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鄭板橋善畫竹。他對竹的研究頗為深入,不但在實踐中勇於創新,在理論上也提出了諸多論述,從而豐富了繪畫理論的藝術寶庫,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財富。他在《儀真客邸復文弟》信中曰:「本來畫墨竹,幽人韻士,聊以抒寫性情,故畫有六法,惟竹與蘭不與焉。按畫墨竹;之始者,為唐張立。王摩詰亦擅墨竹。五代郭崇韜之妻李夫人,臨摹窗上竹影,別成一派。更有黃筌父子、崔白弟昆,皆工墨竹,筆致精細,神妙入微。宋元以降,有文湖州、蘇東坡、趙孟堅、孟、仲穆、管仲姬、吳仲圭、倪雲林等,諸子中惟湖州筆法,最臻神化。其布局,布淺深層次向背照應之分別;其補地,有邱石泉壑荊棘野草之變化;其點景,有煙雲雪月風晴雨露之烘託。是惟意在筆先,始能筆超法外,誠為畫墨竹之聖手。東坡與之同時,尚北面事之也。其後金之完言樗軒,元之李息齋父子、自然老人、樂善老人,明之王孟端、夏仲昭,都師法湖州兼師東坡。湖州、息齋,各立墨竹譜以傳厥派,後師承其法者,代有傳人。更有寫墨而兼擅勾勒著色者,有王澹遠、黃華、老人吳道子。畫紫竹者,有程堂;畫朱竹者有宋仲溫;畫雪竹者,有解處中。此猶如禪宗中之別派也。」由此可見,鄭板橋對畫竹的淵源和流派是經過深入研究的,故能瞭然於胸,如數家珍,並對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不僅如此,他對畫竹的感悟和論述是極為豐富和富有見地的。但要說鄭板橋在畫竹方面,最大的貢獻則是將情融入作品之中,達到動情感人的藝術效果。在這裡,僅列舉一幅作品《衙齋聽竹圖》進行賞析。(見圖)
《衙齋聽竹圖》
首先,從畫面上看,鄭板橋自下而上畫了兩棵竹子,竹節下短上長,符合竹子的生長規律。兩棵竹子一濃一淡,拉開了前後距離。竹葉縱橫交錯,乾濕濃淡相宜,水墨變化增強了畫面的質感,同時也能感受到畫家對行筆速度和水墨調和度的把握精準而嫻熟。為了打破兩棵竹子的平行格局,鄭板橋用兩棵無葉的小竹穿插其中,使畫面生機盎然,和諧自然,並為畫面反映的內容埋下了伏筆。其次,從作品所體現的內含上看,把鄭板橋對勞動人民的一往深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鄭板橋在畫面的右下角題詩曰:「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翁年學先生教拜。橄欖軒主人鄭燮。」其大意是:「我在衙門裡休息的時候,聽到竹子葉發出的蕭蕭之聲,仿佛是聽到了百姓的饑寒交迫的啼怨之聲。雖然我們只是州縣裡小小的官吏,但是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情可都牽動著我們的心啊。」在作品中,鄭板橋畫的是竹子,實則是借竹子直抒胸臆,表達關心貧苦大眾、心繫天下蒼生的仁愛情懷。鄭板橋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反映了他仕途的歷程,十二年的七品縣令生涯,使他更能了解民情、體察民情和心繫民眾。在他任職期間,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以拯救萬民為己任,任勞任怨,敢做敢為。乾隆十一、二年間,濰陽鬧饑荒,民不聊生。他決定開倉賑災,救民於水火,也因此被撤職罷官。辭官時曾寫詩:「烏紗擲去不為官, 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 秋風江上作漁竿。」他還曾寫下的《逃荒行》和《還家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災情和民情,反映了濰縣所經歷的巨大災難和勞苦人民所經受的痛苦。同時也體現出鄭板橋作為縣令與民眾感同身受、悲天憫人、愛民如子的博大情懷。在反映現實生活,表達真摯情感方面,鄭板橋的畫與杜甫的詩有同樣的情懷。鄭板橋在《與江昱江恂書》中道:「文章有大乘法,有小乘法。大乘法易而有功,小乘法勞而無謂。《五經》、《左》、《史》、《莊》、《騷》、賈、董、匡、劉、諸葛武鄉侯、韓、柳、歐、曾之文,曹操、陶潛、李、杜之詩,所謂大乘法也。理明詞暢,以達天地萬物之情、國家得失興廢之故。讀書深、養氣足,恢恢遊刃有餘地矣。六朝靡麗、徐、庚、江、鮑、任、沈、小乘法也。取青配紫,用七諧三,一字不合,一句不酬,拈斷黃須,翻空二酉。究何與於聖賢天地之心、萬物生民之命?凡所謂錦繡才子者,皆天下之廢物也,而況未必錦繡者乎!此真所謂勞而無謂者矣……曹氏父子、蕭家骨肉,一門之內,大小殊軌。曹之丕、植,蕭之統、繹,皆有公子秀才氣,小乘也。老瞞《短歌行》、蕭衍《河中之水》歌,勃勃冇英氣,大乘也。彼雖毒蛇惡獸,要不同於蟋蟀之鳴、蛺蝶之舞;而況麒麟鸞鳳之翔,化雨和風之洽乎!司馬相如,大乘也,而入於小乘。以其逞詞華而媚合也。李義山,小乘也,而歸於大乘,如《重有感》、《隨師東》、《登安定城樓》、《哭劉蕢》、《痛甘露》之類,皆有人心世道之憂,而《韓碑》一篇,尤足以出奇而制勝。青蓮多放逸,而不切事情。飛卿嘆老嗟卑,又好為豔冶蕩逸之調。雖李、杜齊名,溫李合噪,未可並也。」鄭板橋以佛教的大乘法和小乘法將歷代的文章分為兩大類。有現實內容、即有血有肉、與社會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稱之為大乘法。華而不實的稱之為小乘法。他提倡大乘法,貶斥小乘法。以上這篇文字將李杜稱之為大乘法,並極力推崇杜詩。他認為:「杜詩一首可值千金」。「大哉杜詩。」在《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中,對杜甫詩歌進行剖析,總結曰:「只一開卷,閱其題詞,一種憂國憂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廟丘墟,關山勞戍之若,宛然在目。其題如此,其詩有不痛心入骨者乎?」鄭板橋推崇杜詩,關鍵是杜詩切重現實生活,反映民間疾苦,起到匡世濟時的作用。同時也指責不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他曾云:「若王摩詰、趙子昂輩,不過唐宋間兩畫師耳,試看其平生詩文,可曾一句道著民間痛癢?」這裡對唐代王維、元代趙孟兩位著名畫家,因其作品脫離現實生活而加以批評和指責。由此可以看出在鄭板橋的觀念中,是以能否反映社會現實為其重要標準,來衡量詩文畫作的高下,也充分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思想意識。與傳統的自誤、自我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正是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使其在作畫時體現出人文精神,這種精神超脫了自我,更表現了竹子作為四君子之一的高風亮節的君子骨風,這也許就是鄭板橋畫竹的真諦,也許就是他畫竹的與眾不同之處,從而形成個人的繪畫風格,並突破前人藩籬,對藝術發展的真正貢獻吧。
作者簡介:
喬國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河南省書協刻字委員會委員、河南美協、作協會員。民盟河南省文化藝術委員會詩書畫支部「詩書畫工作室」主任、河南省鴻儒書畫院副院長、鄭州溱洧書畫院副院長。曾出版《中國當代書畫家作品叢集》、《刻骨銘心》、《畫餘閒好喬國強詩畫集》、《畫語詩心》、《走近吳燃吳燃繪畫藝術文集》、《契合丹青》(合作)、《陳天然繪畫藝術研究》等。作品和著作被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浙江師範大學、河南省工程學院、吉林省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集美大學圖書館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