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鞍不見邯鄲路。莫便匆匆去,秋風蕭條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燈清話,最好流連處。相逢各自傷遲暮,猶把新詩誦奇句。鹽絮家風人所許。如今憔悴,但餘衰淚,一似黃梅雨。」 這首《青玉案》有人說是無名氏作,但更多人認為是李清照作。我認為後者較靠譜。
對於本詞,我未曾研究,也不敢妄加解釋與評論。只覺得「鹽絮家風人所許」這句話有點意思,大意是說我們家是鹽絮家風,這是大家都公認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家族是上檔次的,是文化家族。
「鹽絮家風」一詞,出於《世說新語.言語》,大意是東晉士大夫謝太傅謝安,喜歡談詩論文。一日見大雪紛飛便曰:「白雪紛飛何所似?」,大侄子接道:「鹽撒空中差可擬」,小侄女接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滿意大笑。於是「鹽絮家風」一詞就這樣誕生了。
除了李清照的那句「鹽絮家風人所許」之外,還有唐代王維也句「桃李陰陰柳絮飛……」;另外也還有一些人常把柳絮或者柳與雪扯到一起的,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面旋落花風蕩蕩》「面旋落花風蕩蕩,柳重煙深,雪絮飛來往……」;還有(宋.柴望)的「長安二月春正濃,長江二月風正急。城頭楊柳雪絮飛,道傍黏雨沱潦溼……」;「楊柳雪溶滯雨」(宋.陳逢辰);「雪柳猶低北苑條」(宋.孔武仲)等等。
我是一個鄉巴佬,見過柳樹。都是開黃顏色花,而且小花依附在長長的花柱上倒垂著,就象個毛毛蟲,跟雪相比較,是怎麼看也不像。只是鵝毛大雪從空中斜斜的飄飛,就和柳條在風中斜斜的飄舞的神態倒有幾分相似。古詩人和詞人常常搞古字通假,時常玩一些錯別字也不足為奇,我一直錯誤的認為古人是把絮同須混淆了,柳絮長垂就同長長的胡須倒垂著。
後來通過網絡搜索,才真正看到如同雪花一樣雪白的花絮。這是本人寡見少聞的緣故。
不過,本人對於古詩詞及古文化的探索,就象好事的人們窺探名人隱私一般的好奇,其精神還是可佳的!
也許有人說我「沙雕」「傻瓜」之類,這個我也不在乎,也確實是「江郎才盡」實在沒什麼可寫,拋幾字出來浪費大家時間的,無論喜與不喜,但求一笑而過,祝大家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