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會否影響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

2021-01-18 手機鳳凰網

要聞 脫歐會否影響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2019年2月28日 15:18:3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林採宜」,作者林採宜,周俚君。

核心觀點:

1.英國與歐盟經濟往來較為密切,金融及保險服務貿易順差作為英國服務業增長的最大動力,歐盟為其貢獻超過40%。硬脫歐將給英國金融市場帶來較大不確定性,對英國和歐盟雙方經濟都將形成負面拖累。

2. 硬脫歐將使英國失去進入歐盟單一市場的「護照特權」以及面臨TARGET2歐元結算系統訪問受限等風險,將對英國銀行業和以歐元計價的交易結算業務產生一定影響,一定程度上削弱倫敦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但鑑於英國在金融行業各領域的絕對領先優勢,倫敦金融的中心地位不會改變。

3. 和歐盟其他國家相比,英國無論在地理位置、營商環境、金融產業生態及教育等各方面都更具優勢。只要這些讓倫敦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核心要素不發生改變,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就不會發生重大變化。

一、歐盟是英國金融服務順差的主要來源

1、英國與歐盟經濟往來密切,硬脫歐對雙方經濟都將形成負面拖累

英國與歐盟經濟金融領域存在較高的相互依存度。歐盟是英國最大的單一貿易夥伴,2017年英國對歐盟出口佔英國總出口量的47.43%,從歐盟進口佔英國總進口量的52.41%。同樣,英國也是歐盟的重要出口對象,對英國出口佔總出口量比約7.1%。此外,英國與歐盟間投資聯繫較高,英國對外投資中對歐盟投資佔比高達44.2%。若沒有相對緩和的過渡條件,硬脫歐所帶來的貿易關稅壁壘及金融服務阻礙將對雙方經濟都形成負面拖累。

2、英國經濟嚴重依賴金融服務,歐盟貢獻英國金融服務順差超過40%

英國是服務出口大國,其中金融及保險服務貿易順差佔比約53%,是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2016-2017年間,歐盟為英國金融及保險養老服務貿易順差貢獻約40%。硬脫歐將使英國失去進入歐盟單一市場的「護照特權」,英國金融服務業將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

二、硬脫歐將對英國金融服務業產生一定影響,但無妨倫敦金融中心地位

1、硬脫歐短期將對英國銀行業造成一定損失,長期影響取決於談判結果

銀行業是英國金融服務行業中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倫敦也是全球銀行業的中心。截至2017年,英國銀行業總資產佔英國名義GDP的426.1%,其中有38%為外國控股銀行在英國的子公司及分公司。從各國銀行按照國境和國籍區分的跨境頭寸比較來看,鑑於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擁有進入歐洲經濟區的「護照特權」,相比歐盟其他國家,英國吸引更多外資銀行,成為其他國家銀行跨境業務的首選之地。

一旦發生硬脫歐,意味著英國將失去歐盟單一市場的準入條件,成為第三國。對於曾在英國註冊合法信貸機構並僅獲得英國授權的金融機構而言,不能再行使「護照特權」來經營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業務,必須重新申請當地授權(分支機構模式)或在當地新建合法信貸機構(申請授權且成本較高);同時,歐盟其他國家也不能再以「護照特權」進入英國市場。

從銀行入境類別子公司(主要靠重新申請當地授權經營跨境業務)與分公司(主要以「護照特權」經營跨境業務)結構來看,對於需要進入歐盟市場的第三國而言,子公司與分公司各佔一半,考慮到多數第三國將英國作為子公司註冊國首選,硬脫歐將改變第三國銀行在英國與歐盟市場間的業務模式和法律實體結構,也將對英國銀行業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對於總資產佔比較大的英國本國銀行而言,歐洲經濟區EEA是英國金融機構國際貸款的主要流向之一,硬脫歐意味著英國銀行業跨境業務板塊短期內將面臨較大損失。

事實上,自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以來,全球各大投資銀行已經開始制定應對硬脫歐的相關計劃。截至2018年末,美林美銀已提前完成轉型準備,其他銀行則正採取措施,將受歐洲業務經營結構和法律實體關係調整影響的業務從英國轉移到歐洲大陸其他國家。估計將有3.1-3.5萬個工作崗位因業務轉移而面臨風險,佔目前工作崗位數比例約6%。但由於各大投資銀行業務轉移較為分散,儘管其他國家或從中獲益,但短期內不可能替代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

2、英國保險業受硬脫歐影響相對較小

英國作為全球第四、歐洲第一的保險市場,在脫歐公投結束的2016年仍有3.7%的市場增長率。在全球前五大保險市場中,英國是唯一保持保險貿易順差的國家,其中31%的保險服務出口到美國,出口至歐盟的保險服務佔比約為28%。鑑於保險行業需要儘可能降低風險,通常以重新申請當地授權入境經營為主,因此英國保險行業在歐盟的業務短期內受硬脫歐的影響相對較小。

3、倫敦歐元清算業務不會迅速轉出

在以歐元計價的交易中,英國清算業務市場規模佔比較大,根據上議院報告,英國歐元清算業務佔全球70%左右,價值9300億歐元。若英國無協議脫歐,由於不滿足TARGET2(歐元跨境支付的結算系統)的位置要求,英國的銀行和指定的金融機構將面臨不能直接進入TARGET2結算系統,以及失去歐盟對金融實體的集中交易對手方(CCP)認定的風險,從而影響以歐元計價的證券和衍生品交易的結算與清算業務。

在英國以歐元計價的清算業務中,倫敦清算所(LCH Group)佔比最大,由註冊於英國倫敦的LCH Ltd和註冊於法國的LCH SA共同運營。其中,LCH Ltd稅後利潤約為LCH SA的三倍左右;業務分布上,LCH SA清算產品品種和範圍也相對較少。因此,若要將位於倫敦的LCH Ltd較大的清算業務量及複雜豐富的產品清算工作轉移至歐元區,將面臨較大的轉移成本。

事實上,2019年2月4日,歐洲證券市場協會(ESMA)與英國央行宣布就CCP的合作和信息共享達成了諒解備忘錄,這意味著在英國無協議脫歐的情況下,位於倫敦的LCH Ltd在2019年3月29日之後仍能繼續提供所有產品和清算服務直至2020年3月30日。同時LCH Ltd也將尋求ESMA第三國CCP的永久承認。因此短期來看,硬脫歐對倫敦清算業務造成的損失有限,長期仍取決於英國與歐盟間的後續談判。

4、英國是全球場外外匯及利率衍生品的交易中心,硬脫歐對其影響有限

英國倫敦作為全球場外外匯、場外衍生品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額均為全球第一,並且遠超歐盟其他國家。由於外匯交易的結算是通過CLS(跨境外匯交易全球清算結算體系)進行,因此硬脫歐對英國場外外匯交易影響相對較小。

鑑於硬脫歐後英國面臨TARGET2歐元結算系統訪問受限的風險,目前英國市場以歐元計價的場外利率衍生品交易或將面臨轉移風險。考慮以歐元計價的場外利率衍生品交易英國所佔份額較大(佔比74.9%),硬脫歐對倫敦全球場外利率衍生品交易中心的地位存在一定削弱作用,但短期來看不會被替代。

5、股權交易短期受硬脫歐影響有限

截至2018年11月,倫敦證券交易所全球市值排名第七,僅次於泛歐交易所;但月度交易額高於泛歐交易所,倫交所仍是歐洲最活躍的證券交易所。同時,倫敦證券交易所國際化程度高,非英國國家上市公司市值佔比約為43%。由於股權交易由各證券交易所直接執行,因此硬脫歐對英國股權交易的影響較為有限。

6、硬脫歐對倫敦全球能源及有色金屬期貨期權交易中心的地位影響有限

根據交易所期貨期權合約交易量排名,2018年英國倫敦的歐洲洲際交易所(ICE Futures Europe,前身為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位列全球第八。目前全球65%以上的原油掛靠布倫特定價體系,而ICE Futures Europe處理著全球一半以上的原油和精煉油期貨交易。在全球能源期貨期權合約交易量Top10中,ICE Futures Europe有三類合約位列其中;並且在佔全球能源期貨期權交易量89%的Top40合約中,ICEFutures Europe合約(Top40內)交易量佔比高達21.91%。

倫敦也是全球有色金屬期貨期權交易中心,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價格和庫存是全球大部分有色金屬生產和銷售參考的重要指標。目前國際金屬期貨市場已逐步形成LME、COMEX和SHFE的三角競爭關係。LME在銅、鋁、鉛、鋅、鎳等重要有色金屬期貨期權交易量均位列全球前三。

同時,考慮目前市場大宗商品交易多以美元計價,硬脫歐對倫敦作為歐洲主要的石油和金屬期貨期權交易中心地位的影響有限。

7、倫敦吸引風險投資能力仍為歐洲第一

自2016年脫歐公投以來,儘管面臨脫歐風險,2017、2018年,倫敦吸引風險投資總額分別為24.9、18億英鎊,均為歐洲最高。科技生態系統排名中,倫敦位列全球第三,為風險投資資金提供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雖然,硬脫歐將為倫敦金融環境帶來各類不確定性,一定程度上將影響未來風投資金的選擇,但短期內倫敦在該領域的絕對領先優勢仍難以改變。

三、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短期難以被替代的原因

事實上,成為全球金融中心需要長期的市場積澱。只要使倫敦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核心要素不發生改變,那麼倫敦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會因硬脫歐而發生重大變化。

1、英國倫敦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處理跨境金融交易方面擁有時差優勢

倫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倫敦時區與美國、日本間的時差都在5-8個小時,能夠在同一天處理美亞歐的全球金融業務。而歐洲大陸國家與倫敦同一時區的大城市只有葡萄牙裡斯本。

2、英國的法律體系為金融投資者提供優質穩定的營商環境

英國採用英美法體系慣例法,相較於以德國法國等為代表的大陸法體系而言,英美法體系更適應充滿變化的金融行業發展,對金融創新業務能及時給予法律支持。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排名中,2019年英國綜合排名位列世界第9,德國、法國則位列24、32。

3、英國倫敦在金融產業生態方面更具優勢

A. 金融監管

在監管方面,英國採取原則性監管,金融危機後開始實行「雙峰」金融監管體制,一方面減少金融機構的監管成本,提高金融機構運營效率和收益;另一方面,進一步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在更有利於商業的監管環境排名中,英國穩居世界前五。

B. 僱工法律

金融行業屬於高流動性行業,市場人員流動量較為巨大,英國較為靈活的僱工法律匹配金融市場對高流動性的需求。而歐洲大陸大部分國家高福利政策,以及勞動法對從業人員的高度保護,對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一定阻礙。

C. 稅收

英國公司稅率低於歐盟平均水平,相比於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有一定競爭力。

D. 金融機構綜合水平較高

長期的金融業務累積,使倫敦相較於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擁有更多專業的金融機構、更完善的管理體系和完備的數據網絡。

4、英國在經濟金融大學教育方面相比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更具競爭力

根據QS2018年全球金融學專業學術排名,在Top100的學校中,英國有18所高校金融學專業在全球領先,相比與歐洲大陸其他國家,英國在經濟金融人才教育領域更有優勢。

相關焦點

  • 林採宜:脫歐是否會影響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
    硬脫歐將使英國失去進入歐盟單一市場的「護照特權」以及面臨TARGET2歐元結算系統訪問受限等風險,將對英國銀行業和以歐元計價的交易結算業務產生一定影響,一定程度上削弱倫敦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但鑑於英國在金融行業各領域的絕對領先優勢,倫敦金融的中心地位不會改變。 3. 和歐盟其他國家相比,英國無論在地理位置、營商環境、金融產業生態及教育等各方面都更具優勢。
  • 受脫歐陰霾影響 紐約與倫敦金融中心地位正不斷拉大
    來源:新浪美股北京時間1月27日訊,諮詢公司Duff & Phelps周一公布的調查顯示,紐約仍將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隨著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削弱了倫敦的地位,亞洲金融中心也正迎頭趕上,紐約進一步將倫敦擠到了第二位。
  • 英國若脫歐法國「偷著樂」:巴黎或取代倫敦成為金融中心
    摘要 巴黎正準備熱烈歡迎倫敦的銀行家。法國認為如果英國在下個月脫離歐盟,那麼受影響的英國銀行家們將不得不轉移到法國。  巴黎副市長在周三(6月8日)一場吸引受英國脫歐影響的銀行家們轉移至巴黎的午餐會上稱,巴黎將熱烈歡迎這些銀行家轉投巴黎。  像法國這樣一個對金融業抱有矛盾心理的國家,能展現出這樣的姿態實在是不同尋常。法國總統在2012年時稱打算對富人徵收75%的稅。
  • 英國金融業脫歐協議難覓蹤影 倫敦金融城地位岌岌可危
    (原標題:英國金融業脫歐協議難覓蹤影,倫敦金融城地位岌岌可危)
  • 英國脫歐後新歐洲金融中心之爭:巴黎、法蘭克福誰佔上風
    英國脫歐程序啟動,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爭奪戰的名單越來越長。就在英國正式宣布觸發脫歐條款之前48小時,米蘭也宣布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的爭奪。在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榜單上。米蘭僅排在第56位。不過,這並不妨礙米蘭的金融政策制定者們也試圖從英國脫歐的談判中分得一杯羹。
  • 紐約蟬聯全球最重要金融中心 對倫敦優勢擴大
    來源:金融界網站知名諮詢公司道衡(Duff &Phelps)的最新調查顯示,紐約蟬聯全球最重要金融中心,由於英國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倫敦仍然位居第二,與紐約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道衡對來自資產管理公司、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245位高管的調查顯示,紐約擴大了對倫敦的領先優勢。在今年的調查中,56%的受訪者將紐約視作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過去兩年上升了33個百分點。只有33%的受訪者將倫敦視作最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過去兩年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
  • 脫歐以後,為什麼會是由這個城市來取代倫敦?
    離開歐盟或許曾是不少英國民眾的心聲,但它卻會對首都倫敦帶來影響。作為一個超級城市的倫敦,它的繁榮極度依賴一個可以自由流動的歐洲和一個擁抱自由貿易的世界。越來越多的觀察者和投資者擔心,失去了連通便利的倫敦將在這一個十年的大潮裡黯然失色。誰會取代倫敦?
  • 接替倫敦成為歐洲新金融中心?都柏林理想豐滿現實卻有些小骨感~
    引言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今年3月正式啟動「脫歐」程序後,已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準備將部分業務從倫敦轉移到其他歐盟國家城市,隨著脫歐進程的推進,它們「脫離倫敦」的計劃也提上了日程。倫敦為什麼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雖然,英國經濟的總體規模,就連德國、日本、中國和法國都趕不上,但金融業卻相當發達。
  • 調查:紐約取代倫敦位居全球金融中心榜首 香港擠進前三
    人們心中的全球金融中心在哪裡?2019年的答案是:紐約。據媒體報導,美國諮詢公司Duff & Phelps調查發現,紐約今年被更多人認為是「全球金融中心」,而去年則是大西洋彼岸的倫敦。報導表示,英國脫歐遲遲未決的不確定性,讓本國金融服務業備受打擊。英國金融服務業已經有1萬億美元的資產被轉移到其他歐洲國家。
  • 英國「脫歐」荷蘭得利:阿姆斯特丹或成歐洲新金融中心
    8月26日,荷蘭外國投資局(NFIA)表示,由於擔心英國脫歐的影響,近百家著名的專欄作家西蒙·庫伯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稱,荷蘭,正成為脫歐的一匹黑馬,躍居「歐洲新門戶」。   NFIA數據顯示,目前已經近百家公司把他們的辦公室從英國搬到了荷蘭。
  • 脫歐影響持續 倫敦房價跌跌不休
    英國房地產代理商福克斯頓集團(Foxtons)也在其最新公布的2018年年報中稱,「倫敦銷售市場處於長期低迷狀態,目前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顯然會影響消費者信心。」「目前我們的確看到很多置業者持有一種觀望的態度,但我覺得目前其實是入市的好時機」,4月9日,Lodha UK(珞達)聯合執行長Gabriel York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稱。
  • 倫敦30家金融機構總部將遷至法蘭克福 損失或高達九千億美元
    騰訊證券12月5日訊,據CNBC報導,在明年3月之前預計倫敦的資產損失將高達8000億歐元(約合9090億美元),因為在英國退歐之前,銀行將會把業務轉移到其他中心。
  • ——專訪倫敦金融城市長埃斯特林
    在距離原定英國「脫歐」大限(3月29日)不到兩周的時間,倫敦金融城市長阿爾德曼·彼得·埃斯特林(Alderman Peter Estlin)率領多家英國創新金融科技企業代表團來到中國。  這是他成為倫敦金融城市長後,第一次來到中國。去年10月,身為銀行家的埃斯特林當選倫敦金融城第691任市長。
  • 世界金融中心--倫敦
    London as a financial center 世界金融中心—倫敦Capital City 金融之都Oct 19th倫敦在20年前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轉型,成為全球的金融中心。倫敦金融城市長的勳爵爵位的授予要追溯到遙遠的中世紀,在那時,市長擁有實權,而不象現在只是向外界推廣介紹自己管轄的城市。雖然倫敦金融城還在舉行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儀式,(今年的市長已經是第678任了)但使金融城重獲新生卻緣自於20年前進行一場改革,這場針對其股票交易市場改革意義深遠,將倫敦轉型為國際的金融中心。
  • 英國脫歐變數陡增,倫敦樓市還值得投資嗎?
    精耕於英國樓市的萊坊中國國際投資部董事程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脫歐不確定性會在短期內給英國樓市帶來波動,但從長遠來看,影響不會很大。他對於包括倫敦在內的英國樓市的未來,還是較為樂觀。對於英國樓市在海外賣家中的受寵,程懌指出,人口是否有淨流入、當地的基建如何以及教育環境和就業條件是否成熟,是判斷一個地區樓市是否值得投資的三大評判標準,「倫敦,具備上述所有特點。而且,與歐洲其他國家以及地區相比,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倫敦的流動性要更快。」
  • 英國人盼望結束「脫歐」苦旅:我們需要知道哪天「脫歐」
    「直到今天我依然鼓勵企業做好應對『無協議脫歐』的預案。」倫敦金融城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孟珂琳(凱薩琳·麥吉尼斯)在日前舉行的一場媒體吹風會上說。10月31日是英國「脫歐」的最後期限,但從近期進展看,屆時結局仍不明朗。「脫歐」公投結束至今已3年多,英國仍未結束「脫歐」苦旅。
  • 林鄭月娥: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未削弱 僅次於紐約倫敦
    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導外媒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月13日表示,數月以來的抗議活動並未削弱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據路透社1月13日報導,林鄭月娥在一個區域性金融論壇的開幕式上說,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香港的金融體系得以保持穩定。她舉例說,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上市吸引了內地其他企業在港上市。林鄭月娥說:「儘管我們經歷了大規模的社會動蕩和挑戰,但就像我們的金融體系一樣,我們城市的力量和韌性沒有被削弱。」
  • 巴黎、法蘭克福都想成為「下一個倫敦」
    歐洲資本市場或將迎來機遇「既然英國『脫歐』已成定局,我們要做的就是將『脫歐』帶來的危機後果最小化,並轉變為強化歐洲資本市場的機遇。」德國股票研究所所長克裡斯蒂娜·伯藤蘭格爾表示,英國「脫歐」會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企業、消費者和投資者都將受到直接影響。因此,歐洲各方應該在資本和金融市場儘可能多地爭取過渡時間,關注更多建設性和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 世界十大金融中心,第一竟然不是倫敦,中國3個城市上榜
    那麼世界的十大金融中心北上廣深還能否上榜呢?第十名、芝加哥芝加哥是美國第三個最大的城市,還是美國第二個最大的商業中心區,芝加哥的期貨市場是美國最大的。第七名、巴黎法國最大的城市就是巴黎,法國的商業、文化、政治和金融中心都是在巴黎。法國的時尚、娛樂、藝術、政治等等,在這些領域都有著很高的地位。
  • 港媒:國安法強化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中國日報網27日電 香港《大公報》27日刊發社評《國安法強化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下是全文:港區國安法擊中了反中亂港勢力的要害,他們一方面「垂死」掙扎,一方面危言聳聽,攻擊國安法影響外商投資信心、會導致香港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云云,亦誇大美國「制裁」香港的威力。但事實卻是相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非但不會因為國安法的建立而受損害,反而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及強化,近日的市場表現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