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聽雨
白洋澱的回憶這個主題還在繼續。
最初選這個主題的時候,源於一個不經意的約定。多年之前,與澱區圈頭村幾位朋友小聚,當時酒過三巡,其實是三大碗。水區村的老鄉,好像喝什麼酒都跟喝水一樣。
那老鄉說,如果有空,去村裡劃著小船捕一簍小魚小蝦,回家讓你嫂子做鐵鍋熬小魚兒,再貼一圈棒子麵兒餅子,保你半鍋吃不夠,半斤喝不醉。
關鍵是,在家吃,你嫂子做的和飯店做的肯定不是一個味兒。
這約,一直記著,三嫂子的手藝一直沒嘗上。
不過,今天推薦的不是鐵鍋熬小魚貼餅子,是一組白洋澱本地畫家創作的一組白洋澱水墨荷韻圖。
清香
白洋澱風荷
白洋澱荷韻
一片秋雲半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借清曹寅荷花詩意即興寫故鄉白洋澱風荷圖以抒懷。
荷塘聽雨聲聲慢,一枝一葉總關情
秋雨荷塘
秋荷
晚秋荷韻,人們賞荷多在盛期,其實殘荷亦美,故鄉位於白洋澱邊,幼時常去澱邊觀荷,後雖因工作離開家鄉,然每有閒暇便回鄉採風,春夏秋冬之荷各具其韻,今即興寫晚秋之荷,以慰鄉思。
西澱風荷
王福增,河北雄縣人,省直政法機關幹部。自幼隨祖父習字學畫,山水花鳥人物無不涉獵。幼年家鄉自然風光及鄉情文化的目染與浸潤,註定了一生鄉愁文化的翰墨情緣。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故鄉題材主題性國畫創作,形成自己獨特藝術語言。創作了大量鄉愁系列國畫作品,引起業內專家學者廣泛關注,新華社等多家官媒曾對其專訪和報導。
王福增先生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曾經說:
我的家鄉南臨白洋澱,東靠大清河,北依華北商賈重鎮白溝,美麗富庶、人傑地靈。生於斯,長於斯。家鄉的每一個故事令我感動,家鄉的自然風光令我陶醉。你知道,白洋澱的自然景色非常的美,西澱風荷、東堤煙柳,美不勝收。故鄉的田園風光,恬靜而親切。輕浮的霧靄、落日的餘暉,令人心馳神往,思緒難收。每當想到這些,無盡的鄉思就會產生一種創作的衝動。我畫故鄉不僅因為我熟悉她,更因為我在這寄予了太多的情感,或許是一種責任。我也畫過江南水鄉,但我最鍾情的還是畫北方家鄉的水鄉。
我們都有自己的故鄉,我們都愛自己的故鄉,希望更多人能夠像王福增先生這樣,用自己的畫筆或是鏡頭,把故鄉寫下來、畫下來、紀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