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之前我在《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裡面引用了他與友人遊南鎮問花的小故事。但引用過後,我基本就拋開心學大師的言論只談自己的思想體悟了。
由於好幾位網友指出文章《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的膚淺,這篇文章我就專門來談談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希望這次能講深入點。
先從陽明先生遊南鎮的故事說起。
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流行的見解中,故事裡看花與未看花的結果,再次強化了陽明先生的觀點:心外無物。
只有當人看見了花,用自己的心去指向、觀照、「點亮」花時,花才作為一種有顏色的存在呈現出來。這是來自一本哲學詞典上的解釋,應該說比較貼合王陽明的原意。
與心外無物類似的表達,王陽明還說過不少。比如:
「離卻我的靈敏,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夫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在性為善,因所指而異其名,實皆吾之心也。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
這些可以看出,王陽明得出「心外無物」的觀點,是經過反覆思量出來的。他說的「物」,不是我們現在流行見解中的客觀物,而應是指心的一切對象,都是物。用他的話說,就是「意之所在便是物,意之本體便是知」,「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這兩句如何作解呢?我試著舉例子說明。
我桌子上有一本書,我們看到它了,根據常識就知道,這本書是一個物體。而我知道有這樣一本書存在,首先是因為我的心存在,要不然,我的心沒了,即使書存在,我也無法知道或想像它存在。再舉一個抽象點的例子。鬼神是個很神秘的東西吧,但它們對我的心來說,卻是一個物。我的心通過看驚悚片、神鬼片、聽人講神話故事、聽聞神秘事跡等就可以或清晰或模糊地知道有鬼神這一物的存在。從這個角度說,王陽明說「心外無物」是很有道理的。
王陽明與弟子還有一段話也是在強調「心外無物」的觀點:
先生曰:「你看這個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麼叫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又問:「天地鬼神萬物,千古見在,何沒了我的靈明,便俱無了?」曰:「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遊散了,他的天地鬼神萬物尚在何處?」
上面這段話,不僅說明了「心外無物」,也說明了心也不能外物而存。這與現象學裡一切意識行為都指向某種對象的學說相似。
但是「心」外真的無物嗎?王陽明在《傳習錄下》有一段話似與此自相矛盾。他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陽明這裡雖未直接提良心,但根據他的「致良知」學說,良知即使不等同於心的話,也是屬於心的範疇了吧?而陽明卻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可見得,心並非是宇宙間的主宰,上頭還有一個「造化」,或者說,造化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當然,陽明先生可能說,離卻我的心和良知,造化的偉大也是不可能被認識的。談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心學骨子裡其實是很「自我」的,或者說,陽明先生是個徹底的無神論者。倘若他是個有神論者,就會發現,有限的人是沒法斷定神的樣態的。因為神比人偉大。人不存在了,神還可以叫外星人存在,外星人不存在了,神還可以叫別的事物存在。而且,神既然無所不能,人心裡想什麼,他老人家還能不知道?
我說的這位神,在宋明理學的語境中,差不多就可以叫做天理。陽明先生主張「心即理」,對那個時代的思想解放來說應該說是必要而振聾發聵的,但根據蘇格拉底的智慧,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似乎有點「狂妄」了,因為真相到底怎樣,「只有神才知道」。這一點我贊同蘇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