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何用意

2020-12-14 搞笑叮噹貓

在理解王陽明的這句話之前,我想有必要重新了解一下陽明先生。

王陽明作為一代儒學大家,開創了心學。我們都知道他心外無物的思想,他明辨善惡,事事講求良知。事實上,他並非褒善棄惡,他深知善惡本是硬幣的兩面,對一個人的善,可能就是對另一個人的惡。行善真的就是善嗎?行惡真的就是惡嗎?那是你的方法論。你看《大學》裡講到止於至善,何為至善?陽明後半生追尋的是這個至善。 陽明先生看過聖人行善,看過聖人行惡。

聖人如去行惡,勝過小人萬倍,行善亦如此。

你懂了知行合一,懂了奇技淫巧,懂了格物致知,有看破的能力,由此你的到了權力,或者財富,那問題來了,你要去行善還是行惡?你行誰的善誰的惡? 陽明最後尋到自己的至善了嗎? 他自己也不知道,但: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想要理解這句話,可以引用他的另一句話。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良知人人都有,可是怎樣做呢,最終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任他花開花落,我自巋然不動,內心光明。心外無物。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引言:公元1528年,已經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從廣州出發,幾經輾轉到達江西南安附近的青龍鋪。在南安任職的弟子周積前來探望,見王陽明病危趕緊找大夫搶救,但遺憾的是沒能挽救王陽明的生命。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青龍浦,船上。當弟子問要說點什麼,王陽明留下這一句話後,溘然長逝。一、「此心光明」是心學的高度概括陽明先生終其一生之力,將心學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體系構建完成,而心學最終目的就是光復內心的良知,達到我心光明的境界:一念發動、一言一行,都沒有私慾和惡意藏匿其中。
  • 大明一哥王陽明,是如何得道成聖的?蔣介石為何因他改名?
    「中正」出自王陽明心學之「大中至正」。蔣中正之字號,正是「介石」。王陽明的成聖之路王陽明在做官時,非常注意觀察人的內心世界。正德初年,王陽明因冒言直諫觸犯權貴,被貶至貴州龍場。到任不久,捕獲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目。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一、「凡人智能相去不甚遠,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城,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王陽明認為,人只要知識儲備足夠,彼此之間的智能差別並不大,而一旦上了戰場,勝負的歸屬很大程度上看的是誰的心能不能被千變萬化的局勢所撼動。
  • 王陽明: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沒做到,而是沒想到
    讀過小學的人都知道,保爾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一句關於人生的格言,他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曾經成為很多人的座佑銘。1528年年底,57歲的王陽明平定廣西叛亂後,因肺病加重,辭官返鄉。過廣東入境江西時,王陽明從夜夢中醒來。他問弟子:「到哪裡了?」弟子回答:「大餘青龍鋪。」王陽明笑了一下:「到南康多遠?」
  • 王陽明:男人想有成就,需強大內心,人生低谷時,修煉好心學智慧
    王陽明認為,男人慾成大器,需要修煉好「心學」這2個字,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們又該如何修煉好「心學」這2個字呢?就以陽明心學為本,分享男人成大器所需要修煉這些心學智慧。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坦蕩必光明,光明必坦蕩,所以說坦蕩蕩光明磊落。生當如此,死亦如此。陽明先生死時都已經做到了,而我們連生時都還做不到,這就是差距,也是方向。他的學問是心學,他幫我們指出的方向,則是光明磊落的心地。
  • 此心光明在廬陵
    投稿郵箱:68654408@qq.com    微信號:廬陵人文   此心光明在廬陵黃宗羲說:「陽明一生之精神俱在江右」,此言恰切。如果說江西是王陽明實現人生抱負的舞臺,那麼吉安就是這個舞臺的中心。他雖然只在廬陵任了七八個月知縣,卻成了他一生政治和思想的分水嶺。他一生六臨吉安,吉安成了他政治和思想的重要陣地,在此留下千古政譽,形成心學精髓,最終成就一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中國儒學史上與孔子、朱熹三峰並峙,成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千古完人」。
  • 36歲王陽明:從人生低谷走向了巔峰,我做了這3件事,你也可試試
    但是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懷才,但卻「不遇」,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直到晚年才有所建樹,而且因為「功高震主」,被貶龍場,待到再次被重視時,他卻因病離世。在他被貶龍場時也並沒有放棄,他日夜反思,悟出了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就是只要心中充滿光明,光芒總會來到身邊!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真實的王陽明,到底是聖人,還是俗人一個?
    而真正讀懂心學並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人,時至今日基本沒有,包括那個「一生俯首王陽明」的日本人,也包括寫《王陽明大傳》的那個日本人,對於心學的真正意義,其實並沒有多少體會「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陽明先生臨走的一句話。
  • 董事長專欄|華領集團孫祺:知行合一經世用 此心光明萬物生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哲學,只是很多人的投資哲學還不能上升到哲學範疇的高度,還只停留在某些碎片化的思路、經驗的匯集和總結程度,並有可能參雜著很多尚不成熟、相互矛盾的觀念。心學是一門追求自身內心的哲學,強調天地萬物法則皆存於心。它雖然不能對我們在投資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但是關於這些問題本身的思考可以豐富我們心靈的想像力,降低教條式的盲目自信。
  • 陽明洞——「知行合一,致良知」全能大儒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地
    08•此生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年輕時求仙訪道,苦練導引之術,以求長生。可是造化弄人,王陽明似乎一輩子都沒大好過,諸病纏身。非爐亦非鼎,何坎復何離。本無終始究,寧有死生期?彼哉遊方士,詭辭反增疑。1528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八夜,王陽明在歸鄉途中自覺大限已到,便叫徒弟們整冠靜坐。次日凌晨,安然倒下,良久睜開眼,對徒弟們說:"我走了。"徒弟們含淚問:"老師有何遺言?"王陽明用盡力氣說了人生最後一句話:"此生光明,亦復何言?
  • 王陽明:一個讀書人的逆襲典範
    心外無物的提法,至今還有很多爭議,在當時更不容易為人接受,記得中學《思想政治》課本上舉過例子,說王陽明和朋友同遊南鎮時,朋友指著巖石中的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陽明:能成大事之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王陽明也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交友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期盼著能結交有能力,有權勢的人來幫助自己,卻忽略了一顆赤誠的心才是友誼的堅實基礎。真正赤誠的人會在朋友 成功時錦上添花,落難時雪中送炭, 而不是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想起這些朋友。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王陽明的心學恰恰讓我們看到了,心原本就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先不說王陽明連續兩次參加科舉以失敗告終;被宦官劉瑾迫害逃亡差點丟了性命;在平定寧王叛亂之時,所表現出的「此心不動」可見其心理素質有多強大;就連他的學生,我們都是望塵莫及吶!
  • 王陽明: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是什麼?你我都需警惕
    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曾說過一段話:「人心本善,良知自存。但是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紀類,無所不為。」在王陽明看來,人心本善,但卻容易受到欲望的蒙蔽,做出各種瘋狂的舉動,欲望是最可怕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要警惕。
  • 王陽明: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在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人生快要結束的時候,他的弟子問自己的老師,還有什麼話想要交代。王陽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求」。只要我們的心靈是安寧而光明的,人生中就能有更多的幸福等著大家。王陽明曾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
  • 今天為何要重讀王陽明
    日前,由華東政法大學、上海人民出版社、光明日報評論部聯合主辦的以「修好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心學」為主題的光明讀書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圍繞剛剛入選2017年度「中國好書」的《五百年來王陽明》,專家學者們結合陽明心學的當代發展和時代意義等方面展開交流。
  •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家世顯赫的他,出生時還有著這樣一段傳說,都說尋常人懷胎10月,然後王陽明卻在他母親的肚子裡呆了14個月,比普通人要長兩個月。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曾夢到一神仙抱著嬰兒從雲端降落;古人迷信,將這個夢境視為祥瑞之兆,因此在王陽明出生之後,他的父親為他起名為雲,他的居所叫做瑞雲樓。年幼時,他隨祖父讀書認字,但是始終不能開口說話。
  • 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大影響力?看看這些偉人就知道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王陽明被稱為「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很早時候就讀過關於王陽明的書籍,那時候只是關注他的生平事跡,像讀故事書一樣,覺得王陽明確實一個很厲害的人,對於其心學並不深入研究,也看不進去,相比我們大多數人讀書也是一樣,更多的喜歡個人英雄事跡,就像崇拜美國大片一樣,美國隊長總是no1,啥事都能解決,正義的化身,無敵的存在,眼睛只盯著外在人物飄來飄去,卻看不到人物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