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王陽明「山中花」,順論「心外無物」

2020-12-25 簡易行者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外。」

該圖轉自Sohu網釋放能量

一解此巖中花樹就是薛丁格的貓啊!

「寂」即潛能、可能性。此花樹的狀態在你沒有觀察到時,是不知道的。

二解陽明先生強調花之意義由人之觀察而呈現。「寂」是毫無意義。花的意義、花的價值不在你的心外,只是源於你的心理模式。

陽明心學的本源即「心外無物」。

「心外無物」,與古希臘的洞穴人、瓶中腦一致。人只能通過自身的主觀感知來認識、理解事物。「心外無物」的正解不是心外沒有東西,而是心外唯有自身主觀感知。王陽明龍場悟道,悟的就是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對自身的深度覺察:「心即理」,心即道。

相關焦點

  • 王陽明「薛丁格的山中花」
    一提到到王陽明,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唯心主義」,而把王陽明心學看作是唯心主義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他「心外無物」的觀點。說道心外無物,一般都會提到山中花的例子。我認為心外無物,不能看作是唯心主義,它表達的更多是一種胸懷,天地萬物本是一體,皆與我有關,不存在心外之物,即心外無物。
  • 王陽明為什麼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到底指什麼
    關於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之前我在《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裡面引用了他與友人遊南鎮問花的小故事。但引用過後,我基本就拋開心學大師的言論只談自己的思想體悟了。由於好幾位網友指出文章《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
  • 批駁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心外無理」
    那麼王陽明向內心『致良知』的思想呢?這點沒錯,人應該向內心求真理,但是他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主張我並不贊同。讓我先來解讀到底什麼是『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拿著名的山中之花為例。曾有世人迷惑於『心外無物』之說,指著山花問道:『巖中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 用量子力學看王陽明的山中花開的故事
    一提到到王陽明,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唯心主義」,而把王陽明心學看作是唯心主義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他「心外無物」的觀點。說道心外無物,一般都會提到山中花的例子。我認為心外無物,不能看作是主觀唯心主義,它表達的更多是一種胸懷。天地萬物本是一體,皆與我有關,不存在心外之物,即心外無物。
  • 王陽明為什麼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到底指什麼
    關於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之前我在《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裡面引用了他與友人遊南鎮問花的小故事。但引用過後,我基本就拋開心學大師的言論只談自己的思想體悟了。由於好幾位網友指出文章《王陽明,天下果真無心外之物?》
  • 心外無物:心學大師王陽明在說些什麼?
    王陽明的驚世之語竟與牛頓身上那天才的品賦不謀而合。「心外無物」的第一層含義,就是:人應具備超強的體悟與發現能力!讓我們進入那段著名的陽明先生遊南鎮的故事。山間,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亦何相關?」先生(王陽明)曰:「你來看此花前,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如何理解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
    心即理等同於「心外無物」,為了給學生解釋「心外無物」的觀點,陽明先生舉了個著名的案例——巖中花樹,這個例子記載在《王文成公全書》裡。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
  •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出心即理,心外無物
    那麼在農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王陽明於一個石頭棺材中領悟到聖人之道和吾性自足的真諦,又是什麼人什麼事讓王陽明淚灑農場,徹底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榮辱?話說這天傍晚啊天氣很糟糕,陰風怒號,王陽明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頭,他遠遠地透過籬笆牆的影子,就看到一個漢人帶著兩個人經過這個農場。這三個人衣衫藍縷、行色匆匆,蹙著眉頭。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有多厲害?最近幾年的「陽明熱」已經說得很多了,這裡不再贅筆。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令太多太多的人感到無奈、疲憊甚至痛苦,認為人生不順人意和充滿苦楚。如何化解,王陽明心學中早有答案:「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對的,也是很深刻的
    王陽明直承陸九淵的「心本」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南宋人陸九淵是心學的鼻祖,他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強調本心的主體意識。「鵝湖之會」中,他和理學家朱熹見了一面,彼此誰也沒說服誰,由於執政者最後選擇了朱熹的學說,而盛行了幾百年。王陽明有一次格竹子,希望通過觀察、思考「格」出竹子的道理來。結果格了好多天,還是沒想通,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通過這件事,王陽明突然開悟了,他認為朱熹的學說存在問題,他說:「謬以三十年,於今吾始悔。」開始拋棄理學學習陸九淵的心學,隨著對心學的認知加深,他對陸九的學說更加推崇,他說:「聖人之學,心學也。」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南宋人陸九淵是心學的鼻祖,他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強調本心的主體意識。「鵝湖之會」中,他和理學家朱熹見了一面,彼此誰也沒說服誰,由於執政者最後選擇了朱熹的學說,而盛行了幾百年。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格竹子,開悟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
  • 心外無物,去留無意
    有一個經典故事,出自《王陽明全集》:先生遊南鎮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怎麼理解?深山桃花自開自落在心外嗎?
    這一段歷史記載在《明史·列傳·卷八十三》,用這段近乎神話的經歷來形容一個明代的大臣,可見王陽明的地位和影響力。《明史》是由清朝花了幾十年修訂的。王陽明為什麼地位這麼高?因為他開創了「陽明心學」。「陽明心學」的有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心外無物」。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這一點在他給《大學》作形而上的解 釋中很好地得以論證,據此王陽明將必須通過超越外界而實現理想價值的 追求原則轉化為可在人心深處追求理想價值的內在性原則。這樣,「人心」 就突顯為存在與價值整合的支點。心學也由此得以產生。以這樣一種視角,王陽明以為《大學》裡的哲學真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正表明了君子的「明德」。
  •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1,事物相對於「我」的關係狀態。山中花自開自落,未見時,「我」與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寂然狀態;見它時,「我」與它的關係從互不相關的寂然狀態轉化為主客互照的顯化狀態。未見天日前的兵馬俑就是一種寂然的存在狀態。2,意之所在為物,物者,事也。物指進入我意識範圍的事物,我的事、心上的事怎麼會在外面呢?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不能簡單的從唯心主義角度去看待
    但是王陽明的「心學」明白確切地宣稱「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因此被很多人簡單的理解成了唯心主義哲學。「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就是所謂的「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理論的高度濃縮。
  • 「心外無物」:是花在自開自落,還是我心與花同開同落
    這一文化精髓,在王陽明的心學中得到了極大的闡發和發展。「心外無物」,就是人文的精神世界構建在我的心中。從其「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樣一個精神體驗,我們就能感知其以良知之致知建構和體驗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一思想主旨。先生(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心外無物」:是花在自開自落,還是我心與花同開同落
    這一文化精髓,在王陽明的心學中得到了極大的闡發和發展。「心外無物」,就是人文的精神世界構建在我的心中。從其「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樣一個精神體驗,我們就能感知其以良知之致知建構和體驗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一思想主旨。先生(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