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精義

2020-12-23 今說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大約在公元前571年出生於楚國。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屬於現在的河南省鹿邑縣。

一,老子的主要經歷。

老子的人生經歷,在史書上記載得很少。老子曾從師於商容。後來商榮推薦他到周朝都城拜見博士,進入太學深造。他天文、地理、人文無所不學。三年之後學問大有長進,被博士推薦為周朝守藏室史,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他遍覽周朝收藏的著名典籍,後來以學問淵博名揚天下。

老子

不少人慕名而來拜老子為師。他有名的弟子有陽子居、南榮、庚桑楚等等,孔子也曾多次向老子問道。

公元前535年。老子遭權貴排擠,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職。老子出遊於魯國,在巷黨主持友人葬禮時,遇到了17歲的孔子。孔子第一次向老子問禮。

公元前530年,老子被周王室召回仍任守藏室史。

公元前526年,26歲的孔子來到周朝首都,向老子問道。

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之典籍被王子朝攜至楚國,而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回到自己的故鄉居住。

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來到老子故裡,向老子問道。

孔子向老子問道畫像

後來老子看到周朝日益衰敗,就離開故裡西出函谷關,到秦國講學。函谷關守將尹喜素聞老子大名,希望老子著書,把學問留給世人。老子便留住了幾天,寫下了5000餘言的《道德經》一書。

二,老子思想精義

不同的人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處於不同的階段。有的人處於初級或中級階段,而老子處於對人生和社會規律理解的最高階段,他的理解深刻而且徹底。所以,很多處於初級或中級階段的人,對老子的哲理難以理解。

老子只留下了一部著作,就是《道德經》。《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稱為影響中華文化最大的三部著作。

道德經

《道德經》包含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它主要論述了修身、養生、用兵、治國四方面的道理。本文對這四個方面的精義進行簡練地分析總結。

1,修身

老子《道德經》講:「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很注重身心的清靜。

老子還講過,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內外兩除」。外面要除去對名利的追求,內心除去對知識的追求。做到毫無追求,身心象嬰兒那樣的純淨,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2,養生

老子《道德經》認為,養生最好的方法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也就是說,過著樸素的生活,很少追求名利,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低層次的養生觀念認為,人吃的營養越多越好,運動越多越好。結果反而損害了健康。追求大名利目標的人,會有這種觀念。

中等層次的養生觀念認為。應該適當吃營養食品,適當地運動。追求中等名利目標的人會有這種觀念。

老子的養生思想認為,過著樸素的生活,不追求名利的不爭之人,能把養生做得最好。這是對養生最高層次的認識,也是最徹底的認識。

3,用兵

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意思是說,最善於作戰的將軍,並不以武力威脅別人;最善於作戰的戰士,從來不發怒;最善於取勝的人,從來不與別人交手。別人看到他,就已經知道不是對手。上述這些人都是以不爭之德取勝別人。

也就是說,不與別人爭奪名利地位的人,是最善於作戰的,是最善於領兵打仗的,是最善於取勝的。

道德經

4,治國

老子《道德經》講:「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樣毫不顯露自己的作為(也就是「無為」),國家將會無所不治。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質。它飄飄緲緲,是不可見的,是它演化出了宇宙萬物。由於「道」毫不彰顯自己,所以雖然它養育出宇宙萬物,卻很少有人知道它。

老子把像「道」這樣毫不顯露自己作為的做法,稱為「無為」。

「道」毫不顯露自己的作為,卻演化出了宇宙萬物。由此可以看出,不顯露自己的作為,是最大的作為,可以無所不為。這就是老子《道德經》講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之所以不顯露自己,是因為它不貪圖名聲和地位。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樣不貪圖名利地位,國家將會非常興盛,無所不治。這就是《道德經》說的君主「為無為則無不治」。

把老子對修身、養生、用兵、治國的方法進行總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不追求名利地位的不爭之人,可以把修身、養生、用兵、治國做到最好。不爭奪名利地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要想達到這個人生的最高境界,需要對人生和社會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自己的人生目標都完全實現以後,才能不再爭奪名利地位,達到不爭的人生境界。

老子《道德經》被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共同景仰紛紛學習,對中華文化有深遠的影響。在國際上也得到很多世界級思想家的推崇,西方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和尼採都讚揚老子《道德經》。美國總統林肯、裡根、歐巴馬都推崇老子的治國思想。所以有美國人稱,老子是美國總統之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6年統計,老子《道德經》在世界範圍內的銷量已經超過《聖經》,居世界所有文化名著銷量第一位,《聖經》居於第二。

老子

本文對老子思想的總結是濃縮的,更詳細的介紹,可以看我帳號的文章:

《老子<道德經>主要思想總結》

《老子做人思想精華》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道德經>的這六句話,幫你理解世界頂級的老子辯證法》等等。

#國學#

相關焦點

  • 老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精義
    函谷關守將尹喜素聞老子大名,希望老子著書,把學問留給世人。老子便留住了幾天,寫下了5000餘言的《道德經》一書。二,老子思想精義不同的人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處於不同的階段。有的人處於初級或中級階段,而老子處於對人生和社會規律理解的最高階段,他的理解深刻而且徹底。所以,很多處於初級或中級階段的人,對老子的哲理難以理解。
  • 中國古代思想家之--老子孔子等大盤點及其代表思想介紹
    中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其中以子結尾的就有好幾位,那他們的名字及思想是什麼?1.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2.孔子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老子的思想及其故裡
    一范文瀾對老子的思想有一個總的評價。他說:「老子是有極大智慧的古代哲學家。徐復觀在《中國人性論史》中說:「老子思想最大貢獻之一,在於對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創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統的解釋。在這一解釋下,才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殘渣,滌蕩得一乾二淨,中國才出現了由合理思維所構成的形上學的宇宙論」。第二,較系統地揭示出存在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
  • 比較老子、孔子思想的異同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莊子對老子的思想最為欽服、推崇,認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  老子《道德經》的結構簡單,但內容博大,思想精深。「道經」主要闡述宇宙萬物本原,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德經」主要論證治國安邦、為人處世進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養性健康長壽之術。  老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曾引起數代皇帝的高度重視。
  • 探尋《老子》無為思想的精義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說《老子》是一首哲理詩,更為妥帖,如果你想像數理化的公式、定理那樣,給「無為」下個定義,我想,可以休矣,這畢竟是一種藝術性的語言,不是定理式的規範語言。
  • 中國古代思想家之--老子孔子等大盤點及其代表思想介紹
    中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其中以子結尾的就有好幾位,那他們的名字及思想是什麼?1.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2.孔子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林語堂 | 中國人知足的精義
    照中國知足原理上的見解,倘能夠吃一頓菲薄而安逸的粗飯,吃了下肚不致擔甚麼心事,便是大大運氣。老子有句格言,現已成為普遍口頭禪,叫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文學裡頭,這個意義常轉化而為田園思想,為樂天主義,吾人可於詩及私人書翰中常遇此等情緒。
  •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建構——老子思想
    後人將王弼注本稱為《老子》書的通行本。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發現了帛書《老子》甲、乙本,這就便於學者們將帛書本和通行本《老子》加以對照研究,進一步理解老子哲學的精義。通行本和帛書本有同有異。1993年又在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中發現了一批竹簡,其中有部分《老子》簡文,學者們正在研究。可見關於《老子》書的材料頗為不少。
  • 老子生平之謎,真的姓李嗎?
    老子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死後六七百年,被道教奉為始祖。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又與宗教發生了關係,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撲朔迷離,2000 年來眾說紛紜。
  • 莊子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
    老子《道德經》被先秦諸子共同景仰。像孔子、莊子,列子、墨子、韓非子、鬼谷子、孫子等都吸收了老子思想,並且給予一定的發展。下面就簡單介紹莊子是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的。一,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即「不爭、尚柔」思想。
  • 智慧的《老子》,老子的生平
    老子認為「道」是先於天地生成的,是天地萬物之源,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在內都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這種思想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種「天人合一」思想,這一思想為後來的莊子所繼承和發展。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對中國古代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閃光點是他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 讀懂《老子》|有道論與無為政治思想——老子思想綜述
    通過前邊章節的學習,我相信大家對於老子思想有一定的把握,今天我將老子思想的兩個核心觀點——有道論與無為政治,做一個概括性的綜述,來幫助大家加深對老子思想的理解。老子一定是對道完全信任的上士,但是老子既然宣稱道不可經驗,那麼,老子也一定沒有見過、聽過、感知過道。這樣我們就要奇怪了,他老子依據什麼來斷定道必然實在呢?老子的依據無非是思辨地思考和邏輯推理。這就像愛因斯坦根據他的理論來推論引力波、黑洞等事物一樣。講到這裡,問題也就清楚了,老子其實也並沒有見過、聽過,或感知過道。
  • 《老子新繹》為了知人論世 讓我們先了解老子的生平大概
    《老子》一書,妙不可言,真非常道;老子其人,猶如神龍,真非常名。為了知人論世,讓我們先了解老子的生平大概。根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記載,老子是「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姓李,名耳,字聃。所以嚴格說來,老子應說是陳國人才對;說他是楚國人,那是司馬遷根據後來的行政區域來界定的。不過,無論是陳國或楚國,相對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各國,都是地在黃河之南,所以說老子是當時的南方人,則無疑問。《莊子·天運篇》記述孔子五十一歲時去陳國沛邑(苦縣附近)見老子,老子這樣說:「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可見在古人心目中,地域觀念非常濃厚,彼此論籍貫時,會有南北之分的。
  • 《華聖·老子大傳》在京啟動 走近思想巨擘老子
    本報訊(記者陳濱)一部反映中國古代思想巨擘老子的影片——《華聖·老子大傳》在京啟動。主要演員從全國海選,影片拍攝完成後,將以多國文字向全球推廣。影片出品方同時宣布,面向全國徵集老子生平、思想及相關素材。
  • 老子生平(四):出世與入世
    老子也就在這戰國初年,真正地飄然遠去。 老子離開的準確時間,我們已經無從考證。我們只知道老子活了很長歲數,《史記》中說他可能160歲,也可能有200多歲。這些我們都無法考證,唯一肯定的是老子活了很久。他在和老子相處的幾天裡和老子暢談人生理想,詢問老子對天理倫常的看法。幾日下來,老子卻聽得多,說得少。尹喜見此,有些著急了,問道:「先生,你這麼大的學問,為何今天卻要一聲不響的離開。難道您不想把自己的才學留給後人嗎?」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千百年來對其思想的研究和解釋則不下千百萬言,莫衷一是,令人困惑不已。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無為」,從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即什麼都不做。
  • 印度修行精義:關於《奧義書》
    讀完公眾號的「印度修行精義」系列,轉頭再去看佛教、道家等經典,或有提綱挈領的感覺。而且,靈性修持者要想達到至上的目標,就要具備某些資格:首要的就是不執著,包括思想、欲望、感情等方面的不執著;其次,修持者對他的工作和行為的結果不要求任何回報。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這些是很難辦到的。
  • 韓愈批評道教思想,說老子的見識狹小,為什麼他會這麼說?
    文章作者:琢磨君現代人,一提起老子及其《道德經》,往往都會心生崇拜之情。因為老子被後世尊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道德經》更被譽為萬經之王,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因此,魯迅先生說道:「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但令人奇怪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韓昌黎,他卻極力反對老子及其道家思想。韓愈在《原道》中說道:「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老子的處世思想:節儉淡泊、謙下不爭寵辱不驚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講老子的處世思想。老子認為人生應純樸自然,真實無偽。矯揉造作,裝腔作勢,表裡不一,華而不實乃是他所深惡痛絕的,而現實中由於追名逐利、貪圖物慾,人早已失去了其純真的天性。因此老子「崇儉」的思想,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唐代李商隱講「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此可謂一語道出了治國的奧妙。無論何時,勤勞節儉都是國富民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之一。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提倡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勤儉建國,同樣也是建設現代化中國的重要保證。
  • 老子的宇宙哲學及其辯證邏輯
    一、老子的玄秘生平老子姓李名耳,中國春秋時期楚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擔任過東周王朝管理圖書的官。見周朝衰敗,乃離開,至函谷關。著《道德經》五千言,後世亦稱其書為《老子》。書成,騎青牛出關而去,世人莫知其所終。老子比同時代的中國另一位大思想家孔子大20歲。孔子曾向老子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