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句話
水滸中哪位好漢的死最震撼人心?無疑是魯智深的圓寂。這位花和尚,本是北宋軍官,為救金氏賣唱父女,抱打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後,人生之路瞬間逆轉,開始了逃亡,最終在金老漢的幫助下,來到了五臺山,準備出家。
由於魯智深長相很兇,讓人怕,自然那些和尚們都不想收留,但智真長老卻執意收留,並說道: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可惜,魯智深出家後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喝酒、吃肉、大鬧五臺山,打壞寺門,揍慘了那群俗和尚。智真長老想保也保不住了,只能讓魯智深去投奔東京大相國寺的師弟去。並在此時,對魯智深說了第一句指點人生的話。就是一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倘若把魯智深的人生分為上下半場的話,那麼智真長老的這第一句話,則道出了魯智深的上半場。
林,是自然是指赤松林、林衝、野豬林。山,是說二龍山,水,是水泊梁山,江,自然是說宋江!
如今來看魯智深的上半場,離開智真長老後,先在赤松林裡再遇史進(少華山),來到汴梁後,結義林衝,為救林衝又大鬧野豬林,和尚當不成了,不得不落草出家在二龍山,當了老大,最後加入水泊梁山,結識宋江。果真一一應驗。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句偈言內,還藏著兩個奇妙之處。第一個是,若把其中的關鍵字拿出,組合在一起,立刻就會發現原來另藏深意。四個關鍵字是「林、山、水、江」,組合在一起,便是「山林江山」,這分明是一派自然純淨的天地。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的魯智深,就如此奇妙的置身在這片純天然的天地中,這說明了啥?只能說明,在智真長老的眼中,魯智深猶如天地間的一頑童,雖頑劣縱情,卻又不染塵埃。
第二個奇妙之處是,第一句偈言,一口氣連用了四個「遇」,遇字的最基本含義是:兩人各走一條最終交會的路,而相遇。
所以魯智深的人生上半場,是一個不斷相遇「山林江水」的過程,組合在一起便是,魯智深的「水滸江湖路」,其實就是一路相遇「山林江水」,根本不存在世俗的功名利祿。這大概才是為何智真長老敢斷言,「魯智深雖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的原因所在。
二、第二句話
就這樣,魯智深走完人生上半場,進入到下半場。在宋江帶著梁山兄弟接受招安後,魯智深引領這他,來拜會恩師智真長老。就在這時,智真長老又送給魯智深的第二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夏,是指方臘手下大將夏侯成,被擊敗後,逃到萬松林裡,被魯智深給追上而結果了他性命。
臘,是說方臘,戰敗後同樣逃入萬松林裡,被魯智深給活捉了。
潮和信,是錢塘江的潮信,魯智深聽聞聲音後而開悟坐化。
這是魯智深人生的下半場。如今,用智真長老的這第二句對比第一句,立刻便會清楚的發現最顯著的一個不同——再也不見「四連遇」,而是改為「逢、遇、聽、見」。逢和遇依然是最終相遇。但聽和見,卻變了意境,從被動到主動!因為只有聽見,才代表著思和悟,採取主動行為。
即,魯智深從頑童,成長為有了思想和認識的成年人。皆知人一成年後,便有了七情六慾,功名利祿之心,再也不是天地純真赤子了。故而,魯智深隨即坐化。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魯智深的圓寂,其實就是代表著,從此水滸中再無純真赤子。
於是魯智深圓寂前,有了這樣的自我評價,「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即:一路無欲無求,全憑本心的相遇和相逢後,我魯智深突然明白了,功名利祿(金繩玉鎖)何其骯髒,我全不要!我要回歸到天地間(潮信),繼續做天地的純真赤子。
完美的回應了智真長老所斷言的「正果非凡」。所以說,魯智深的圓寂,堪稱是水滸中最大的悲劇,最後的一點清白都留存不住,焉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