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2020-12-16 指點江山

孟子說過,「仁」與「不仁」,實則區分了「人」和「禽獸」,而「仁」和「禮」必須出自「內心之誠」。「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

很多學者認為,正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更新」,沒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讓佛教有了興盛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

看魏晉時代,綿綿無期的戰爭讓人們沉醉於「辯論」,生死成了時常縈繞於人們心頭的話題,儒家所說的「修生齊家治國平天下」似乎變得有點「虛無」了,世態的無常,哪還有「修身」的必要,還不如多想想自己吧。一時之間,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家不再搞什麼研究發明創新了,因為,佛教宗派禪宗的主張就是不立文字。

東漢傳入的佛教,經過南北朝的發展,到了隋唐時代達到了繁榮,其實,這是離不了「戰亂」這個大背景的。同樣,心學能於南宋「重磅回歸」,而非發生於其它朝代,除了離不了大師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同樣也離不了那個時代的戰亂背景。宋代儒生的地位實在很高,面對一夕之間的突變,國家沒了一半,心中難免恍惚。

這是哪裡出了問題?就如魏晉時期的文人一般,他們也思考過:國人一直秉承的儒學哪裡出了問題?這時的文人不同於先人,他們很是積極的看待這個問題,認為:正是儒學的不興,才會導致國家、社會面臨如此大的危難,於是,積極完善儒學的理論體系。

我們首先來看看南宋心學的開山之祖。

致力於復興儒學的宋代理學家,是接續了孟子關於心性關係的概念:「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宋代程顥和程頤開創了「理學」,不過,自二程之後,理學發展走上兩條道:其中一支就是影響很深的朱熹理學;另一支開始偏向了心學。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江西鵝湖山鵝湖寺有點熱鬧,這裡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學術之辯,發起人的原旨是調和理學和心學。參辯雙方就是朱熹和陸九淵,據說,場面非常激烈,但最後也沒一個結果。

那麼,為何理學和心學就成了分庭抗爭之勢呢?

理學和心學都是從儒學而來,不過,在很多方面實在是差異太大,衝突最為激烈的一點就是「理」和「本心」。簡單的理解就是:朱熹堅持「理」高於人,而陸九淵的象山心學則將「理」看成和人同在。

這裡,對「理」這一概念的界定,其實,就界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定位,也就界定了「能動性」也就是「本心」對事物發展的影響。

談到心學,更多人知道王陽明。不過,真正開啟這扇門的當屬陸九淵。不過,那時程朱理學最是「深入人心」,隨著陸九淵學派影響力的擴散,這才有了史稱的「千年一辯」。

陸九淵認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心」就是「理」嘛,既然,能認清自己的本心,幹嘛還要「外求」呢?

不過,陸九淵所說的「心即理」,可不是簡單的「人心便可產生宇宙」,他說的「理」,是「充塞宇宙」,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南宋的心學,似乎可以看到佛教的身影。

其實,這一點並不奇怪,宋代儒家學者如此致力於復興儒學,就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禪學隱隱居高的現狀,所以,他們必須得到扭轉,在完善儒學體系理論構建時,就發現一個短板,儒學不能更好解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樣......」而禪學理論卻做到了自圓其說。

所以,當年朱熹就說陸九淵:「近聞陸子靜言論風旨之一二,全是禪學,但變其名號耳。」理學是排斥禪學的。陸九淵為了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借鑑一下他人的成就,本來就是自然之舉,關鍵還得看核心內容是否是一脈相承。

再者,我們來看看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

王明陽早年痴迷於朱熹理學,朱熹強調「格物致知」,他真的用七個日夜探索真理,不過,卻是病倒了。

王陽明對禪學也有研究,王陽明自稱醉心於禪學三十年,不過,後來「悟」了:佛道所謂成仙得道的那個境界,其實,是剝離了人性的,是「棄人倫,遺物理」。就如人的愛親之心本就是萌發於孩提時代,是「本性」,若是連這個都捨棄了,還談什麼人性呢?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王陽明看來,這就是心學,而陸九淵的象山心學才是真正接了孟子的衣缽。後來的陽明心學超越了心、理之學,繼承文化傳統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又開創性提出人的「主觀能動性」更為重要。

也因此,王陽明成了心學的集大成者,甚至於,陽明心學後來更是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

參考資料:

【《中國心學的發展》、《古文尚書》】

相關焦點

  • 陸九淵---"心學" 的開山之祖
    陸九淵---"心學" 的開山之祖陸九淵(1139-1193)號象山
  • 心學的開山鼻祖是王陽明嗎?
    既然談到心學的開山鼻祖,那麼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什麼是心學。第一,心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分支。儒家學說大致可以這樣來分,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以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以及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大影響力?看看這些偉人就知道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王陽明被稱為「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很早時候就讀過關於王陽明的書籍,那時候只是關注他的生平事跡,像讀故事書一樣,覺得王陽明確實一個很厲害的人,對於其心學並不深入研究,也看不進去,相比我們大多數人讀書也是一樣,更多的喜歡個人英雄事跡,就像崇拜美國大片一樣,美國隊長總是no1,啥事都能解決,正義的化身,無敵的存在,眼睛只盯著外在人物飄來飄去,卻看不到人物的內心。
  • 王陽明與心學鼻祖陸九淵,思想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王陽明心學是一個時下很流行的詞彙,以致有些人以為心學就是王陽明開創的。而真正對心學推本溯源,可以上推到南宋與朱熹同時代的陸九淵,陸九淵本人被稱為心學的開山鼻祖。如果再把陸九淵的思想往上溯源,則可以上推到孔子、孟子甚至更早。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是儒家四大夫子之一,是聖人之心學的創始人,又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所以要想通曉儒學則不得不認真研究他的心學理論,他是儒家修道之集大成者。儘管有些教授在講解王陽明,但他們也僅是依文說義而已,故從修道實修上,我需要再深入地講幾句。
  • 三本書讀懂王陽明心學精髓與終極智慧
    心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其實是一種磨練自己身心的功夫。每天早上醒來都會糾結一下要不要起床,這個時候心裡就有兩個小人,一個是天使,一個是惡魔,天使會告訴你要馬上起床,而惡魔告訴你要不咱再睡一會。雖然你知道惡魔是錯的,但是很多時候還是抵抗不住,再在床上賴一會。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今天給大家分享王陽明心學之《傳習錄》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王守仁也叫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儒家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穆宗曾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這本書是由他的弟子在王陽明死後自發組織編寫的,書中全面的記錄了王陽明同弟子之間的一問一答,語言接近於白話,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
  • 儒釋道:王陽明,心學橫空出世
    這件事發生在大明帝國貴州龍場(今修文縣)驛站中,當事人是驛站站長王陽明,叫「龍場悟道」。多年以後,中國思想史把它定義為:心學的誕生。 老天爺看不到,是因為貴州龍場在原始森林中,連目光最敏銳的鳥兒都看不到;老天爺不屑於看到,因為那時的心學還未散發它最耀眼的光芒。 自心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凡響。
  • 王陽明的心學流派為什麼走向沒落
    明朝中後期的哲學思想和學術以王陽明心學為代表,由此衍生出東林黨復社,明末實學,民主思想,工商皆本,非君浪潮,重視自然科學的科學精神(代表徐光啟宋應星朱載堉徐霞客方以智等),市民覺醒(對抗緹騎)的等等先進思想(他們大多是對被歪曲的心學進行了糾正和發展),到了滿清殖民統治時候,在文字獄文化專制中被扼殺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說的既是學習,也是行動;既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自己的要求。他一生都身體力行踐履這一主張。陽明心學作為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發揮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學說不僅盛行於明代中後期,而且深刻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甚至亞洲地區的社會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今天,我們從王陽明及其學說當中,能夠得到什麼有益的啟示呢?
  • 學陽明心學
    最近一直在研究陽明心學,說起王陽明,其實這個人我很多年以前就知道,拿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這個人名氣很大,被稱為明朝一哥。那咱來說說為啥說他的名氣很大: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說,也包含了一種戰無不勝的法則。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歷史鉤沉:王陽明的心學精髓
    王陽明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是他重要思想的精髓。陽明先生不僅能文能武,在教育上的貢獻也十分卓越,頗為注重內心修養。本期為您講述兩則關於王陽明教育弟子的小故事。讓我們追隨一代宗師的腳步,領悟「心學」的智慧,體味「我心光明」的豪情吧。世界不欠你,是你虧欠了自己。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的意思是,世間的所有問題,都只是心的問題,心若通達敞亮,就沒有過不去的事。從王陽明心學中,或許,我們現代人能為自己漂泊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能給人生找尋到一個全新的意義。因此,本文從王陽明心學中選取了九大經典語錄,並結合現實予以簡要的評析,以饗讀者,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發現了,這個社會已經逐漸走向「崩塌」了,人人都向錢看齊,各種三觀不正的觀念層出不窮。人們的心都已經變質了。還記得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在教這麼一句話「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老師是這麼說的,現代社會發展太快,人們的心已經慢不下來了,現在的人非常的急躁不安。
  • 近代王陽明「心學」復活的背景及其實質
    本篇探討王陽明心學實質之前,先大體了解一下明代以前中國的經學。 中國的經學,從公元前2世紀算起,至晚清封建制度都解體,一度成為統治學說,成為上層建築維護封建王朝體制的工具,時間長達2、3千年,中華民族經歷了中世紀漫漫的黑暗長夜。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8:心學的傳播命運
    王老師是站在一個聖人,成功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而我們都是凡人,所以更應該把學習和實踐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應該像成功學那每天喝雞湯打雞血。你看看王陽明的此生經歷就知道了,他之所以能成聖賢,就是因為從小愛學習各種知識,而且學什麼都特別專注,後來幾經磨難生死,才最終大徹大悟,一戰封神。所以不要總是空談理想,空談自尊自信,這些東西一定要有實體的支撐才行。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這不禁讓人感到非常疑惑:為啥王陽明在國內不溫不火,卻能夠在日本影響力巨大?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