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批評道教思想,說老子的見識狹小,為什麼他會這麼說?

2020-12-20 琢磨君專欄

文章作者:琢磨君

現代人,一提起老子及其《道德經》,往往都會心生崇拜之情。因為老子被後世尊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道德經》更被譽為萬經之王,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因此,魯迅先生說道:「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但令人奇怪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韓昌黎,他卻極力反對老子及其道家思想。韓愈在《原道》中說道:「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韓愈認為:老子輕視仁義,並不是詆毀仁義,而是由於他的觀念狹小。這好比坐在裡井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並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認為仁,把謹小慎微認為義,他輕視仁義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說的道,是把他觀念裡的道當作道,不是我所說的道。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觀念裡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凡是我所說的道德,都是結合仁和義說的,是天下的公論。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拋開了仁和義說的,只是他一個人的說法。

韓愈在《原道》中批評了道家舍仁義而空談道德的「道德」觀,論證了儒家社會倫理學說的歷史合理性,並以儒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為對比。他還批評了佛家和道家置天下國家於不顧的心性修養論的自私和悖理,揭示了它們對社會生產生活和綱常倫理的破壞作用!

韓愈

在現代人看來,老子的道教思想博大精深,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卻要極力貶低老子,認為老子是思想和見識都很狹小呢?他這麼說到底對不對呢?

01

韓愈說出這種話,有點為他心中偶像孔聖人鳴不平的意思。

韓愈在《原道》中緊接著說:道家的人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佛家的人也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研究孔學的人,聽慣了他們的話,樂於接受他們的荒誕言論而輕視自己,也說「我們的老師曾向他們學習」這一類話。他們不僅在口頭說,而且又把它寫在書上。

不可否認,孔子勤學好問,曾經的確向老子請教過禮的學問,而且還被載入史冊。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麼記載的:

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

孔子離去以後,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遊的可製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是駕著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宋代《太平廣記》中則是這樣描述的:

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

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

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的。」

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哪些仁義之類的有什麼用呢,那不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說先三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晉了七十多個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

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你說哪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陳相因的舊東西。『跡』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記,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麼不同嗎?」

老子的這番話讓孔子啞口無言,陷入了深思,三天都沒有說話。孔子對弟子們說:我覺得老子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

02

許多人看到老子和孔子之間的對話,便不由自主地貶低孔子,而尊崇老子,甚至是把老子神化為神仙!

但是,韓愈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人們只是喜歡聽怪誕的言論,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結果。

在韓愈的另一篇《師說》中,韓愈再次替孔子洗白,他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子。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由此可見,孔子只是謙虛好學,並不一定是真的不如老子。

孔子

03

老子的思想就一定都正確嗎?不一定!

比如說,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道德經》第五章也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韓愈在《原道》中反駁說:道家所說的「如果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只要砸爛鬥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爭奪了」等等這些想法,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話罷了。如果古代沒有聖人,人類早就滅亡了。為什麼呢?因為人們沒有羽毛鱗甲以適應嚴寒酷暑,也沒有強硬的爪牙來奪取食物。

韓愈認為:人類社會不能完全按照自然的那套規則來行事,還需要積極地治國理政,處理好君臣百姓等等社會關係,這樣才能保證高效的社會生產力,才能保證大家的衣食住行。

要想管理好如此眾多的人,儒家的「仁義道德」,以及法律法規就顯得格外重要。而道家所說的「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聽起來很美好,但是實行起來效果並不理想!

老子

04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西漢初期,君王們都是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來治理國家,修生養息,老百姓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富裕。但是從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以至於後世數千年,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以「儒家思想」治國理政。

而孔子本人,更是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時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更是已經深入人心。比如說,「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被作為道德、倫理準則,寫入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

05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那麼老子的道家思想就不重要嗎?非也!

儒家和道家都重視未來的發展,因為沒有未來的話,那人類怎麼可能安寧呢?因此,老子和孔子都想找到一個方法,可以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

孔子的儒家,用的是「一陰一陽謂之道」裡面的陽性的概念,他主張通過倫理關係來建立仁義禮智信的社會秩序。儒家所重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人本位的,談的是「以人為本」。

老子的道家,用的是「一陰一陽謂之道」裡面的陰性的概念,他主張透過自然現象,而不是倫理關係;他主張發揚自然之道,而不是造就一種禮教或教化,或者道德標準。道家所重視的,是人與跟宇宙的契合,更多的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儒家代表陽,道家代表陰,一陰一陽謂之道,兩者平衡發展,互相取其精華,才能更好地為人類社會服務。因此在我們現在社會,一方面要主張以人為本,注重道德仁義的建設;另一方面又要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講究科學發展觀!

這就是儒家和道家互相發展、互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後的歷史選擇!

結語:

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各有優缺點,韓愈極力貶低老子道家思想並不可取。儒家思想,教人仁愛道義,積極進取。道教思想,教人清心寡欲,看透事物本質,智慧做人做事!

儒家的精神是「入世」,要有理想,要有抱負,要進取不懈,但儒家之經典《中庸》卻融入了道家的精神,這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做人難、辦事難,光是一個勁地冒進,撞了南牆也不回頭,這樣死了也於事無補。所以說,我們做人做事還得要有點「出世」的道家精神。

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志存高遠,卻又不拘泥於眼前的小事、雜事、亂事,這才能以坦蕩的胸懷幹成大事!朋友們,您現在更喜歡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老子到底去了哪裡?有人說秦國,有人說天竺,其實老子回到了故鄉
    老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史可考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留下了五千餘言《道德經》闡發自己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源泉。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在研究《道德經》,從中汲取智慧。老子這麼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生平卻極為神秘。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相信,老子西行去了秦地,並不知所終。
  • 道教鼻祖的聖地——洛陽老子紀念館,中國道教的祖師廟
    第三站:洛陽老子紀念館,中國道教的祖師廟第一站咱們拜謁了東關大街上的&34;和&34;,見識了兩個文化先驅的歷史性會晤,沿著東關大街向西走,遊覽了古老的東關清真寺和洛陽八大景之一的&34;景區。老子是道教的祖師,因其留著的《道德經》及思想對後世的影響,被道教奉為&34;,&34;,為道教三清道祖中的&34;,俗稱&34;。
  • 道教祖師老子的啟蒙老師是誰呢?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又名老聃。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其作品《道德經》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姓李,名耳,又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提到佛道之爭,大概最先掠過我們腦海的就是《西遊記》中車遲國鬥法的場景,可為什麼兩個不同的宗教會有「爭」,它們「爭」的到底是什麼?而又為什麼道教往往被歷史書寫成落敗的一方呢?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北京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程樂松,請他為我們帶來一些關於佛道之爭的全新視角。
  • 老子說的「四大」,與佛教的「四大皆空」相同嗎?
    鮮為人知的是,在老子的道教中,也存在四大皆空。首先來說,佛教來源於印度,因此佛教的四大皆空與古印度有很大關係。佛教的四大皆空指的是地、水、火、風四種自然現象,那麼「空」指的是什麼呢?「空」則是無限的意思。在古印度人的眼中,世界由地、水、火、風是四種基本元素組成,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這就是佛教中的四大皆空。
  • 「長生不老」思想,不是道教的專利
    一談到長生不老這個話題,人們便似乎馬上將它與道教等同了起來,以為它是道教獨有的「專利配方」,因為無論是從遠古時代的宗教神話傳說來看,還是從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帝王求取長生之術的史實來看,長生不老的話題與道教捆綁的最為緊密,名聲也是最響亮的。
  • 比較老子、孔子思想的異同
    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受到重視  老子長期擔任周朝圖書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學問大,最多是圖書館館長吧,這使他有條件閱讀大量別人看不到的各種圖書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與勤奮,使他通曉政治、歷史、禮樂、天文、地理、人倫等,老子既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學家。孔子曾經兩次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道和禮,孔子回來告訴他的弟子們說:老子像一條龍!
  • 老子活了多久?有101歲和160歲之說,可胡適卻不這麼認為
    老子,字聃,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其所著的《道德經》,與《易經》和《論語》同被列為影響中國人的三大著作,可見老子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那麼,老子活了多久?有101歲和160歲之說,可胡適卻不這麼認為。
  • 林語堂說,什麼使中國人成為哲學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跟莊子被稱為老莊。在道教裡,老子被尊稱為道教始祖,而在唐朝,老子被尊稱為李氏的始祖。在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是中國文化的兩個方面,代表一種文化的不同的價值取向,都是對「道」的探尋。
  • 為什麼佛教和道教一直認為如來佛祖釋迦摩尼就是太上老君老子本人
    老子李耳,字伯陽,也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地位尊崇的太上老君,老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直到現在都還產生著深刻影響!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太上老君:張天師推老子為道教始祖,被黃帝封為:道德天尊
    真正懂得老子文化的人都知道,老子的學說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形成,是以自然法則為根本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學說。而道教的歷史不過兩千年,在漢朝的時候,張道陵在四川創立,以「道」為最高信仰,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更早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 為什麼中國文化更推崇孔子,西方思想界更重視老子而輕視孔子?
    可以說,如果沒有孔子的思想,中國古代也不會有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及其文化,也沒有持續這麼長久的君主專制。至於老子,這位神秘的大哲人在中國民間的影響似乎要小一些。相比於孔子,老子更像一位先知,一位神秘人物。他的思想啟發和影響了後來道家哲學和道教,也對中國古代藝術、古代兵法以及特殊時代的治世思想產生了影響(如西漢初期的黃老之術、魏晉的玄學)。在西方社會,尤其是西方思想界,老子的影響和地位其實不弱於孔子,甚至在某些方面要高於孔子。
  • 老子三大爭議:誰是老子,道德經是他寫的嗎,他去哪了?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創始人公認是老子,在道教神仙體系中,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並列為「三清」,是道家最高的存在。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宗教將其神秘化,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撲朔迷離,2000年來有關他的來歷至今沒有定論,眾說紛紜。
  • 老子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道法自然這又是一章,玄之又玄的文章,短短幾個字,卻十分難理解,所以老子說,知我者希呀!請問這麼幾個字,鬼知道你的意思?唉!怎麼辦,我們只能依據隻言片語,大膽推理!當然這也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也是老子思想經久不衰的根源。好了,閒言碎語不多講,先來解釋一下吧!我們來看第一句,知,不知,上;這四個字,裡面的含義深厚無比!翻譯過來就是,知道自己的無知,是很好的,是高明的,是吉利的。這個上字用的妙極了!我們的老子可能,應用了易經上的預測學,來闡述為人處世的大道理。但是老子的學說,是極為高明,極為科學,極為智慧的,當然易經也不錯。
  • 老子:流傳千年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說透天規
    說到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自然繞不開創始人老子。老子建議無為而治,其學說對我國哲學開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開山祖師。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隨著封建時代的發展,老子的思想越發受到統治者的歡迎和應用,不僅如此老子還成了國際文化名人,國際百位前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不僅如此,由於老子太神秘,民間還把他跟「太上老君」扯上了關係。
  • 老子莊子學說如何成為道教丹鼎符籙方術
    因《老子》著作中帶有神秘色彩,有「穀神不死」 、「長生久視之道」。《莊子》書中有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等養身成仙論調,即被道教奉為主思想,成仙脫俗、長生不老、清修煉丹終成道教的神仙思想和成仙方術。
  • 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老子反對仁義的三個理由!
    中國文化是非常的多元化,在歷史上主流的思想儒家道家佛教這三個是最為核心的。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的時候,其實儒學和道家就是佔據一個主流位置的。儒家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典型,核心的一個字就是仁。從漢武帝開始儒學就成為了一個主流的思想,對後人的一個影響也是非常的大的。但是有個學派對儒家的學說並不是很贊同,那麼這個就是道家。道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道家就是儒家的一個對立面道家是反對仁義的,道家是一種自然哲學。那麼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呢?是不是針對孔子和孟子,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那麼這是什麼原因所決定的呢?
  • 道教總說的「玄之又玄」的玄,到底什麼意思?
    道家經典《老子》中曾多次使用「玄」,如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深矣,遠矣」,其意義為「渺冥幽遠」,是對「道」或「德」的一種形容。 道教初始,沿襲老子「玄」的概念,衍化成為教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老子想爾注》說:「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