸。」這是臺灣老兵高秉涵第二次參加海峽論壇,雖然已有82歲高齡,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身為律師的高秉涵自稱是「陸配的『娘家人』」。在島內當前的政策、法律環境下,陸配受到各種歧視。「我將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維護她們的權益,作她們的後盾。」高秉涵說。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
    那群逐漸消失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心中,是不是有著「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感傷呢?時代傷痕的隱痛,何時得以癒合?前不久,外省臺灣人協會在「光點臺北」舉行大型展覽,紀念臺灣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20周年。1987年10月,在國民黨退伍軍人的經年努力下,臺灣當局宣布「榮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陸探親,結束了兩岸近40年不相往來的歷史。
  • 97歲臺灣老兵回四川省親:77年鄉音不改 想吃臘肉
    胡老的外甥李官明(左)、李嘉猷(右)高興地等待舅舅還鄉  回川省親的97歲臺灣老兵胡定遠昨晚抵蓉,在機場認出接機的成都商報記者,激動致謝:「你幫我找到了親人。」在酒店,抗戰老兵胡定遠對著鏡子認真地敬了一個禮  世紀省親  昨晚9時,從臺北飛往成都的四川航空公司3U8978航班穩穩地降落在雙流機場停機坪,時隔77年後,97歲臺灣抗戰老兵胡定遠終於重新踏上四川故土。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7】
    幾家歡喜幾家愁 開放返鄉探親,對老兵來說固是一喜。但是,跟隨而來的卻是憂、是愁,甚至是更大的悲傷。小吳從小就聽爸爸說,爺爺、奶奶應該早就作古了。可是,小吳的爸爸返鄉探親前,還是抱著那麼一絲期待,希望海外親友的轉告都是錯誤的。 當時算來,如果小吳的爺爺、奶奶都還活著,也該是80多歲、接近90高齡了。
  • 漢川籍臺灣老兵三年前離世,在大陸的弟弟盼迎回骨灰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閃 實習生張司宇袁良輝三年前,遠在臺灣的二哥去世,身處大陸的胡五元未能將遺骨接回湖北老家。而今胡五元也已入耄耋之年,唯盼闊別家鄉70年的二哥能夠落葉歸根。84歲的胡五元是漢川人。近日老人告訴記者,二哥胡四元於1949年去臺灣,直到1987年才與大陸取得聯繫。2016年在臺灣去世後,骨灰一直留在那裡。圖為年已85歲的胡五元少小當兵離鄉去臺1946年,漢川縣城隍鎮閘口村的胡四元還是一名15歲少年。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將上百名亡故老兵骨灰送回大陸
    核心提示:臺灣老兵高秉涵1936年出生於山東菏澤,13歲時作為「小學兵」輾轉逃到臺灣。兩岸開放後,他在20多年裡將百餘位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陸故鄉。他也因此被列為CCTV「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候選人。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帶上百孤苦老兵骨灰回大陸
    老兵高秉涵,作為執業律師,已經在此工作了幾十年。如今,78歲的他退下來了,卻每天都來「上班」,收發郵件,會見客人。兩岸開放以來,為了完成鄉親老兵們的宿願,他將百餘位孤苦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陸家鄉。這樁事,做了二三十年,還在繼續。飽嘗思鄉之苦的高秉涵,不顧年事已高,孱弱而堅強地踐行著生命中最沉重的承諾。
  • 尋親70年 臺灣老兵後代與大陸親人端午團聚
    跨越海峽,一家人70年後在成都相見。異鄉漂泊,葉落思歸。多年來,身在臺灣的鄒岱庭一直有一樁心願:幫助爺爺鄒紹雲找到四川的親人。1949年,老家位於四川仁壽縣朱家橋的鄒紹雲隨部隊遠赴臺灣,其後結婚生子。6月15日晚,鄒岱庭一行4人到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迎接他們的,是近70年來翹首以盼的四川親人。鄒紹雲長女鄒如敏(左二)與大陸親人相見。
  • 蕭山92歲抗戰老兵最後心願 70年前的日本戀人在哪裡
    一則關於抗日老兵周福康的微博,這幾天被各大新聞網站轉載。昨天下午,騰訊新聞也在微信上推送了這條消息,一時間成為網友中秋熱議話題。  有網友評論說,這段故事簡直是電影《海角七號》的翻版,很多網友關心老人現在的生活。  老人的現狀如何?他還能見到69年前的那位日本戀人嗎?
  • 臺灣裡長送13老兵骨灰回大陸 完成葉落歸根心願
    臺灣裡長送13老兵骨灰回大陸 完成葉落歸根心願 2012年08月22日 08:08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為完成老兵們的祈願,劉德文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從臺灣到大陸千裡送歸。1,回不去的故鄉飛機落地後,劉德文在機場出口找到了接機的人。他回答,「我離家快40年了,我不願死在外面,我想回家!」老兵們在街頭巷尾發放宣傳單《我們已沉默了40年》: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如今,已經過去70年,老兵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90歲,幾乎所有人到死也沒見到父母。
  • 臺灣老兵:髮妻為其守活寡 等待一生見面一小時
    解說:蔡怡的父親蔡國棟是山東聊城人,1948年夏天在青島結婚,1948年年底,國共內戰亂局之際,任國民黨空軍教官的蔡國棟,就帶著新婚妻子退守臺灣。蔡怡:因為這個撤退,他就來到臺灣,就那麼多年,再也沒有機會跟他的家人見面、通信。所以我就會常常聽故事,聽到這個的時候,我就會問爸爸啦,哎呀,那爺爺奶奶怎麼辦吶?爸爸,你會不會想念他們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