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到底去了哪裡?有人說秦國,有人說天竺,其實老子回到了故鄉

2020-12-21 夢露居士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老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史可考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留下了五千餘言《道德經》闡發自己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源泉。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在研究《道德經》,從中汲取智慧。

老子這麼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生平卻極為神秘。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相信,老子西行去了秦地,並不知所終。

老子西行的故事是這樣的:老子本是周王室守藏史之史,他見到周王室衰微,於是騎著一頭青牛西出函谷關(也有人說是散關)。守關的官吏名叫尹喜,他看到打東邊來了一道紫氣,便知道是有聖人來了(這就是成語「紫氣東來」的來歷)。於是他留住了老子,求他留下一部著作,老子拗不過尹喜,便寫了五千餘字的《道德經》,之後他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

然而這終究只是個傳說而已,歷史上真實的老子並沒有西行,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著書講學。

在先秦時代,並沒有老子西行的傳說。相反,在《莊子》一書中卻記載著老子辭官後回了家鄉。比如《天運》一篇中寫著,子路曾跟孔子說,自己聽聞老聃免官後回到了故鄉: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莊子·外篇·天道》)

《天運》一篇中也寫著,孔子五十一歲那年還沒有聞道,於是前往沛地拜見老聃: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莊子·外篇·天運》)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老子的故鄉是楚苦縣厲鄉曲仁裡(老子在世時,苦縣屬於陳國,後來屬於楚國),在今天的渦陽縣、鹿邑縣一帶(渦陽屬於安徽,鹿邑屬於河南,兩地在爭「老子故裡」的名號,其實兩地相距不過八十公裡)。看地圖便可知曉,老子故鄉距沛(今天的徐州)很近。

所以,依照《莊子》的說法,老子辭官後回到了故鄉。

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老子過關的故事,但他沒有寫老子去了哪裡。

司馬遷寫道,老子在過關時,被關令尹留住,寫了五千餘言的《道德經》。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司馬遷隻字未提老子「西行」,更沒有說老子過的關是函谷關或散關。不過從《老莊申韓列傳》中推測,老子最終還是回到了故鄉。

司馬遷說,老子的兒子李宗當了魏國的將軍 , 封在段幹: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魏國正在老子故鄉附近,雖然《史記》中的這個記載在時間上有很大的差距(因為老子與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比孔子年紀更大,孔子生於公元551年,而魏國成立於公元403年,老子的兒子怎麼也不可能在魏國當將軍),但是這說明司馬遷認為,老子的後代活躍於其家鄉附近。這條記載從側面證明了老子回到了故鄉。

司馬遷還說,戰國時楚人老萊子也被人認為是老子。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如果老子去了秦地,當時的人絕不會將楚地的老萊子說成是老子。這也說明老子回到了故鄉——陳國,後來成了楚地。

老子回到故鄉,自然是著書講學,影響力很大。因為據《莊子》一書記載,老子逝世時,為他痛哭的人很多。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莊子·內篇·養生主》)

從老子創道家學說開始, 一直到西漢初年 ,道家學派一直活躍在以陳地為中心的鄭、宋、齊一帶,這也說明了老子的影響力。

那麼老子西行入秦的傳說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可能要怪司馬遷。

司馬遷在《老莊申韓列傳》中記載了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也有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而太史儋曾經入秦見秦獻公: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也許正是根據這一記載,後人創造出了老子西行入秦的故事。因為秦國最終一統天下,如果老子去了秦國,豈不能暗示老子很有遠見卓識嗎?

首先記載老子西行故事的是西漢的學者劉向,他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系統敘述神仙的傳記《列仙傳》,把老子當成了神仙人物。

在《列仙傳》中劉向是這樣描寫老子出關故事的: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列仙傳》)

與司馬遷記載的故事相比,劉向的故事有兩個區別。第一,他寫明了老子是乘著青牛車出關的,居士我想想也很有道理,因為老子畢竟是中央官員,怎麼也應該有輛車吧;第二,他明確地說出了老子的去向——入大秦。

唐代司馬貞在著《史記索隱》中,為這個故事添加了更多細節:

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史記索隱》)

從此在大家心中,老子就以青牛為坐騎了。

那麼劉向、司馬貞等人為什麼認為老子騎的是青牛呢?很可能因為古人認為青牛是一種神物,是木精、樹神。

《錄異傳》中說,秦文公曾經砍了一棵巨大的梓樹,樹被砍斷後,有一頭青牛(樹神)走了出來,進入了灃水中。秦文公還專門立「怒特祠」來祭祀青牛,從此青牛成了民間信仰中的神物。

晉代道士葛洪的《抱樸子》一書中也記載:

千歲松樹……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壽萬歲。

也許正因為如此,人們才願意相信,仙風道骨的老子是騎著青牛出關的吧。

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又誕生了老子化胡的傳說,即老子西行去了天竺,創立了佛教。

佛教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當時中國人還不了解佛教思想,他們見到佛教徒們個個生活簡樸,清心寡欲,而中國的道家也主張清靜、空虛、無為、寡慾,與佛教很相似。所以在當時中國人的觀念中,佛教與道家是相似的,人們常把佛陀和老子放在一起祭拜。

佛教徒們為了在中國傳播佛教,也利用中國人的這種誤解,改造了「老子西行」的傳說,創造了「老子化胡」的故事。

佛教徒們說,老子先去了西域,後又到了印度,他化為釋迦牟尼,創造了佛教。所以佛教與道家同根同源,信佛即是修道。這一說法在中國廣為流行,比如後漢書記載:

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後漢書·襄楷傳》)

所謂「浮屠」就是「佛陀」的另一種翻譯,可見東漢時期,已經有人說老子去了夷狄之地,做了佛陀。

到了東漢末年,張道陵、張角等人創立了原始道教。道教吸收了先秦道家思想,並將老子奉為創始人。此時的道教是一個新興宗教,而佛教則已經站穩了腳跟。道教為了跟佛教搶客戶、爭市場,便利用了佛教徒創造的「老子化胡」傳說。

西晉有個道士叫做王浮,他改造了「老子化胡」的故事,寫了一部《老子化胡經》。

《老子化胡經》中寫道,老子出生在商代,並一直活到了周代。當時的天子是周昭王,老子西出函谷關,並把守衛函谷關的官吏尹喜收為徒弟。老子出關以後就到了西域,他在西域創建佛教,被人尊稱為清淨佛。後來在周桓王的時代,老子派弟子尹喜到天竺投生為一個小國的王子,即喬達摩·悉達多。後來悉達多出家,在天竺宣傳老子的思想,教化胡人。

王浮的目的很簡單,他偽造《老子化胡經》是想證明佛教比道教低一輩,道教的地位比佛教高,道教才是最正宗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相關焦點

  • 老子,是哪裡人?有人說是河南人,有人說是安徽人
    文/江湖三十年說到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與哲學家,也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知名度自然不言而喻!但是,你知道嗎?這麼多年,關於老子的籍貫問題,一直有爭議!坊間,關於老子,究竟是哪裡人,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說是河南人,有人說是安徽人。今天,我們百家號:圖報,就和大家來聊聊這個話題!
  • 老子出關:出的是哪個關?出關後又去了哪裡?
    《莊子·寓言》稱「老聃西遊於秦」,莊子為老子行蹤確定的方向和目的地是向西去往秦國。老子西行是基本被認可的,但是究竟向西去了哪裡,成為了爭論的焦點,這就涉及到老子離去之時到底經過的是哪個「關」。有人說此「關」是指楚國的關隘。
  • 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後漢書》裡怎麼說的?
    一:老子為何人?為何西出函谷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為貴族,曾擔任守藏史,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圖書管理員。最後老子在函谷關留下《道德經》,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西出函谷關而去,不知所蹤。二: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就消失了,去哪裡了?老子西出函谷關去向一直成謎,但也引起很多後人猜想。
  •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回到了家鄉養老
    老子也一直是被我們神化的人物,不僅出現在各種仙俠鬼神風水宗教裡面,甚至連他的去向也一直眾說紛紜。而最被大家認可的,就是認為他騎著大青牛從函谷關出去後,就消失了。其實這種說法是缺乏史料支撐的。唯一這麼寫的,也不過是司馬遷的《史記》,但是《史記》的水分有多大,是眾所周知的。
  • 老子三大爭議:誰是老子,道德經是他寫的嗎,他去哪了?
    在《莊子》一書中稱老子為老聃,漢代鄭玄在《禮記·曾子問》也同樣稱呼老子為老聃。說他「坐而皓首,故稱老子」。還有的史料記載說:「老子老而隱,故稱老子。」這些資料都顯示出老子,應該是一個姓李名耳,字聃的古代哲學家。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比較奇特,認為「老」不是敬語,而應該是姓。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熟悉天道,正是因為職業原因。二老子何以西出函谷關?《史記》的記載是:「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後代有人說老子是為了躲避戰亂而西行,此說稍有不妥。並恩賜關中土地,從此西秦改名秦國。有了大面積的耕地,所以秦國很快富裕起來,到老子那個年代秦國已經成為東周各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此之時,東方齊國,南方楚國實力也較為強大。老子分析認為將來能夠統一中原、打敗齊楚的必定是秦國。所以老子入秦進行考察。老子入秦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秦國當時的領土就是之前周天子的領地。
  • 歷史上,老子到底活了多少歲?為何《史記》說他活了160歲?
    之前和大家聊了聊老子《道德經》中的養生方法,有的朋友就私信和我討論,老子是真的活了一百六十歲嗎?這現實嗎?那不如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關於老子的記載,要追溯到《史記》,太史公是這麼說的:「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可能老子活了一百六,也有人說他活了二百多歲總而言之,是很長壽的。
  •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老子在聆聽中還教給我們一個大智慧,當注意聆聽道,不要錯過了那個道。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41章)這是老子對人們聆聽「道」時的不同反應所做出的概括。老子說,上等的士人聆聽到了道,就勤奮地去實行。
  • 老子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於是乎,老子緊接著又說,不知,知,病。翻譯過來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那就不好了,或者說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在那裡!那就有問題了!注意這個病字,病代表,缺陷,毛病,以及一系列,不如人意的現象,知道自己的毛病,那叫有自知之明,通俗來講,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或者說不懂裝懂,那叫屎殼郎上樹,麻木不仁!背著牛頭不認髒,理解了吧!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那麼道的規律到底是什麼呢?主要可以分為兩方面:1、一切現象都是相反相成的宇宙間有很多相反的性質,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等。這些性質相互對立,卻又相互成就,不可分離,如果離開其中一方,就不會有另一方了。比如我們說某物高,是因為有矮的東西和它相對,所以沒有矮就沒有高。
  • 老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精義
    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之典籍被王子朝攜至楚國,而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回到自己的故鄉居住。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來到老子故裡,向老子問道。孔子向老子問道畫像後來老子看到周朝日益衰敗,就離開故裡西出函谷關,到秦國講學。函谷關守將尹喜素聞老子大名,希望老子著書,把學問留給世人。
  • 【老子傳說】趕山鞭和老君臺
    老子每次從這裡走過,總要對它嘮叨一陣:「隱陽山哪隱陽山,你給人造的罪太大了,我恨不能用這手裡的趕牛鞭子一鞭把你打下去!」後來,老子離開家鄉,西行到秦國講學去了。說也奇怪,他剛一走,苦縣東門裡邊他講學的地方一下子塌陷下去了,原來那片青青的草地變成了水清見底的綠湖,湖裡長出磨盤一樣大的蓮葉和各種顏色的蓮花,湖當中只留下一片長著那棵大松樹的小島嶼。再說老子到秦國講學已經一個多月了,這時候,因為他的青牛馱著他飛過函谷關,使他變成了仙體。
  • 初解道德經41——老子說的到底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
    其實,對於這個言論,人們的態度就可以分成三等。上士就是那些真正聽懂了之後,一生向善,積福積德之人。中士就是那些沒有完全明白,但也照著做的人。他們往往行善一段時間以後,一遇到被人辜負的事情,就開始懷疑這條言論到底說的對不對。他們會說:好人也不一定有好報啊,你看我對誰那樣好,結果怎麼樣了?
  • 戴建業:《老子》的作者之謎——老子、老聃、李耳究竟是幾個人?
    自此之後就沒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有人說他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有的說他兩百多歲無疾而終,至於道教徒稱他長生不死,那就更是雲霧裡去了。老子和老聃是不是同一個人?因秦漢有些書中引用《老子》的言論,有時冠以「老子曰」,有時又指稱「老聃曰」,有人便抓住這一點斷言,「老子」與「老聃」是兩個人,《老子》的著作權至少有部分屬於「老聃」。那麼是不是這樣呢?
  • 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荷蘭教授認為,去了印度重新創業
    為什麼老子如此的神秘?實際上,只因為他做過一件事,時值壯年的他選擇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從此世上再也沒有人見過他本人。後人一直不斷地搜尋老子最終的去向,荷蘭萊頓大學漢學教授許理和人為,老子西出函谷關以後,一直忘西去了印度,創立佛教。到底這種說法是否經得起推敲呢,從一些史籍記載來看,不是沒有可能。
  •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天下先就是第一。那咱們看是不是這樣?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且我們前邊都多次證明一就是無為,二就是有為,三就是德。四就是天下(萬物)。我們在剛入道時說二的時候。講了幾個歷史人物,一個是。秦二世。胡亥。還有隋煬帝楊廣。還有就是那個西楚霸王項羽。二的道性就是兇殘。胡作非為。當道轉了一圈回到四的時候。就相當於兩個二同出那麼厲害。這個時候想想歷史中哪些皇帝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時候。想必該是有多少百姓,天下有多少蒼生經歷了連年戰火……。因此我們的聖人才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四),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河北淮南有座小城,相傳是老子故鄉,網友:到底是河南還是安徽?
    到目前為止,關於名人背後的爭論是無限的,特別是最近通過名人背後發展旅行,讓遊客通過歷史人物了解城市,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因此有河南省鹿邑縣和安徽省渦陽縣兩種說法,所以我們今天聊的是:河北淮南有座小城,相傳是老子故鄉,網友:到底是河南還是安徽?
  • 老子來自巫峽鎮(巫山)除啊親戚老子都不認
    >狠貨先給你嘗鮮巫峽鎮給你唱遍來自巫山生在三峽喝酒從來不虛場合鬥是比他嘉陵江邊所謂袍哥人家狠只會在我身下跟兄弟只要本家人平湖路的bro(兄弟)兄弟夥們都在party(聚會)繼續不停抽從來不停手進口茶葉國產的貨繼續不停roll(卷)你看我們每天chill(放鬆)看我們每天秀到底有好牛批
  •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圖片來源於網絡看了老子說的這句話大家可能會有點矛盾,老子既然主張「無為而治」,為什麼還要說「無不為」?一會兒說什麼都不要做,一會兒又說什麼都有要做,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當時正逢天下大旱,隨即丘處機開壇求雨,他對來使劉仲祿說:「如果老天肯降雨我就隨你去見成吉思汗,如果老天不肯降雨我就不去見他」,在丘處機開壇做法時突然天降大雨,丘處機馬上明白自己應該去見成吉思汗。
  • 劉先銀經典點說:鄧偉龍的老子「不尚賢」辨
    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吳國的政治家季札出訪衛國拜會蘧伯玉後就稱讚說:「衛多君子,其國無患也。」(《左傳》)可見,當時的蘧伯玉已經是諸侯國之間的「國際」道德模範了。作為一個國際名人,蘧伯玉以他的道德人格對於提升衛國的國際地位肯定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對於延長衛國的歷史壽命也必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一個人成就了一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