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魯智深圓寂是水滸最大悲劇?讀懂了智真長老的這兩句話便知

2021-01-14 靜者為王的江湖

一、第一句話

水滸中哪位好漢的死最震撼人心?無疑是魯智深的圓寂。這位花和尚,本是北宋軍官,為救金氏賣唱父女,抱打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後,人生之路瞬間逆轉,開始了逃亡,最終在金老漢的幫助下,來到了五臺山,準備出家。

由於魯智深長相很兇,讓人怕,自然那些和尚們都不想收留,但智真長老卻執意收留,並說道: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可惜,魯智深出家後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喝酒、吃肉、大鬧五臺山,打壞寺門,揍慘了那群俗和尚。智真長老想保也保不住了,只能讓魯智深去投奔東京大相國寺的師弟去。並在此時,對魯智深說了第一句指點人生的話。就是一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倘若把魯智深的人生分為上下半場的話,那麼智真長老的這第一句話,則道出了魯智深的上半場。

林,是自然是指赤松林、林衝、野豬林。山,是說二龍山,水,是水泊梁山,江,自然是說宋江!

如今來看魯智深的上半場,離開智真長老後,先在赤松林裡再遇史進(少華山),來到汴梁後,結義林衝,為救林衝又大鬧野豬林,和尚當不成了,不得不落草出家在二龍山,當了老大,最後加入水泊梁山,結識宋江。果真一一應驗。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句偈言內,還藏著兩個奇妙之處。第一個是,若把其中的關鍵字拿出,組合在一起,立刻就會發現原來另藏深意。四個關鍵字是「林、山、水、江」,組合在一起,便是「山林江山」,這分明是一派自然純淨的天地。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的魯智深,就如此奇妙的置身在這片純天然的天地中,這說明了啥?只能說明,在智真長老的眼中,魯智深猶如天地間的一頑童,雖頑劣縱情,卻又不染塵埃。

第二個奇妙之處是,第一句偈言,一口氣連用了四個「遇」,遇字的最基本含義是:兩人各走一條最終交會的路,而相遇。

所以魯智深的人生上半場,是一個不斷相遇「山林江水」的過程,組合在一起便是,魯智深的「水滸江湖路」,其實就是一路相遇「山林江水」,根本不存在世俗的功名利祿。這大概才是為何智真長老敢斷言,「魯智深雖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的原因所在。

二、第二句話

就這樣,魯智深走完人生上半場,進入到下半場。在宋江帶著梁山兄弟接受招安後,魯智深引領這他,來拜會恩師智真長老。就在這時,智真長老又送給魯智深的第二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夏,是指方臘手下大將夏侯成,被擊敗後,逃到萬松林裡,被魯智深給追上而結果了他性命。

臘,是說方臘,戰敗後同樣逃入萬松林裡,被魯智深給活捉了。

潮和信,是錢塘江的潮信,魯智深聽聞聲音後而開悟坐化。

這是魯智深人生的下半場。如今,用智真長老的這第二句對比第一句,立刻便會清楚的發現最顯著的一個不同——再也不見「四連遇」,而是改為「逢、遇、聽、見」。逢和遇依然是最終相遇。但聽和見,卻變了意境,從被動到主動!因為只有聽見,才代表著思和悟,採取主動行為。

即,魯智深從頑童,成長為有了思想和認識的成年人。皆知人一成年後,便有了七情六慾,功名利祿之心,再也不是天地純真赤子了。故而,魯智深隨即坐化。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魯智深的圓寂,其實就是代表著,從此水滸中再無純真赤子。

於是魯智深圓寂前,有了這樣的自我評價,「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即:一路無欲無求,全憑本心的相遇和相逢後,我魯智深突然明白了,功名利祿(金繩玉鎖)何其骯髒,我全不要!我要回歸到天地間(潮信),繼續做天地的純真赤子。

完美的回應了智真長老所斷言的「正果非凡」。所以說,魯智深的圓寂,堪稱是水滸中最大的悲劇,最後的一點清白都留存不住,焉得圓滿?

相關焦點

  •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鬧完後長老為何又好言相送?背後靠山是誰
    一說到水滸中的魯智深,很多人肯定第一反應便是「花和尚」,魯智深本來是渭城的一個小小提轄,只因碰上了金氏父女,強行為其出頭,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從此吃上了官司,魯提轄變成了跑路上的一個逃犯,幸而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了金翠蓮的夫婿趙員外,趙員外素聞魯提轄的大名,便推薦了他去五臺山做和尚。
  • 水滸是世外大師,智真前輩。為魯智深和宋江各送一生偈言
    其實《水滸傳》中也有幾位高手,比如魯智深的師傅,公孫勝的師傅,還有一位燕青的老朋友許冠中。其中比較知名的,大概就是魯智深的師傅智珍長老了。因為他也相當於一個貫穿全書的人物,但他的奔跑不是他自己的故事,而是他送給兩個人的詩句。一個是他的弟子魯智深,一個是宋江。智珍長老是五臺山文殊院住持。他本是宋代活佛,知前世。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時,智珍長老也曾努力探討此事。
  • 水滸中,魯智深上山後為何和林衝形同陌路?只因林衝的一句話
    林衝、魯智深和武松,是大家最喜歡的3位水滸英雄,這3人關係很密切,都是兄弟。魯智深和林衝是結拜兄弟,魯智深和武松也因為意氣相投,成了最好的朋友,但是這3人到梁山後,魯智深和武松的關係依舊,依然是關係最好的兄弟,為何反而與林衝越走越遠,形同陌路呢?
  • 魯智深坐化成佛,他說的「今日方知我是我」是什麼意思?
    魯智深無處可去,稀裡糊塗走到了代州雁門縣,還湊過去看抓人的通緝榜。原來,魯智深並不認識字,所以不知道榜文上是寫著自己的罪行和賞金。幸虧金翠蓮的父親金老漢看到,這才把魯智深扯到一邊。不過,到了後來,魯智深就認識字了,這可能是作者的疏忽,也可能是流傳版本問題。比如在錢塘江坐化前,魯智深想到智真長老說的「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知道快要死了,所以還「討紙筆」寫了一個頌子。頌子是這樣說的。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
  • 水滸死的最讓人心痛的五個好漢,看到最後一個,多少人落淚了呢?
    一部水滸看下來,到最後卻看到了悲劇。因為水滸好漢到了最後大部分的都慘死了,結局好的卻是寥寥無幾。也許是水滸中人物的塑造太過成功了,所以當看到自己喜歡的好漢一個個慘死的時候,真的感覺非常的難過。這郝思文是梁山上死的最慘的人之一。徵討方臘的杭州之戰中,郝思文與徐寧率隊巡哨,一直哨到杭州北前門,結果遇到敵軍突襲。他奮勇突圍,結果被數員南將活捉入城。徐寧欲回身搭救,卻被藥箭射中項部,最終毒發而死。郝思文被俘後,被方天定碎剮而死,首級示眾城頭。 郝思文死的真夠慘的,千刀萬剮,還有比這死的更殘忍的嗎?
  • 公孫勝為何在徵戰方臘前離開,魯智深活捉方臘後,為何又頓悟坐化
    (三)佛家金剛魯智深的圓滿除了道家外,佛家也有代表人物在水滸江湖中,這便是魯智深!從全書來看魯智深,可以非常明顯的感受到,這簡直就是一位胸懷大慈悲的,佛家的怒目金剛。那麼為何魯智深沒有中途離開?這其實便是道家和佛家的不同之處。道家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之說,佛家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明白了這兩種方式,便能明白為何魯智深,雖堅決反對宋江的招安得富貴,卻又全程跟隨到最後,直至坐化圓寂。在魯智深圓寂前。曾給自己一生下過一個評語: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 每次看拳打鎮關西都格外痛快,魯智深不虧為水滸第一英雄好漢!
    拳打鎮關西雖然已經可見魯智深為真英雄,但一些列故事更加深了我們對其第一英雄好漢的認知,魯智深在相國寺看守菜園,收服眾潑皮,倒拔垂楊柳,偶遇林衝,結為兄弟。林衝落難,刺配滄州,魯智深一路暗中保護。在野豬林裡,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衝,魯智深及時出手,救了林衝一命,此後一直護送至滄州七十裡外。
  • 五臺山方丈為何人,為何對魯智深那麼好?
    好吧,最早提到五臺山文殊院方丈,是金翠蓮嫁的趙員外:「寺裡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錢在寺裡,是本寺的施主檀越」。趙家祖上就在這寺廟裡舍錢,這位智真長老,與趙員外兄弟論交。趙員外「曾許下剃度一僧在寺裡,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個心腹之人了條願心」。什麼是「許下剃度一僧」?
  • 《水滸傳》中,魯智深「遇林而起,遇江而止」,是什麼意思?
    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智真長老對他說「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是何意?你怎麼看?在我看來,魯智深是《水滸傳》眾多人物中,第一流的真俠客。這一切,不是因為魯智深上面有人,而是張老認為,魯智深有佛性。臨走前,智真長老對魯智深下了「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的十六字讖語。
  • 智真大師真相了
    《水滸傳》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那便是魯智深,他原名魯達,官任一方提轄,大小也算是一名公務員,為人仗義,奈何不慎,三拳打死鎮關西,身負人命,只好棄官而逃,從此亡命天涯。好在魯智深運氣不錯,出門遇貴人,遇到金翠蓮的丈夫,在他的幫助下,躲到五臺山避難,也在此結識了五臺山智真長老,並拜在其門下,法號智深。魯智深雖然因情勢所迫而出家,但是魯智深的心卻還在俗世,經常飲酒吃肉,酒後犯渾,屢犯寺規,最終無法在寺院待下去,出於無奈,智真大師將魯智深推薦給了東京大相國寺。
  • 揭秘水滸傳: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水滸傳》中很多人自稱洒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魯智深,魯智深是陝西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手下的提轄官,是個下級軍官,他所在的地方是陝西延安府,那裡就是宋元時期的關西地區,所以說魯智深說自己是洒家,是符合當時關西地區的方言的。
  • 明明是和尚,為何魯智深初到大相國寺,就想做「大官」?
    到了大相國寺後,魯智深負責管理菜園子。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其實他初到大相國寺時,並不願意管理菜園子,而是想做個更大些的官兒,比如監寺之類。智深便道:「本師智真長老著小僧投大剎,討個職事僧做,卻不教俺做個都寺、監寺,如何教洒家去管菜園?」
  • 水滸傳中,包道乙為何只敢飛劍砍武松,卻不敢傷此人?
    在水滸中,最受讀者喜愛,被宋江所忌憚的就要非魯智深與武松二人了,因為在宋江一心招安時,二人都是持反對態度的,宋江不敢得罪二人卻單單只大罵了隨聲附和的李逵。魯智深為人灑脫,而且是施耐庵老先生在水滸中著重描寫的好漢。魯智深一心為他人抱打不平,從三拳打死鎮關西到徵方臘坐化圓寂,魯智深一路都是行俠仗義堪稱水滸第一好漢。
  • 水滸裡的風流茶事/第三隻眼看水滸
    喝茶講禮儀水滸中的茶葉品種很多,九天玄女娘娘兩次賜宋江的仙茶,羅真人款待宋江等人的仙茶,智真長老請趙員外喝的活佛茶,李師師親手遞與宋江、柴進、戴宗、燕青的香茗,細欺雀舌,香勝龍涎,都屬於當時的極品茶,可見水滸中喝茶也是有等級匹配的。宋江作為梁山的老大,喝的茶當然都是極品。
  • 《三國演義》中有人能夠像魯智深一樣倒拔垂楊柳嗎
    即便是「虎痴」許褚能夠拉著牛尾倒退幾步,也絕不可能拔起這顆垂楊柳。其他如《水滸傳》中所說的「關王」,也不過能夠掄起八十一斤的大刀而已。那麼,是不是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沒有魯智深那般神力,便拔不起大相國寺中的那顆垂楊柳了嗎?不完全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倒拔垂楊柳」說的是魯智深所要修煉的正果。
  • 「錢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為何寫下這一句詩?
    "錢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這句話出自《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是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前的一句偈語。這句話全文是「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 魯智深最有發言權
    有比武功呢,還有比誰更狠的,因此才有了:武松、林衝,水滸兩大「流量小生」的說法。 不過,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所謂「蓋棺定論」,武松最終80善終,林衝卻早早慘死了,結局如此之懸殊,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