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隱居嵩山 厭倦世俗生活一心嚮往隱居山林

2020-12-24 川北在線網

小夥隱居嵩山 厭倦世俗生活一心嚮往隱居山林

時間:2016-06-17 17:42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河南80後小夥隱居嵩山 住洞穴吃野菜修道8年來源:中國青年網 近日,有關於80後小夥隱居嵩山的新聞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據悉,80後小夥從小對道士就有強烈的好奇心,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道教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行方法,我很推崇,追求

    原標題:河南80後小夥隱居嵩山 住洞穴吃野菜修道8年——來源:中國青年網 

    近日,有關於80後小夥隱居嵩山的新聞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據悉,80後小夥從小對道士就有強烈的好奇心,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道教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行方法,我很推崇,追求『長生不老、濟世救人、得到成仙』宗旨,我很嚮往。」王一空說。「從小對道士就有強烈的好奇心。上山,仿佛命中注定的。」有手機的他,只是看時間,不與外界聯繫,他不想被外面的世界打擾,他只想做一名隱居的道士。80後小夥隱居嵩山,你怎麼看?

    28歲的王一空(化名)是豫東人,他20歲時來到嵩山峻極隱居修行,至今已有8年。在山上,他不與外界聯繫,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練功、打坐、讀書等,過著清苦貧乏、與世隔絕的生活。

    嵩山峻極峰海拔1491餘米,有臺階4000多個。走蜿蜒的山路、登高低不同的石階,經老母洞、中嶽行宮等景點,才能抵達峰頂。

    王一空所隱居的洞穴,位峻極峰東南,大概十幾分鐘的路程。這是一個極其隱蔽的山洞,上方有懸崖,前方有大片的樹林遮擋,遊客很難找到。

    王一空出生農村,家裡條件一般。讀完小學、初中,18歲的那年,他參加了高考。由於平時學習不怎麼努力,成績出來時,大專線沒過。

    農村孩子考不上大學,出路只有一條。像詩人鄭小瓊所描述的:「我看到進車間的女孩子們一天天變成流水線中的角色,變成流水線的一部分」。高考失利的王一空,跟隨村裡人,進了深圳的一家電焊工廠。

    說是工廠,其實是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加工車間。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一直幹到晚上10點左右。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超負荷工作,讓王一空極度勞累,時常生病。

    3個月後,他換到一家輪胎廠,上班時間雖然沒有之前的長,但很賣力。之後,他先後換了數家工廠。瘦弱的他,始終駕馭不了高負荷的體力工作。

    「在東莞的一家橡膠廠,一名工人被膠漿澆到了身體,他在地上打滾,喊救命,在一旁的人束手無策,之後,他的渾身一半以上被燒壞了。」回憶起工廠生活,王一空一臉的恐懼。

    工人之間勾心鬥角,他更也無法忍受。一次,關係很好的工友,向領導告他故意損壞了數控工具機上的齒輪。因此他被罰了半個月的工資。其實,那不是他幹的。類似這樣的事兒,發生了好幾次。

    他有點厭倦了這樣的世俗生活。「人與人之間太多的陰謀,不如做道士,遠離塵囂,歸於自然。」

    2008年秋,他帶著打工攢的幾千元錢,先是到四川的峨眉山,又到終南山。同年冬,他又來到嵩山,並且決定長久隱居於此。

    這個山洞的洞口1米多寬,高1.5米左右。進入洞內,一股潮溼的氣息撲面而來。裡面黑乎乎的,如果不是晴天,幾乎沒有一點光線。洞內空間有10多平米,壁上不時地有水珠滴下。除了一墩塑像,就是一張木板,木板的被褥又破又舊,這就是王一空睡覺的床。

    居於山洞,吃是大事。王一空不吃肉,不吃炒菜。他的一日三餐很簡單,稀飯、麵條、野菜。上山的前兩年,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下山買一些米、面等。之後,他已無錢,全靠朋友的資助。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揭秘神秘在終南山上的隱士,厭倦了生活繁瑣,隱居山林不問世事!
    大部分的人對於隱士的概念通常第一反應就是深山老林之中,有那個一間茅草屋,然后里面住著一個人,獨自生活,獨自思考等等。而這樣的思考,通常可以讓人從生活中悟出什麼道理。因此那些在人群中有很大的疑惑,覺得已經生活不下去的人,想不通的人就會到山上,去過歸隱的生活。
  • 隱居山林的中國「灰姑娘」
    這是位於中國東南的福建省泉州市一個偏僻的村莊——新東村,自王雪卿來到這裡過上油畫般的田園生活,已經有兩年四個月了。 從泉州老城向北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驅車一個小時,就來到了一處林間小屋。藍色的外牆被攀緣而上的爬山虎覆蓋,屋前的小花園種滿了鮮花。  隱居山林的王雪卿。
  • 男子隱居海拔1000米深山八年,同女弟子結婚生子,後來生活怎樣?
    那麼時至今日這樣的傳統是否還存在呢,就有這樣一位小夥,他隱居海拔1000米的深山長達八年,並且同女弟子結婚生子,後來他們夫妻的生活咋樣呢?他的名字叫做吳一琴子,不過他的少年經歷卻不如名字一般浪漫,年少的他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家裡還有著諸多的兄弟姐妹,對於生於農村家庭的他來說,這樣環境無疑讓他的生活十分困難,父母也難以對每個孩子照顧周全。
  • 山中歲月容易過:古人與現代人的隱居
    歸隱山林,是一個一聽便覺得風雅無限的詞。也許是厭倦塵世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或許是迫於種種的身不由己,有些人便會選擇投入山林的懷抱,與明月清風為伴,邀鳥獸蟲魚為友,讓心靈獲得返璞歸真的自由寧靜。哲學上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便山林再美,能夠真正拋下名與利,棲居山間的人又有多少呢。
  • 「少林活拳譜」郝釋齋:隱居嵩山,曾否認釋永信不會武功
    國外對中國人的印象是人人都會水上功法,關於這樣的想像多與中國古典小說有關,金庸大師的小說是最具影響力的中國近現代武俠小說,其《神鵰俠侶》小說歷經多年依然在不斷的被翻拍,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讓人嚮往迷戀,同時也把中國功夫的文化傳向海外。
  • 30歲小夥破產因怕被債主找上門,20年來隱居山林躲債,如今怎樣了
    在當今這個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似乎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主流的生活節奏。無論是在學校日復一日學習的學生們,還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上班族,都是在為了生活不斷奔波。這樣的社會難免會讓我們產生一些負面,壓抑的情緒與疲憊的精神狀態。
  • 當初公司破產,他離開選擇隱居山林,20年過去這個千萬富豪現狀如何
    人活一世,總是嚮往著成功,但成功是一個十分虛無的名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優勝劣汰中贏取最終的勝利,總是會有這麼多的失敗者,來襯託成功人士的功成名就,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大概就是如此。
  • 如何看待隱居生活?是你會選擇隱居山林嗎
    所以有一段時間,終南山小院,從以前三四百一年直接漲到15000至2萬,隱居人口也高達三萬。,大多數人內心還是很喜歡田園式的生活,一宅一院一地一雞一鴨,自給自足,日出而落,日落而息。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想想那麼多人喜歡隱居山林是也是挺有道理的。沒有車水馬龍,只有鳥語花香。
  • 這3件事經歷多了,你就會有「隱居山林」的念頭
    【明一悅讀原創,感謝喜歡,謝絕抄襲】隱居山林,從此不問江湖世事,一片菜地,幾聲蛙鳴,有山有水有鳥鳴聲,這樣的生活,你可曾嚮往過?《嚮往的生活》裡,或許闡述的就是這樣的生活理念,放下城市喧囂,重拾生活本質,一粥一飯,三五好友,如此甚好。然,現實的生活裡,有誰能如此灑脫?又有誰能捨得如此灑脫?塵世間總有偌多紛擾,讓你走不開,放不下,除非經歷這3件事多了,心意闌珊之下,才會生出「隱居山林」的想法。
  • 這些年輕人為什麼要隱居山林?
    隨著光太郎的中文譯版著作《山之四季》在我國受到熱捧,「隱居」,「山林」,「世外桃源」等渴望遠離塵囂的話題再度引人關注。對於習慣了城市快速生活的人們來說,在大自然中要放慢腳步,彎下腰來耕作、飲食、跋涉,著實是新鮮而有難度的生活理想。但以下這些年輕人,就正在實現這個理想。陳茹萍,26歲,大學就讀於中央美院藝術史專業。
  • 北大學霸王青松,與妻子隱居山林11年,坐吃山空花光350萬積蓄
    ——陸遊《題齋壁》01從古至今隱居的田園生活是人們最嚮往的生活狀態,那種宛如仙境般的生活環境給不少人以無限的遐想。但很多人因為拋不開世俗的名利所以便一直無法實現自己的田園夢,而一對北大的夫妻放棄了自己正值上升的事業毅然決然來到深山之中開啟他們的田園生活,只是這種田園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隱居11年居然花費了350萬元。
  • 現代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超30年,每日素食,家人已認不出他
    並不是對紅塵感到厭倦、去林中隱藏居住就能被稱為「隱士」的,因為古代有「士、農、工、商」的分類,隱士首先應當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有能力步入仕途,但他們卻不慕名利,只一心追求內心的寧靜平和。現代的城市生活方便快捷,隱居山中的生活在很多人的想像中都很難熬。
  • 小夥痴迷武俠小說,深山隱居只為練得神功,網友:你還缺只雕!
    十分感謝大家能在工作之餘抽空來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小編寫的還不錯,各位網友大大記得給小編點個喜歡,如果想要看到更多有趣的內容,歡迎點擊上方的關注,小編每天都會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活中那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趣事,希望能給大家的生活增添多一份快樂,如果喜歡的話,有空的時候記得多回來看看。
  • 山東小夥隱居終南山,親爹一番話踹回現實:沒錢還學什麼陶淵明
    ——愛迪生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速度也是越來越快,許多人更是努力地想要融入快節奏的生活當中。然而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後,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部分人開始厭倦塵世,試圖開始追尋內心的寧靜,以修養身心為由逃避現實。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也有許多能人異士,為了逃避世俗,不得已選擇山中隱居。比如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
  • 和女弟子隱居深山,過下棋撫琴舞劍的生活的他們,如今怎樣了
    而陶淵明居士的名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優美的語句工整的對章也記錄了我國古人的隱居情結。當今社會之中,網絡對人們的吸引力是極大的,並且在生活中和社會上都很多事情牽絆著我們,讓我們難以將所有事情都放下,去尋找心中的那一絲淨土。田園生活已經逐漸從現代人的字典中模糊。
  • 80後小夥隱居深山 為什麼年輕人選擇深山隱居
    28歲的王一空(化名)是豫東人,他20歲時來到嵩山峻極隱居修行,至今已有8年。在山上,他不與外界聯繫,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練功、打坐、讀書等,過著清苦貧乏、與世隔絕的生活。嵩山峻極峰海拔1491餘米,有臺階4000多個。走蜿蜒的山路、登高低不同的石階,經老母洞、中嶽行宮等景點,才能抵達峰頂。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遭到父親嚴厲反對:不是每個人都是陶淵明!
    其實不然,世事冗雜,人心急躁,在急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人想擁有一份寧靜,選擇避開繁雜的現實,默默的開始自己的隱居生活。這樣一種淡然自若的生活態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畢竟,考慮到自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情況、穩定的工作環境等原因,都無法過令人嚮往的隱居生活。
  • 北大學霸王青松,帶妻隱居山林11年,花光百萬積蓄,後來怎樣
    蜀思:青山可結廬,白髮當歸隱居。說起北大,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國內最好的一所大學,北京大學為中國培養了無數的優秀人才,而正因為如此,北大有很高的教學水平,所以,在大家看來,任何一個畢業於北大的學生,都應該是優秀的人才。
  • 美國小夥「隱居」沙漠20年,只有一條狗與之相伴,一日三餐吃這個
    美國小夥「隱居」沙漠20年,只有一條狗與之相伴,一日三餐吃這個在我們的印象中,沙漠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由於惡劣的環境以及艱苦的生存條件被人們稱作「死亡之海」。一般來說人們並不會輕易來到沙漠,但是有一位美國小夥卻在沙漠中「隱居」了整整20年,只有一條狗與之相伴,他一日三餐只吃這些東西。這位小夥名叫波萊特,是一名退役的美國軍人。他嚮往自由,熱愛藝術,為了追求創作的靈感,他四處流浪。最後在墨西哥的一處沙漠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每天雕琢自己的藝術作品。
  • 終南山有上萬人「隱居」,當真是看破紅塵?當地村民卻稱皆是假象
    ,便會選擇一處與世隔絕的地方繼續生活,遠離世俗的紛爭。鮮少有人是真的出於對山林生活的嚮往才選擇隱居的,大多數還是有著自己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選擇這種生活,而中國歷來的隱居聖地那便是終南山了。大多數人不明白為何那麼多人選擇去此地,究竟有何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