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性學研究第一人,李銀河的獨立特行,不亞於王小波

2020-12-13 博書

季羨林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這句話很消極,也很寫實得道出了許多普通人一生的無奈。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究竟價值幾何?這一點因人而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每個天地之間的人都十足渺小。蘇軾曾經站在哲學的角度,對人生在世有一個非常中肯的比喻: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且不論一個人傑出抑或平凡,他的一生終會成為歷史車輪下的一顆塵埃。因此,關於如何過好這一生,我們只能從微觀的角度去尋求一個最佳答案。

在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的個人自傳《人間採蜜記》中,我找到了某種能讓心神為之一振的答案。

對於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而言,他們都非常渴望自己的人生在他人看來是完美、無懈可擊的,求取世俗定義下的成功人生,但是李銀河偏不。

李銀河深入淺出地用一個比喻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人間如花叢,我只是從中採擷一點點精華,對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暫的幾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隨心所欲。

在這本自傳中,李銀河坦誠而通透地向讀者講述了她一生的故事,一切正如她所主張的人生觀:自由美好,真誠灑脫。

初入人世,歷經文革

1952年的立春,李銀河帶著整個春天降生北京城。李銀河出生於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人民日報報社的創社元老,一家人的住處坐落於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比一般孩子幸運的是,自出生伊始,李銀河便一路見證身邊的繁華熱鬧。

好景不長,這段無憂無慮的歲月過後是接踵而來的卻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14歲的李銀河尚不懂何為文革,但是她親眼目睹了身邊的知識分子,其中包括校長、老師們,甚至是爸爸媽媽成為被鬥爭、被批鬥的對象。身邊出身高幹家庭的同學們也都難逃厄運,有的甚至痛失自己的父母。

李銀河自身也因此被孤立為「自來紅」。這段經歷在李銀河的童年中無非是黑暗而殘酷的,但是她反而感到慶幸。從小家庭的保護傘一直將李銀河與真正的社會隔離開來,文革的經歷反而讓她更深入理解了苦難的意義與社會的不公,培養了她對人的同情與質疑精神。

精神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童年的遭遇對一個人成年後建立三觀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這段特別的遭遇的確深深影響著李銀河未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學家,以及中國第一位性研究學者。

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敢於質疑、敢於發聲的魄力,讓她於幾十年後能面向所有中國人,對幾千年來人們諱莫如深的性話題侃侃而談,為中國的性學研究拉開了新篇章。

插隊和勞作生涯背後的自我覺醒

文革對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最殘忍的扼殺,便是剝奪其獲得知識的機會,空乏其精神。在這場無可避免的洪流之中,只讀到初二年級的李銀河不得不中斷學業,參加串聯,前往內蒙古兵團插隊。

對於那個年代的很多青年而言,插隊不但艱苦,而且有一定的風險。不少高幹子弟不能吃苦,勞動的過程中倒下了,便客死他鄉。只是對於李銀河而言,她一直將此視為人生當中的一次挑戰。

李銀河和大部分有志青年一樣,不願意充當自私自利、享樂主義的落後青年。因此,她迫不及待得想要奔向理想的戰場,做到青春無悔。那種躍躍欲試的心情促使著她忘卻背井離鄉之苦,迫不及待地走向火熱的生活。

然而,理想在現實面前被活生生地澆上了一盆冷水。在漫天黃沙的環境裡,插隊青年們不畏艱苦,日以繼夜勞作所換來的不是豐收與碩果,而是原住民的不解與指責。原因是內蒙古地區的農地排水系統不佳,導致種下的糧食所收無幾,這讓其中不少青年瀕臨崩潰。

大家在長期的高壓工作下,並沒有收穫所謂的成就感與滿足,人們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種平庸而無意義的勞作對青年心靈的戕害。

1973年,繼內蒙古插隊之後,李銀河又在江西農村勞動了兩年。偏遠的小山村裡,李銀河看到的不是生活的平靜與恬淡,感受到的不是勞作的激情與榮光。

她只是一次次見證了偏遠農村家庭的落後與無知,當李銀河看到他們將生育和繁衍作為唯一的信仰,不由得感嘆:孩子並不是讓自己不朽的辦法,創造才是。這樣的感悟也同樣影響了她自己今後的生育觀。

農村生活的黯淡不僅於此,在李銀河看來,她認為最大的壓迫不是條件艱苦,而是精神世界的匱乏,一如她在內蒙古插隊的時光。

在江西農村的這段歲月裡,她沒有地方可去,只能一天到晚勞作。這種慣性甚至都讓她開始幻想,與其這樣當一輩子農民,在農村終老,倒不如參戰死掉來得轟轟烈烈。

李銀河絕望地寫下這樣的句子:我是一個充滿了熱情卻不能燃燒的人,好像一個有很多能量的燃燒品,但是沒有炸開。我不知這還要持續多長時間。

這種幻滅給李銀河上了社會實踐中很重要的人生第一課。從此,她更加偏愛肉體上得來的真理,也更加珍惜一切充實靈魂,脫離平庸的機會。很快,這樣的機會也找上了她。

重返校園,遇見愛情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下,李銀河終於在兩年後重返校園,考上了山西的工農兵大學,這讓她感到無比安慰。

在大學的這段時光裡,她惜時如命,開始如饑似渴的學習與閱讀,仿佛在拼命彌補前幾年虛擲的青春。與此同時,她在這一時期遇見了自己的初戀。

雖說這只是一段明珠暗投的單戀,兩人最終的分手,也給李銀河的心理造成無限煎熬痛苦。但是這一切,在王小波出現以後都變成了一種錯過的慶幸。

說實話,我最初認識李銀河是因為那個經典的王小波式問候:你好哇,李銀河!李銀河對王小波一直以來的評價也是:小波是一個浪漫到骨子裡的人。

李銀河與王小波結緣於王小波手寫的一本小說《綠毛水怪》。未見其人,先知其才氣。通過這樣一本小說,李銀河發現自己和作者實在有太多的心靈共同之處,暗暗稱奇,一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暢意油然而生。

很快,李銀河便以請教學問之名大膽地登門拜訪。我曾想像,若不是這樣的主動與勇敢,李銀河老師是不是就要這樣錯失自己的一生知己與愛人?

好在時間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兩個有趣的靈魂最終還是相遇了。王小波先生更是對李銀河一見鍾情,展開了熱烈的追求。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些寫在五線譜上的情書,看到那些充滿詩意的表白。

王小波曾對李銀河說:我是個俗氣至頂的人,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花便是花。唯獨見了你,雲海開始翻湧,江潮開始澎湃,昆蟲的小觸鬚撓著全世界的癢。你無需開口,我和天地萬物便通通奔向你。

一點不錯,兩個終生熱戀的人,他們一生都在向著彼此奔跑,這個世界也因為這場靈魂的相遇而更加瑰麗熱鬧。

人生短暫,不如勇敢

李銀河和王小波終於走入婚姻的殿堂。婚後的兩個人致力於各自的學問領域,擺脫了一般人生活的俗套。對他們而言,比起活得舒適,首先要活得有趣。李銀河在放棄歷史學研究以後,毅然鑽研社會學,並遠赴美國深造。

同時,她也以最大的力量支持丈夫王小波的文學創造,因為,她甚至寫作是王小波的靈魂與使命所在。

在這期間,她和王小波二人共同遊歷了美國與歐洲各國 ,見識到了更多的異國文化與社會狀態。這一段經歷為二人的研究和創作奠定了一定文化社會基礎。

回國後的二人似乎都到了了創作與研究的井噴期,在各自的領域當中收穫頗豐。當人,在這期間,李銀河面臨過諸多的選擇和困難。但是無論怎麼走,她都始終非常清晰自己的理想與信仰。

比如說,在這個談性色變的年代裡,她敢於提出自己的主見,以一名女性的身份去深挖這個在國人心中諱莫如深的話題,並懷揣一種使命去做這些前無古人的調查與研究。

面對丈夫的創作,她自始至終保持欣賞與支持。在困頓的歲月中,兩人始終保持飲冰十年,不涼熱血的激情。

我一直認為李銀河和王小波在愛情當中是彼此的信仰。這種信仰猶如燃燒的炭火,滋滋作響,熱烈而溫暖。日子久了,當這樣的信仰深入骨髓,各自也就擁有了面對疾風,依然披荊斬棘的力量。

因此,在小波先生逝世後的歲月裡,李銀河沒有因此失去以往的力量。她依舊秉持自己的初心,過一種隨心所欲的生活。

頂著中國第一位性學研究專家的頭銜,李銀河自然承受著不少的壓力與輿論的質疑。但是令我動容的是,無論外界對她是怎樣評判的,李銀河都敢於時刻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有些人喜歡在別人眼中找到對自己生活的最佳注釋與定義,而有些人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活出了自己的定義,李銀河就是這樣的後者。

採蜜哲學並不難懂,如果你已經發現了可以讓你為之動容的東西。那麼,停止顧盼,願君多採擷。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帳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讚和關注~

相關焦點

  • 寫黃色小說的王小波能否想到?自己去世後,遺孀李銀河成性學大師
    其實王小波與李銀河兩人之間也是勢均力敵的愛情:王小波辭職後是特立獨行的自由撰稿人 ,寫了很多文字,可是很多人都把他的小說視為「黃色小說」,因為作品裡面有很多大膽的性描寫,獲獎的《黃金時代》更是被當作黃色小說刊登;再看看他的遺孀李銀河吧,她是我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是性學大師,思想大膽前衛,常常語出驚人,甚至還為「一夜情」、「群居愛情
  • 中國第一位性學家李銀河:性學大廈的地基是《性學三論》
    如果你對性還存在疑竇,那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值得一看。作者首度將精神分析法運用於性研究,梳理了從幼兒期到青春期,尋常男女性衝動的萌芽和成長,探討了每一個人性困惑中的關鍵心理因素。性學三論中國性學研究大師李銀河強推這本書也是我國第一位性學教授李銀河強烈推薦的,她說:如果你對性還存在疑竇,那我推薦這本書
  • 李銀河與計程車司機的跨性別愛戀:曾坦言或許會步入婚姻殿堂
    一、無關美醜,只在乎愛情  李銀河,我國的一位著名獨立學者,她是社會學家,也是性學的研究者,她認可多角戀、同性戀的存在,也用自己的文字鼓勵著特殊的群體去勇敢追求所愛,她的性愛觀同時衝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
  • 王小波是「中國文學中的異數」,李銀河如何看待「王小波現象」?
    這22年間,王小波從一個作家變成了一種現象。22年間,小波的小說、雜文一版再版,出了不計其數的版本;用王小波作品撰寫的博士、碩士論文以及研究專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官方文學史不知如何評價王小波、不知如何為其定位(不知道該把他歸入哪一流派)的尷尬中,王小波的作品在荒蠻的曠野自由自在,野蠻生長。
  • 《生命唯願愛與自由》:李銀河,我不是王小波的遺孀,我就是我
    《生命唯願愛與自由》:李銀河,我不是王小波的遺孀,我就是我李銀河說過一句話:「想要找到靈魂伴侶,首先你要有個靈魂。」每個人,都必須有個獨立的思想,高尚而有趣的靈魂,不然,我們拿什麼來找個靈魂相伴,這些年,李銀河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她的標籤,再也不是王小波遺孀,也不是伏波娃第二。女性的話題。總是紛紛擾擾,莫衷一是,很多的女同胞,依然在遭遇職場、家庭等多方面的歧視和不公。眼花繚亂裡,她們依然在蹭熱度的狂歡背後,繼續艱辛地生活。
  • 王小波:寫了29年「黃色小說」!生前籍籍無名,死後卻受「追捧」
    1977年,時任《光明日報》編輯的李銀河偶然間讀了王小波的小說《綠毛水怪》,對這個作者產生了興趣,覺得能寫出有趣文字的作者必定是個有趣的人。兩人相識並相戀,於兩年後結婚。王小波與李銀河,就像兩個豐富的精神世界碰撞在一起,撞出閃爍的繁星。同年,王小波發表了處女作《地久天長》。
  • 王小波:你好哇李銀河,6個字寫盡愛情的模樣
    「你好哇李銀河,一想到你啊,我的醜臉上就泛起了微笑。」這句話出自王小波給李銀河的情書,在眾所周知的那本《愛你就像愛生命》這本書裡同樣可以找到。讀本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一封封的情書裡,在開篇總是以這樣的一句話開始的-----你好哇,李銀河。
  • 李銀河給王小波回信,信封4字鉛印字樣驚到工友:地位如此懸殊?
    王小波初識李銀河時,李銀河是雜誌社編輯,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文章,小有名氣,每天僅讀者來信都能裝一麻袋,而王小波依舊是個街道廠工,寫了幾篇小說,默默無聞。但他對自己很自信,他對李銀河也很自信,他相信她是那種:如果愛,就會去愛,而不會在乎世俗要求考慮的那些東西。
  • 穿透歲月的感動:解讀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書,愛你就像愛生命
    偶讀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書,解析一段『穿透歲月的感動』給大家,愛你就像愛生命!你好哇,李銀河:你走了以後我每天都感到很悶,就像堂吉訶德一樣,每天想念託波索的達辛尼亞。請你千萬不要以為我拿達辛尼亞來打什麼比方。我要是開你的玩笑天理不容。我只是說我自己現在好像那一位害了相思病的愁容騎士。
  • 李銀河:人面對愛情時會發生顫抖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李宇皓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李銀河的名字一直未曾真正淡出過人們的視野,儘管她退休後離開北京到海濱隱居已有6年之久了。這或許是因為她研究的專業領域,正是當今中國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和重視的問題,或許是因為她本身就有足夠的有趣和有吸引力,具有成為「流量擔當」的能力。這次,李銀河帶著她的新書《我們都是宇宙中的微塵》歸來。
  • 王小波:花費22年打磨的《黃金時代》被人看不起?這是為何?
    這是李銀河首次見到王小波的內心感言。好失望,原來在朋友圈大名鼎鼎的王小波長得這麼難看,不及李銀河前男友的萬分之一。第一次見面,李銀河滿是失望,可是醜兮兮的王小波卻對她一見傾心。自此以後王小波總是去找李銀河借書看,有一次,王小波又去還書藉機搭話說:「你的書,在來的路上弄丟了。」李銀河在心裡嘀咕:「這人不僅醜,腦袋也不靈光。」
  • 王小波逝世22周年,李銀河與讀者一起閱讀經典
    王小波之夜 ——朗讀分享會#推薦理由#2019年4月11日,王小波逝世22周年。22年來,王小波從一個作家變成一種現象,他的作品替他俘獲了無數讀者。在北京Page One·三裡屯店將舉辦一場「王小波之夜——朗讀分享會」,邀請深愛王小波的讀者,帶上一本你最愛的新經典版王小波,圍坐在一起閱讀、暢談。在這裡,王小波不屬於任何人,王小波屬於每一個人。李銀河與綠妖也將出席活動,還有更多神秘嘉賓等你來。
  • 王小波的《愛你就像愛生命》上演現實版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遇到李銀河的時候,王小波還是一個因為高考改革待業在家的無業游民,在家寫寫書去工廠打打零工。而當時的李銀河已經算的上是一位事業有成的獨立女性了,不僅在《光明日報》做編輯,還有才華和漂亮的外表。相比「閒散人員」王小波,此時的李銀河大學畢業已經是《光明日報》的編輯,還是眾多人的偶像和意見領袖。二人的第一次交集源於:王小波作為李銀河眾多粉絲中的一個給李銀河寫信,這封信的寫作風格引起了李銀河對他的關注。當時王小波的父親是一位邏輯大師。
  • 王小波:寫了20年的「黃色小說」,死時身邊無人陪伴,痛苦撞牆
    很多人認識王小波都是通過他的小說,所以都覺得王小波擅長文學,卻不知道他其實還是一個理科IT男。01 理工IT男王小波1978年恢復高考後,只有初中學歷的王小波硬著頭皮參加考試,結果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錄取,畢業後留校任教。
  • 《白銀時代》:王小波,一邊是歌舞昇平的世界,一邊是王小二
    《白銀時代》:王小波,一邊是歌舞昇平的世界,一邊是王小二王小波說,「金屬裡,白銀的導熱性是最好的,因此白銀總是同此涼熱,沒有差別,白銀時代在熱寂之後。」為什麼,王小波想到了白銀的物理性能,因為這種東西,一直在和溫度融合,不爭不搶,同流合汙,王小波,恰恰相反。這是一部王小波的穿越作品,時間定在了未來,中國的作家,十之八九,喜歡復古,懷舊,很少有人暢想未來,而借古喻今,向來是作家們的拿手好戲,王小波這一次,反其道而行之,借著未來,來看現在。
  • 怪才王小波離世23年未銷聲匿跡,粉絲卻越來越多
    直到1992年,《黃金時代》在香港和臺灣地區出版,並且獲得第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後來,前前後後又過了2年時間,《黃金時代》才得以在內地出版。直到王小波死後一個月,他一生最看重的小說作品,集結成《時代三部曲》,才公開出版發行。
  • 李銀河:一樁愛情只要發生就是美的,哪怕違反禁忌
    [摘要]王小波和李銀河清晰的筆跡,讓讀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兩個人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和奔湧的熱情。李銀河更是在信封上手書寄語:「小波,二十年了,你在天堂過得可好?」讓人無限感慨。發布會現場9月12日下午,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的新版發布會在北京三裡屯舉行。會上李銀河與王小波生前的編輯、知名編劇李靜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她們各自暢談了自己心目中的王小波。
  • 王小波:人生索然無味,領略到智慧和性的人才會發現世間的有趣
    在中國當代文壇,王小波是一個異類般的存在,他被稱作是「文壇外的高手」。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格非曾經說過:「如果王小波能多活十年,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可比肩魯迅。」劉心武同他僅有過一次短暫的交流,就被他獨特的思想深深吸引。
  • 《李銀河:我的心靈閱讀》電子書和閱讀獨家首發
    1月21日,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新作《李銀河:我的心靈閱讀》電子版在和閱讀獨家首發。新書以作者特有的學者角度,記錄多年人生閱讀心得,是李銀河繼《我的生命哲學》之後,第二本對人生的感悟,對思想和價值觀的全面總結。這是2014開年來鷺江出版社攜手和閱讀打造的首部精品電子書(移動用戶編輯簡訊「搜李銀河:我的心靈閱讀」發送到10658080,手機也能隨時隨地看《李銀河:我的心靈閱讀》)。
  • 文藝青年怎能不讀王小波?看這三本書,走進文青的世界
    喜歡讀書的文藝青年們大概都知道,如果沒讀過王小波的書,是不可原諒的罪過。王小波的人生經歷特別豐富,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恢復高考後第一年,他就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之後留學美國。留學期間週遊了西歐各國,最後回國教學寫作,文青們理想的一生。王小波的寫作生涯很短,但是留給了我們很多經典的作品,今天笛蕭就來給大家推薦三部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喜歡的各位記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