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2020-12-16 百家號

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有多厲害?最近幾年的「陽明熱」已經說得很多了,這裡不再贅筆。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令太多太多的人感到無奈、疲憊甚至痛苦,認為人生不順人意和充滿苦楚。如何化解,王陽明心學中早有答案:「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王陽明的意思是,世間的所有問題,都只是心的問題,心若通達敞亮,就沒有過不去的事。從王陽明心學中,或許,我們現代人能為自己漂泊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能給人生找尋到一個全新的意義。因此,本文從王陽明心學中選取了九大經典語錄,並結合現實予以簡要的評析,以饗讀者,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一、「凡人智能相去不甚遠,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城,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

王陽明認為,人只要知識儲備足夠,彼此之間的智能差別並不大,而一旦上了戰場,勝負的歸屬很大程度上看的是誰的心能不能被千變萬化的局勢所撼動。現代社會,面對各種競爭,要想實現自我價值,達成人生目標,也同樣需要掌握好「此心動與不動」的智慧。

二、「無事時是獨知,有事時也是獨知。人若不知於此獨知之地有力,只是在人所公知處用功,便是詐偽。」

王陽明這段話大意是誰,你無需別人來判斷你做得對不對、說得對不對,只要你心中有數就行了;而不管別人能否看見、聽見,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你也應該堅持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這樣,你的內心才能實現真正的強大。

三、「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王陽明所提出的「持志如心痛」的觀點,比喻的手法用得非常形象,意思是說心懷著一個志向,一日未曾實現,一日便會感覺到它刺得人心頭髮痛。以心痛為喻,這是一種何其強烈的緊迫感,也正因這種緊迫感,王陽明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實現自己人生志向的行動中去。

四、「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王陽明曾說:「不求日增,只求日減。」其實,他的這個觀點和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觀點殊途同歸。這兩位聖賢都認為,在做人的道路上,每日都應當減少內心的欲望,當人的貪慾一點點減少的時候,才會漸漸進入一種順其自然的瀟灑境地。

五、「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王陽明的心學一直在強調人們要時時反省自身,正視自己的不足和過錯,不要一味責怪他人。如果只是一味地責怪別人,只看見別人的過失,那就無法看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只能是陋習纏身,惹人厭煩。

六、「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一深沉的思索是王陽明心學智慧的一個重要部分。陽明心學的一大特點是「以正人心為本」,所謂的心中賊,其實就是那些我們常見的消極情緒、念頭、習慣、惡行等等。王陽明心學認為,人們的各種私慾植根於心,只有通過自省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按照道德規範去進行和生活,這就是「破心中賊難」之所在。也就是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從自己內心開始,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

七、「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原無間隔。」

王陽明認為,人是否感到快樂,都是由自己的內心來覺得的,也就是說,世間並非有那麼多的不快樂,很多時候,不快樂是我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所以,在紛繁複雜的世間時刻保持快樂,才是真功夫。

八、「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陽明始終認為,一個傲字,是人生所有大病的根源。為人子女的,如果驕傲自大的話,對父母肯定不孝順;為人屬於的,如果驕傲自大的話,就肯定不忠誠。一個人驕傲自大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一個人所有惡劣品質中最惡劣的一種。

九、「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王陽明在自己死前的日子裡對自己一生的總結。王陽明之所以這般自信和激昂,皆是他的心學智慧使然。「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王陽明大氣磅礴一生的真實寫照。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為什麼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到底指什麼
    關於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之前我在《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裡面引用了他與友人遊南鎮問花的小故事。但引用過後,我基本就拋開心學大師的言論只談自己的思想體悟了。由於好幾位網友指出文章《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
  • 《傳習錄》8句經典名言,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一、謙虛其心,宏大其量。王陽明的「心學」是以「心」為宇宙人生的本體,「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每個人認識的世界,就是心靈體驗的一切,「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感知的範圍就是我們存在的世界。四、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人人皆可以為聖人,為堯舜。
  • 聖人王陽明心學之心即理對平常人生活的啟迪
    被稱之為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聖人的王陽明,以及他所創立的心學,被無數人一生俯拜和學習;心學精髓之一,即是「心即理」。何謂心即理呢?學習它又能為我們平常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呢?即「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學習它的最大的前提是,我們不能理解錯它,否則就會南轅北轍,誤導人生。從字面上理解,往往會認為是,只聽從我們的內心,不管外界一切影響;更通俗的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可是,這樣理解對不對呢?顯然,不對。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王陽明陽明心學包含3大理念,其中最難理解的就是「心即理」,如果弄懂了「心即理」就把握住了陽明心學的精髓。當然水有源樹有根,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王陽明的「心即理」也是一樣。其實從孔孟開始,就對「心」特別重視,比如說,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篇中就提到了「本心」,意思是人的「天性」。
  • 王陽明6條人生智慧,不順時記心中,或許能扭轉局面,福報自然來
    變成一位屢屢平定戰事的保國功臣,縱覽王陽明的終身,身為軍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流芳百世;身為思想家,開拓儒學新世界,變成一代「心學」宗師。他遺留下的聰慧語錄也被後人傳頌,每一句都說盡人生聰慧,看完如大夢初醒,字字珠璣,引人深思,助你變成人生不倒翁。1.「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王陽明能夠創建「心學」,離不開他經歷的這些!
    王陽明從小立志做一個可以定國安邦的聖人。他少年時喜歡舞槍弄棒,有英雄情結;在接觸朱熹的理論時,就有了做聖人的念頭。王陽明開始研讀經典,向高人求教,這些經歷和學習,讓他積累了很多東西,思想和眼界有了很大的提高。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
    王陽明心學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理論: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王陽明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天理即是靈明不昧的本心,而人慾則是私心雜念。王陽明「心即理」的思想和佛教禪宗「心外無佛,即心是佛」的理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菩提達摩大師在《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中道:「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即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一、心外無物是儒家心學的理論根據有人說王陽明其心學的「心外無物」與西方哲學史上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我思故我在」是一致的。其理由是來自「巖石樹花」的一個典故。一天,王陽明與學生們到野外看到山的巖石上有一棵花樹,十分豔麗。
  • 王陽明心學的基本理念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學陽明心學
    之前我就看過酈波老師的《曾國藩家訓》,但是對比一下關於王陽明的講習,感覺陽明心學對酈波老師的影響更為深遠一些,或者換句話說:酈波老師就是陽明心學的忠實支持者,也是對陽明心學有足夠心得體會的實踐者。看完酈波老師的視頻,我又在網上面找到了《傳習錄》,這本書是王陽明講學時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找到了原版以及譯版,雖然說大部分的內容在酈波老師的視頻裡已經有講解過,但是看原版的文字記錄更像是直面歷史中的王陽明,感覺境界又不一樣了。
  • 「千年不滅一盞燈」,「牛人」王陽明15句金句,句句蘊含人生哲理
    再就是說說他的「心學」理論,他突破朱熹的理學,獨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不論門第的廣招學徒,像後來的徐階、張居正等權傾一時的明朝重臣,都是王守仁的傳人。今天給大家分享他的心學理論裡經久不衰的15句語錄,實為為人處世的佳句。1.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為若能做到明覺精察,便是知;求知若能做到真切篤實,便是行。
  • 王陽明哲學思想是什麼?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陽明子是他的別號,浙江餘姚人。說起王陽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輩——象山先生陸九淵,王陽明繼其學說思想說發展起來的心說與陸九淵一道所構成的陸王心學,成為唯一堪與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謂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儒家思想流派,對中國當時以及後世之讀書人之思想產生了巨大衝擊和影響,也在中國文化思想史及哲學史上書下濃墨一筆。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
  •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出心即理,心外無物
    1058年,貴州龍場一個悶熱的夏夜,這一夜王陽明終於迎來了個人終結的蛻變和升華。龍場悟道的陽明心學就此橫空出世,震驚了五百多年以來的華夏文明史和思想史。那麼在農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王陽明於一個石頭棺材中領悟到聖人之道和吾性自足的真諦,又是什麼人什麼事讓王陽明淚灑農場,徹底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榮辱?話說這天傍晚啊天氣很糟糕,陰風怒號,王陽明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頭,他遠遠地透過籬笆牆的影子,就看到一個漢人帶著兩個人經過這個農場。這三個人衣衫藍縷、行色匆匆,蹙著眉頭。
  • 陽明心學&量子力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含義,人類對物質的認識
    巖中花樹:王陽明的整體論世界觀王陽明被指為主觀唯心主義的重要證據之一 關於王陽明這種整體論的世界觀,不要說我們,就算那些整天跟在他身邊的學生,腦子也經常轉不過彎兒。 王陽明說:「你只是在人與萬物感應的淺表層次上看,當然看不出同體。其實,何止人與禽獸草木同體,即使天地也是與我同體的,鬼神也是與我同體的。這位同學一聽,更加摸不著頭腦。 王陽明問他:「你看這個天地之間, 什麼是天地的心?」 同學答:「曾經聽說人是天地的心。
  • 我解王陽明「山中花」,順論「心外無物」
    陽明心學的本源即「心外無物」。「心外無物」,與古希臘的洞穴人、瓶中腦一致。人只能通過自身的主觀感知來認識、理解事物。「心外無物」的正解不是心外沒有東西,而是心外唯有自身主觀感知。王陽明龍場悟道,悟的就是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對自身的深度覺察:「心即理」,心即道。
  • 概述王陽明的主要中心思想
    陽明心學由王守仁創立,心學門人認定,心學是傳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屬儒家正統。學術界普遍認可,心學在宋代新儒學的基礎上,承程顥和陸九淵的主要思想,與朱熹理學多有差異,集明朝儒學之大成。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有:1、 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2、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說的既是學習,也是行動;既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自己的要求。他一生都身體力行踐履這一主張。陽明心學作為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發揮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學說不僅盛行於明代中後期,而且深刻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甚至亞洲地區的社會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今天,我們從王陽明及其學說當中,能夠得到什麼有益的啟示呢?
  • 王陽明:男人後半生不靠錢,不靠人脈,牢記這3個錦囊
    明代德邦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先生享年57歲,他的「心學」但是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發展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精華。王陽明在被貶途中,也差點被人害死,但還好他比較聰明的假裝投河自盡,這才躲過了一劫。雖然一路上很多困難,但是王陽明也沒有自我放棄,他對自己說:「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不久後,王陽明就憑藉自身努力受到當地人的喜愛和誇讚,大家和他一起開荒種地,生活變得更好了。
  •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 知行合一怎樣理解?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知行合一怎樣理解?王陽明晚年曾將自己的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因此讀懂四句教就讀懂了陽明心學。
  • 心外無物,去留無意
    有一個經典故事,出自《王陽明全集》:先生遊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