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晉祠遊記

2020-08-29 姚謠愛旅行

姚謠和申哥今天來到了太原的晉祠。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是中國的皇家園林之一。實際上,晉祠是一個公園,裡面都是古代留存的古代長廊,北京頤和園的長廊類似,裡面的湖邊的假山非常漂亮。

接下來就是大家最關心的門票啦,我們在網上查時候說晉祠是要門票的,而且很貴,但是到了以後才發現,晉祠公園進門時不收費的,只有裡面的博物館是需要單獨購票的。像姚謠和申哥這次去就沒有進博物館,以下所呈現的圖片都是在公園免費的地方拍的。但是停車場是收費的,不限時間,小車10元。所以姚謠覺得晉祠公園還是值得去看看的,裡面的古建築很漂亮。

如果大家喜歡我們,請關注「帶上小滿去旅行」,我們會持續更新更好的內容給大家,謝謝。







相關焦點

  • 太原親子遊 跟著課文遊晉祠 品晉祠三絕、晉祠三寶、晉祠三匾
    語文課本中經典篇目,梁衡的《美麗的晉祠》一文,我想是許多人美麗的回憶,當然我也因此文對晉祠神往已久,更何況有此一說:「不來晉祠,枉到太原」,既到太原,第一站必然是要到晉祠的。陶然村晉祠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景區,先是一個免費的晉祠公園,我們本著不走回頭路的原則,一下車就從旁邊的一條小道直接往裡走,滿眼冬天蕭瑟的樹木,路過陶然村,這是原晉綏軍北方軍校校長、太原警備司令榮鴻臚的別墅
  • 太原名片晉祠免門票,遊人如織
    2020年下半年,山西免頭道門票的風景區,太原晉祠名列其中。晉祠是太原旅遊區的名片,近幾年道路進行了拓寬改造,公交車十分方便。恰逢中考太原限行,市內公交車免費出行,近幾天來晉祠的人不少。晉祠博物館位於晉祠公園之內,在平時這裡是要收門票的,對於太原人來說,80元的門票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奢侈。實際上還有一個就是太原郵政發行的旅遊一卡通,50元面值可以由太原附近周邊的好多景區,其實這個就挺划算的。
  • 遊太原晉祠,尋張氏先祖
    太原 ,簡稱並,別名,并州。是 中國 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風景名勝眾多,歷史文化悠久。要說的那是多了去了。咱們就大概的說說自己看到的,自己喜歡的。到了 太原 ,晉祠那是肯定要看看。晉祠博物館位於 山西 省 太原市 晉源區晉祠鎮,是一處蜚聲中外的風景名勝區。
  • 山西太原晉祠及聖母殿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懸甕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命祠名。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祠,即今晉祠。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序》。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鬱蔥蔥,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在晉祠中軸線最後邊,魚沼前是聖母殿,後有危峰,雄偉壯觀。
  • 別把太原晉祠公園和晉祠弄混了,一個很大卻免費,另一個收費必遊
    我們原來真的以為晉祠公園就是晉祠,那一天浩浩蕩蕩自駕而去,當踏上石橋,望見亭臺樓閣古色古香,以為真的就此步入了晉祠。而且都是免費進入,大家都高興極了。最先看到的這座石橋設計精巧,氣度不凡,大家紛紛在此拍照留念,心裡都對接下來的晉祠之旅充滿了期待。晉祠公園其實是晉祠外邊的公園,免費開放,它早已成為太原市民假日休閒娛樂的絕佳之地。
  • 太原晉祠,每年百萬遊客,門票80,最有希望成為太原第一個5A景區
    太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西省省會城市,在城市分級名單中,位列二線城市。一方面太原人口446.19萬,還沒有西安市的一半。另外太原GDP是4028.51億元。但是就人均GDP而言,2019年太原人均GDP是90698元,而西安市人均GDP是92256元,太原人均GDP和西安差距很小。就兩座城市來說,西安確實發展更好,國家中心城市,副省級市,新一線城市,但是西安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太原高一點點。2019年,西安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064元,而太原是33563元,也就是說,西安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比太原多了501元。差距很小。
  • 太原晉祠有座白衣庵
    農曆二月十九(公曆3月16日),晉祠村民俗廟會在村內舉行,東院村「票兒班」來晉祠村獻唱。溯源:大家都知道晉祠村有晉祠廟,但此次廟會與晉祠廟無關。此次廟會是因為晉祠內有白衣庵,供奉觀音菩薩,而今日是觀音菩薩的誕辰,故有此廟會。
  • 千裡來尋故地,2014年山西出行回顧之太原晉祠
    當年的行程是:太原——忻州——大同——太谷——太原第一站 南京飛太原,遊晉祠南京飛太原,航程距離差不多近一千公裡,用時要2個小時。而當年南京直達太原的火車,一般都從山東、石家莊過去,且時間比較長,要十多個小時。現在有高鐵了,也要近7個小時。
  • 太原Workshop打卡晉祠賓館
    太原Workshop 打卡晉祠賓館,在這間賓館住了三晚,吃了三頓早飯加四頓正餐,然後就是開會。話說地理位置真的是偏啊,有的司機都不願意來,然後叫外賣都很不方便。餐食不太合我們的口味,不過這個也不能怪酒店,畢竟不是當地人,盤子總是很不乾淨,服務員總是很多,但是叫的動的沒幾個。典型的國營賓館作派
  • 太原晉祠,哪些地方值得看?聽我給你說一說!
    導語:太原晉祠,哪些地方值得看?聽我給你說一說!我們的畢業旅行最後一站是太原,因為只在太原不到一天的時間,所以我們選擇了晉祠。我們從平遙古城坐高鐵來到太原,從太原站坐79路去往晉祠公園,晉祠公園是免票的,離晉祠很遠就有人攔車,不要理他,晉祠公園旁邊有停車場。晉祠不大,裡面遊客很多,幾乎都是大大小小的團隊。只是裡面的晉祠需要門票80元,學生票半價40元。到晉祠以後,看到了書本上常見的晉祠大門和牌匾。像很多景點一樣,許多不知名的「導遊」會在這裡圍著你轉,這時候就是不理睬!
  • 太原聯通美眉推廣5G網絡,直播遊覽晉祠博物館
    2020年11月9日上午,太原聯通美眉推廣5G網絡,直播遊覽晉祠博物館,從博物館門口開始,一路向前首先經過從晉祠博物館兒一進門兒開始,沿著博物館兒中軸線一路向前,首先經過三晉名泉和水鏡臺,在金人臺前負責解說的美眉詳細介紹晉祠鐵人的故事,在對越牌坊前詳細介紹了這座牌坊的故事並且和直播觀眾互動
  • 定了 太原晉祠——天龍山景區這樣「升級」5A
    本報訊 (記者何寶國)《晉祠——天龍山景區創建國家 AAAAA 級旅遊景區工作方案》11月18日公布。我市將以晉祠博物館、晉祠公園、天龍山景區為核心,全面提高景區品質、服務質量和遊客滿意度,把晉祠——天龍山景區建成國家5A級旅遊景區,打造國內一流、世界知名、遊客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 太原晉祠在大雪中別有一番景致,看著不由感嘆
    12月15日,雪中的太原晉祠風景名勝旅遊區一派詩情畫意。當日,山西全省出現大範圍降雪,省城太原的一場中到大雪,為大地披上銀裝,滋潤了乾燥的空氣。作者在太原晉祠拍攝了一組別樣的雪中美景。
  •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皇家園林,不到晉祠,枉到太原。
    【山西行】太原市的第二天皇家園林晉祠。太原有這麼一句話「不到晉祠,枉來太原」。前為晉祠公園,後為晉祠,昨天下午就到,一大早天亮就到,面積太大了,不幾個小時,走不完。作為皇家園林面積可謂之大,歷史文化沉澱之多,就不一一道來,晉祠有三寶,三絕。
  • 宗祠之美:美到骨子裡的山西太原晉祠博物館!
    #都說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晉陽之勝,全在晉祠。 那麼,在這個深秋初冬,我們去晉祠博物館吧!晉祠之美,美在細枝末節,美在色彩斑斕,美在無聲的光影裡,美在有畫的古典裡。晉祠,位於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所建。
  • 山西太原十大旅遊景點排名榜單揭曉!晉祠排名第一!
    山西的旅遊資源很豐富,太原的古韻和風塵帶給你歷史的滄桑和餘味,那麼,山西太原哪裡好玩呢?太原必去景點有哪些?下面小編把山西太原十大旅遊景點推薦給大家,這樣就方便朋友們制定出遊計劃啦,一起看看吧。山西太原十大旅遊景點排名1、晉祠 第一個向每個人推薦了晉祠,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裡處的懸甕山麓。你可以感受到文化景觀和風景。
  • 山西素有「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之稱,不到晉祠,枉到太原
    特別出名的有:大同的雲崗石窟,太原的晉祠與天龍山石窟,應縣的木塔,渾源的懸空寺,洪洞的廣勝寺,永濟的鸛雀樓與鶯鶯塔,解州的關帝廟,以及晉中的多個晉商大院等等,數不勝數。
  • 「不到晉祠,枉到太原」,難老泉位列「三絕」,如今噴湧著自來水
    山西行從大同開始,經平遙、祁縣和太谷,最後到了太原。「不到晉祠,枉到太原」,聽說過嗎?從太原火車站到晉祠,有多條公交線路,非常方便,就是車程要1個半小時,往返就是三個小時,加上遊覽時間,大半天就過去了。晉祠古建的外圍是新建的晉祠公園,風景優美,但我只是匆匆而過。
  • 太原晉祠有三寶,宋代彩塑逼真傳神,看看古代公務員在崗工作狀態
    自駕遊來到山西省會太原,查詢後確認沒幾個景點值得深度體驗,旅遊資源相對於三晉大地要匱乏許多。市內有個「督軍府」是民國時期山西督軍閻錫山的軍政府,省政府搬遷後正在恢復修繕,還未對外開放。太原交通設施落後也讓人驚訝,一個省會城市周邊到晉祠的交通至今仍不完善,晉祠的牆外還在趕工修建停車場和栽種植物。給人亂糟糟的的印象。
  • 太原晉祠有三寶,聖母殿宋代彩塑栩栩如生,宦官表情神態逼真傳神
    自駕遊來到山西省會太原,查詢後確認沒幾個景點值得深度體驗,旅遊資源相對於三晉大地要匱乏許多。幸好晉祠給太原增光添彩,讓遊人不會路過太原而繞行。有人說「不到晉祠,枉到太原。」遊過之後,的確印證了這句話是至理名言,換句話說:到太原你不去晉祠,還有什麼地方可玩呢?先有晉祠,後有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