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詩與遠方」是一個令人豔羨卻又難以實現的理想的生活境界。
「日常996」的現代社會的公民對於古代先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抱有一種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面對生活所迫,他們時常抱怨長久囿於「樊籠「而難以脫身,希望能夠像古人一樣瀟瀟灑灑地脫離塵世、隱居山林乃至遁入空門。然而每個人都是現代社會這個俗世舞臺的一部分,自己的衣食住行與它息息相關,鮮有人能夠憑藉足夠的勇氣而真正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人說,馬雲不就是卸任阿里巴巴的董事職位而去圓他的」鄉村教師「夢去了嗎?為什麼不能像他一樣呢?
可問題在於,馬雲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能夠高枕無憂地完成自己的願望,這可不是任何一個經濟力量有限的普通人敢於嘗試的。
然而,就有這樣一個名叫李子英的文科狀元,卻能夠放棄給自己帶來豐厚收入的工作,且在沒有堅實物質積累的條件下隱居了山林。
一、 金榜題名,步步高升
李子英出生在常德的高峰地區,那時他家境清貧、物質條件並不優越,然而李子英卻一直非常刻苦,其成績之優異被左鄰右舍所共同認可和讚賞,他的父母也以此為傲。
終於,他在高考中摘得常德地區文科狀元的桂冠,以優秀的分數成功被中國人民大學這所高等學府所錄取。要知道,那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連大專生也是人才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大學生更是稀少,尤其是像中國人民大學這樣優秀的學校畢業生更是鳳毛麟角。
在世俗觀點看來,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一份優異的成績單,一所聲名在外的大學,就等同於一個好的前途,尤其是像李子英這樣的高考狀元,其前途更是可以說難以估量。
李子英畢業後的經歷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大學學業完成後,他就被分配到深圳市政府辦公廳工作,後來又被調任至市委宣傳部、國土規劃部。再後來,他又升為一家雜誌社的社長。
所以說,他在仕途上一直是一路高歌、春風得意。此外,他的興趣愛好也十分廣泛,在不斷增強工作能力的同時,廣泛涉獵琴棋書畫、騎馬射箭,是政壇上冉冉升起的一枚新星。
二、 意外發生,人格巨變
命運總是喜歡在一個人最如日中天的時候開一個大大的玩笑,李子英也是如此,而且這個「玩笑」直接成為了他的命運轉折點。
那是在一次日常的騎馬訓練中,就是在策馬奔馳的時刻,他失足從馬背上摔了下來,頭部著地受了不小的傷,左手腕也因強烈的衝擊而骨折。讀者可以想一下在高速行駛的摩託車上摔下來是什麼感覺,更不用說高度更大的馬背上了。
所幸的是,這次經歷給他帶來的傷痛並不算太致命,只要稍加休養就可繼續上崗,但是它卻對李子英的心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原本外向大方的他變得沉默寡言,經常顯得十分呆滯,他似乎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包括他的工作和愛好。後來這種精神狀態竟然導致了他患上了重度抑鬱症。
他的父母和妻女也焦急萬分,他們並不知曉這次他痊癒之後為何仍然陷入了這種精神上的窠臼,於是他們攜李子英求助各方醫院專家,卻總是難以找到他的病根,於是他們只好一次又一次給他開藥,也依然沒有看到李子英有轉好的跡象。
昔日如蘇軾筆下《江城子·密州出獵》那個意氣風發、前途無量的勇士一般的李子英,竟然淪落到如此地步,這使他的家人們感到痛心,也使得他原來的友人和同事們感到惋惜。
然而神奇的是,有一次當李子英一覺醒來之後,他的精神狀態卻恢復了正常,這使得他的家人們既驚奇又興奮。
可是他們眼前的這個李子英,似乎並不是昔日他們眼中那個雄心勃勃、志存高遠的李子英了。
三、 隱居山林,人生重啟
久病初愈之後,李子英並沒有回歸沉浮人世,而是先靜下心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麼。最終他醒悟到,他的追求並不是世俗推崇的高官名利、香車寶馬等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豐盈與怡然。於是他做出了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歸隱山林。
在山上,沒有任何信號,所以李子英的日常就是打坐、寫字,他說,這些習慣能讓他審視內心,同時也有助於防止抑鬱症舊病復發。他在山頭親自修建了一個小木屋,又開墾了幾片菜地,過著像古代農耕一樣簡樸,或者說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生活。
另外,他還通過對古代聖賢「善卷「的研究、紀念來和外界學者等進行互動交流。善卷,傳說是上古時期的聖賢,以品德高尚而著稱,相傳他曾經做過帝堯和帝舜的老師,在李子英眼裡,善卷就是他現在的精神楷模。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母對李子英隱居的態度。雖然這並不是為人父母願意看到的,但看到兒子日益好轉的精神狀態,最終還是依了他的意願,他的母親甚至乾脆搬到山上來更方便地照顧兒子,父親也經常上山看望母子倆。
如今,在李子英看來,他的隱居生活平靜,卻又不失充實和幸福。
四、 結語
筆者對李子英的經歷可以說嘖嘖稱奇,先是一次創傷徹底使他的人格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再就是他最終竟然選擇了隱居山林的生活方式,這也與他過去的生活狀態大相逕庭,不得不說李先生真的勇氣可嘉,特別是在這個名利場上,能夠無懼他人的異樣目光堅持自己的本心,不就是難能可貴的嗎?
我們作為一個個體,不應該活在別人給我們設立的框架中,不要迷失在聲色犬馬之中,不如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知道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當然筆者在這裡並不是推崇「歸隱山林「這一生活方式,而是李子英選擇這種生活方式背後的精神動機,包括他的執著、淡泊和熱愛,這是很多現代社會公民所應該學習並具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