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什麼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到底指什麼

2020-12-19 一個書生的精神家園

關於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之前我在《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裡面引用了他與友人遊南鎮問花的小故事。但引用過後,我基本就拋開心學大師的言論只談自己的思想體悟了。

由於好幾位網友指出文章《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的膚淺,這篇文章我就專門來談談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希望這次能講深入點。

先從陽明先生遊南鎮的故事說起。

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流行的見解中,故事裡看花與未看花的結果,再次強化了陽明先生的觀點:心外無物。

只有當人看見了花,用自己的心去指向、觀照、「點亮」花時,花才作為一種有顏色的存在呈現出來。這是來自一本哲學詞典上的解釋,應該說比較貼合王陽明的原意。

與心外無物類似的表達,王陽明還說過不少。比如:

「離卻我的靈敏,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夫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在性為善,因所指而異其名,實皆吾之心也。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

這些可以看出,王陽明得出「心外無物」的觀點,是經過反覆思量出來的。他說的「物」,不是我們現在流行見解中的客觀物,而應是指心的一切對象,都是物。用他的話說,就是「意之所在便是物,意之本體便是知」,「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這兩句如何作解呢?我試著舉例子說明。

我桌子上有一本書,我們看到它了,根據常識就知道,這本書是一個物體。而我知道有這樣一本書存在,首先是因為我的心存在,要不然,我的心沒了,即使書存在,我也無法知道或想像它存在。再舉一個抽象點的例子。鬼神是個很神秘的東西吧,但它們對我的心來說,卻是一個物。我的心通過看驚悚片、神鬼片、聽人講神話故事、聽聞神秘事跡等就可以或清晰或模糊地知道有鬼神這一物的存在。從這個角度說,王陽明說「心外無物」是很有道理的。

王陽明與弟子還有一段話也是在強調「心外無物」的觀點:

先生曰:「你看這個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麼叫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又問:「天地鬼神萬物,千古見在,何沒了我的靈明,便俱無了?」曰:「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遊散了,他的天地鬼神萬物尚在何處?」

上面這段話,不僅說明了「心外無物」,也說明了心也不能外物而存。這與現象學裡一切意識行為都指向某種對象的學說相似。

但是「心」外真的無物嗎?王陽明在《傳習錄下》有一段話似與此自相矛盾。他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陽明這裡雖未直接提良心,但根據他的「致良知」學說,良知即使不等同於心的話,也是屬於心的範疇了吧?而陽明卻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可見得,心並非是宇宙間的主宰,上頭還有一個「造化」,或者說,造化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當然,陽明先生可能說,離卻我的心和良知,造化的偉大也是不可能被認識的。談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心學骨子裡其實是很「自我」的,或者說,陽明先生是個徹底的無神論者。倘若他是個有神論者,就會發現,有限的人是沒法斷定神的樣態的。因為神比人偉大。人不存在了,神還可以叫外星人存在,外星人不存在了,神還可以叫別的事物存在。而且,神既然無所不能,人心裡想什麼,他老人家還能不知道?

我說的這位神,在宋明理學的語境中,差不多就可以叫做天理。陽明先生主張「心即理」,對那個時代的思想解放來說應該說是必要而振聾發聵的,但根據蘇格拉底的智慧,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似乎有點「狂妄」了,因為真相到底怎樣,「只有神才知道」。這一點我贊同蘇格拉底。

相關焦點

  • 我解王陽明「山中花」,順論「心外無物」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外。」陽明心學的本源即「心外無物」。「心外無物」,與古希臘的洞穴人、瓶中腦一致。人只能通過自身的主觀感知來認識、理解事物。「心外無物」的正解不是心外沒有東西,而是心外唯有自身主觀感知。王陽明龍場悟道,悟的就是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對自身的深度覺察:「心即理」,心即道。
  •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出心即理,心外無物
    那麼在農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王陽明於一個石頭棺材中領悟到聖人之道和吾性自足的真諦,又是什麼人什麼事讓王陽明淚灑農場,徹底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榮辱?話說這天傍晚啊天氣很糟糕,陰風怒號,王陽明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頭,他遠遠地透過籬笆牆的影子,就看到一個漢人帶著兩個人經過這個農場。這三個人衣衫藍縷、行色匆匆,蹙著眉頭。
  • 心外無物,去留無意
    有一個經典故事,出自《王陽明全集》:先生遊南鎮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有多厲害?最近幾年的「陽明熱」已經說得很多了,這裡不再贅筆。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令太多太多的人感到無奈、疲憊甚至痛苦,認為人生不順人意和充滿苦楚。如何化解,王陽明心學中早有答案:「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心理學:心外無物,真正的生活在內心,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王陽明大儒也曾說過,心外無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來自我們內心,而調整好你的內心,你才能變得更為強大。02二、心外無物,學會境隨心轉如果我們想要內心強大,必然要學會就是調整自己的狀態。王陽明大儒所說的心外無物,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可能來自你內在的吸引。這其實也和心理學上所說的吸引力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首先會深刻理解,世界所有的投射都來自我們內心的映射。
  • 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到了什麼?
    那麼陽明先生到底悟到了什麼呢?龍場悟道之前,陽明先生經歷了人生一件非常的事情,奇怪的是,這件事和陽明先生卻沒有一個很大的關係!陽明先生被貶龍場後,在龍場驛那個破舊的驛站。碰到了另外一個被貶吏目,隨行而來的還有兩個年輕人,一個是他兒子,一個是他的僕人。這個吏目,神色匆忙,神態疲憊。第二天,傳老蜈蚣坡下死了一個人,兩個年輕人在旁邊哭。
  • 考場悟道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平時不努力,考試現場學
    考場悟道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平時不努力,考試現場學時間:2020-02-08 18:27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考場悟道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代指平時不努力,考試現場學 指平時不努力,考試現場學 @預習時長兩天半的掛科大學生 此處化用了王陽明的龍場悟道 源於某大學王陽明哲學公選課考試,痛苦格試卷、啥都沒格出的同學們頓悟了心外無物 (指成績) の真諦   原標題:考場悟道什麼意思什麼梗?
  • 王陽明哲學思想是什麼?
    說起王陽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輩——象山先生陸九淵,王陽明繼其學說思想說發展起來的心說與陸九淵一道所構成的陸王心學,成為唯一堪與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謂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儒家思想流派,對中國當時以及後世之讀書人之思想產生了巨大衝擊和影響,也在中國文化思想史及哲學史上書下濃墨一筆。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
  • 佛說:心外無物,是舍是求
    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緣分來了你擋不住,是你的終究是你的,沒有人能夠從你的身邊奪走,也許沒有辦法一開始就能夠獲得你所想要的。這只是時間的問題,你的那個他也穿梭在人海中苦苦尋找你的蹤影。有緣他終將會來。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一、心外無物是儒家心學的理論根據有人說王陽明其心學的「心外無物」與西方哲學史上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我思故我在」是一致的。其理由是來自「巖石樹花」的一個典故。一天,王陽明與學生們到野外看到山的巖石上有一棵花樹,十分豔麗。
  • 王陽明心學的基本理念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 知行合一怎樣理解?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知行合一怎樣理解?王陽明晚年曾將自己的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因此讀懂四句教就讀懂了陽明心學。
  • 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何用意
    在理解王陽明的這句話之前,我想有必要重新了解一下陽明先生。王陽明作為一代儒學大家,開創了心學。我們都知道他心外無物的思想,他明辨善惡,事事講求良知。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良知人人都有,可是怎樣做呢,最終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任他花開花落,我自巋然不動,內心光明。心外無物。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唯有儒學中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儒學修為,我們甚至根本不知道問題是什麼。 那麼,王陽明在龍場想通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甚至被尊稱為「道」? 但是佛家稱之為「空」,道家稱之為「道」,儒家稱之為什麼呢?這個「萬物一體」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卻沒有定論。這個問題,如今同樣存在,而且放到世上,什麼回答都有。
  • 唯美欣賞:心外無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一、心外無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卻難做到。想來求而不得的,才是好的。二、努力的意義,就是以後的日子裡,放眼望去,全部都是自己喜歡的人和事。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餘生有良人作伴。三、我想你了,卻不能對你說,就像開滿梨花的樹上,永遠不可能結出蘋果。
  • 王陽明:成功的人生無需謀劃,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兩個半聖人就是指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孔子、王陽明,外加曾國藩這半個聖人。能和孔子齊名聖人的王陽明是我國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對海內外諸多學者名人產生過巨大影響的「陽明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的心學很有名,很多人對那句「心外無物」也都耳熟能詳,不過多數人對心學的了解可能也就止於此,至於心學的實際用處,就更是知之甚少了。王陽明心學的精華是什麼?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
  • 陽明心學&量子力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含義,人類對物質的認識
    巖中花樹:王陽明的整體論世界觀王陽明被指為主觀唯心主義的重要證據之一 關於王陽明這種整體論的世界觀,不要說我們,就算那些整天跟在他身邊的學生,腦子也經常轉不過彎兒。 王陽明說:「你只是在人與萬物感應的淺表層次上看,當然看不出同體。其實,何止人與禽獸草木同體,即使天地也是與我同體的,鬼神也是與我同體的。這位同學一聽,更加摸不著頭腦。 王陽明問他:「你看這個天地之間, 什麼是天地的心?」 同學答:「曾經聽說人是天地的心。
  • 王陽明:一個讀書人的逆襲典範
    王陽明:一個讀書人的逆襲典範原創玉至臺灣陽明山大屯芒花夕陽,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推薦之旅系列圖書之《臺灣》我們上學時候,大概都寫過《我的理想》的命題作文,長大了要當科學家、航天員什麼的,滿是豪情壯志,只是漸漸長大,大多忘懷了,偶爾想起來,不過淡然一笑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
    王陽明心學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理論: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王陽明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天理即是靈明不昧的本心,而人慾則是私心雜念。王陽明「心即理」的思想和佛教禪宗「心外無佛,即心是佛」的理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菩提達摩大師在《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中道:「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即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心即理」這個提法也不是王陽明第一個提出來的,在他前面,南宋有個叫陸九淵的人,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心即理」這個概念。王陽明是繼承了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即理」,創立了陽明心學。我們常說,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所以說,想要徹底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生活的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