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了節目,就摁著孩子背詩!

2020-12-17 新周刊

宜興「臥龍書院」的孩子向父母行跪拜禮。

有家長說,我們要的就是審美固化!我們要的就是孩子看到落葉就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不過,這顯示的是家長的境界,並不是孩子的水平。

文/李樹波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參賽選手各種詩詞信手拈來,加之其中不乏內外兼修的小姑娘,讓這檔電視節目一下子就火了。眾家長摩拳擦掌,覺得詩詞能提升孩子的氣質,令孩子變得博學,對摁著孩子背誦古詩詞這事猶如打了雞血般磨刀霍霍。

冷靜!本質上,這是一個是否聽任益智類電視節目引領文化和教育潮流的問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學生智力競賽節目很火,從中央臺到地方臺都在辦,各個學校也紛紛選拔種子選手參賽。其實那只是一種百科知識競賽,也就是英語裡的trivia game 或quiz,考點以雜碎而無關緊要的冷知識為主,和智力無關,火了一陣之後,大家就慢慢失去了興趣。

太陽下沒有新鮮事,成語大會、詩詞大會是這個類型的新變體,看起來很益智、學了很多知識,本質還是喜聞樂見的民間娛樂。民間看一個人是否有才華,只看你能否在大庭廣眾下把對方砍下馬來。古代比試才華的最低門檻是作對制聯,現代電視裡這樣難免冷場,只好比機械記憶。

《中國詩詞大會》帶起一波詩詞熱。

幾千年過去,如今詩歌在教育中的地位從入門之根本退到了錦上添的花。

人們因為對中國古代文化不太了解,有距離感,所以總有種揮之不去的神秘感,也因為神秘就有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詩詞背多了就可以「腹有詩書氣自華」 ——別人張嘴就大白話,你張嘴就是詩詞,多麼有氣質!

詩詞真能提升人的氣質嗎?

中國人對詩的迷信,孔子說得明白。兒子鯉見他就低頭貼牆根走,他問:你學詩了沒有?兒子說:沒有。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裡的詩指《詩經》。《詩經》就是當時的朝野文化大全,裡面有各國風俗民情、歷史掌故、戰爭外交、針砭賢愚,不學詩都沒法和士大夫階層交談。

幾千年過去了,社會改變了,詩歌在教育中的地位也從入門之根本退到了錦上添的花。中國當代作家背詩詞最多、在作品裡使用最頻繁的,非瓊瑤莫屬。古代詩詞和瓊瑤作品之間的關係,就是蘭花裝飾的一盤炸蝦片,蘭花鋪得再多,蝦片也依然是蝦片啊。氣質的內核是思考能力和價值觀。閱讀思考和邏輯是骨肉,文章辭藻是皮毛。搞不懂這一點,抄了整本精美詩詞,作文也不算入門。

作家瓊瑤喜愛在作品中加入古典詩詞元素,比如她的著名小說《在水一方》,名字就出自《詩經》。

背了很多詩詞的人,作起詩詞來未必好。這是什麼原因呢?看看中國古代文學史沿革,從唐朝到清朝,文化遺產和文化創造力並不成正比。唐人相對來說文化遺產較少,他們對先秦散文的奇絕瑰麗、兩漢辭賦的鋪張揚厲、六朝歌謠的華豔風致,採取的是一種揚棄的態度。

他們另起爐灶,不屑用典,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感受,所以清新可喜,直入心扉。用現在的話來說,唐代的教育結構最符合「開放原則」:科舉制未發展完全,文化是精神的盛宴而非心靈的包袱,詩詞是創作的媒介而不是複述的材料。有才與否,不看你的背誦能力,而在於能不能隨心應景制新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這樣的嗎?看看詩歌自晚唐到兩宋、明清,每況愈下,就知道這話不過是哄人的。宋、明、清的詩藥味、塵味漸濃,水準越寫越低,一大原因也是腦袋裡塞的東西太多,窠臼泛濫,要不落俗套也難。背得太多還可能造成審美固化。所謂審美固化,就是你看一個東西,腦袋裡就自動跳出來一段前人的話,且前人說得比你好好多倍,你這一刻的體驗,就被別人的表達定義了。於是出現一種次文化活動:集句。

集句者,集前人之成句而成的「作品」,古來皆有,晉代人集《詩經》,王安石集《胡笳十八拍》,文天祥集杜甫,湯顯祖集唐詩,冰心集龔定庵。這是百裡挑一能寫也能集的,剩下99%寫不出詩的,集句則可表明咱也認得幾個字。明末清初和晚清改朝換代之際,詩人輩出,痛楚沉著,潑辣接地氣。而現代堪稱舊體詩第一人的聶紺弩更是以血為墨,最大限度地拋開了因襲和套路。

初唐詩人陳子昂以善於革新聞名,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臺歌》。

有家長說,我們要的就是審美固化!我們要的就是孩子看到落葉就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不過,這顯示的是家長的境界,並不是孩子的水平。

你會說:這叫思通千古,融入了古人壯闊的精神世界。那麼請聽聽寫了17本關於兒童創造性和審美的專著(其中還有再版10次的)的專家、杜克大學教授瑪麗·馬耶斯基的話:「如果教師指出美給兒童看見,那並不利於培養兒童審美感覺的發展。他們只是在鼓勵統一和順從。兒童只有在能自行選擇、自做評價時才能真正發展他們的審美感覺。所有創造性兒童美育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讓孩子們能無所顧忌地說出他們關於藝術的意見、態度和見解。」這個藝術,我覺得也可以包括文學和詩歌。在孩子具備了批評的能力、八九歲的年紀時,再讓他們自己選擇去接觸、消化詩詞之美。

與其談培養記憶力的黃金時段,不如說讀詩的黃金時段。

背誦對於「文化」來說是好的。為了自身的傳播,獲得更多寄主,施教者當然希望文化越早進入寄主的心靈越好。

但是背誦對「孩子」來說是不好的。首先,一味強調背誦和複述的教育結構,有可能造成一種文化偏向:這個是最好的,所以我背這個;因為我背了這個,它就是最好的。這種自我肯定的循環對小孩的心智發展是不利的。世界上還有很多好東西呢,並不是只有你會背的才是最好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形成的氣質,說得好聽一點就是自命清高,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偏執」「唯我獨尊」。

其次,背誦未必有用。說的不是功利之用,而是能否形成有效記憶之用。對記憶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記憶建築在對自身認知之上——只有和我們相關的那部分信息才會沉澱下來,變成長期記憶。大量兒童讀物和教材都用了很多篇幅來創造知識點與孩子們的相關性。只強調複述的背誦可能只給孩子留下一個依稀的印記,未必形成長期記憶。

家長普遍關注的一件事,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段。這也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人的記憶力在25歲達到巔峰,之後就慢慢衰退。也就是說,童年大量的背誦,並不能延緩記憶機能在25歲以後的衰減。但是,記憶是一門競技運動,有世界排名的。記憶大師們有自己的訓練方法,他們把記憶點掛靠在有形、有結構的方位想像裡——也就是自己的記憶宮殿,就能永久收藏,迅速定位。

我們要相信科學。用科學的記憶方法可以更好、更快地背誦古詩詞,死記硬背古詩詞並不是提高記憶力的科學方法。

中國古代詩詞浩如煙海,簡單的背誦沒有止境。/ Unsplash

與其談培養記憶力的黃金時段,不如說讀詩的黃金時段。很多人說,真正對古詩詞有感是進入青少年以後的階段。這就對了。唐宋大家年輕的時候忙著取仕謀生,等有了閒情逸緻才寫詩,寫出名篇時,大多已步入中年。

「江州司馬青衫溼」和「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裡的官場失意和人生莫測,需要有了一些背景知識後,才能產生同情和理解;而「大道直如發,春來佳氣多」,十一二歲的少年人更能領會那不問青紅皂白的好心情。

「知道」是好的,「知道主義」是不好的。

學詩好不好?開蒙的時候學一些講究韻律的東西,比如兒歌(各國文學裡都有給孩子讀的韻律歌謠),真是朗朗上口,便於傳誦和記憶。

與其逼著孩子背詩,不如讓孩子學一些詩詞的規律,比如對仗、平仄和簡單的格律,鼓勵孩子學著作詩。教會他們規則,然後玩文字遊戲。在英語國家的小學一二年級,並沒有讓孩子去背莎士比亞,而是讓他們學押韻規律和技巧,嘗試作詩。只要寫出來的是孩子自己感受的,就挺好。

上了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文學了,可以把詩放在文學賞析的長河裡來學。不光是歷史背景,器物的背景也要了解。「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什麼,要跟孩子講胡床和井床的區別,那就說來話長啦,就好像你要推銷一碟醋,還得買整隻螃蟹來配。

版本的選擇很重要。要學就從《千家詩》開始,最好是三民書局邱燮友、劉正浩註譯的版本,每首標明平仄,講解、翻譯簡明扼要。

總之,教育要「避免膚淺地知道」。不是說我會背這首詩、我會用這個典,就有文化上的優越感。「知道」是好的,「知道主義」是不好的。把知道當作「知識」,是一種畸形。教育要鼓勵求知、求真和求實。「求知」就是你不知道的東西你想知道,「求真」就是模稜兩可的東西你想知道一個確定的結果,「求實」就是分辨真偽。我們應該看重「求」的行為、精神和方法,而不是背誦別人提供好的「知」「真」「實」。

我不反對背詩,但是反對鼓吹背詩的作用,更反對把它變成一種默認的教育規範。

與背誦詩詞類似,國學班也正在成為一股熱潮。

愛背古詩詞也好,愛科學小知識也好,愛畫畫也好,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燻。

不管中國的詩還是西方的詩,它們好比「鹽」。鹽讓生活有味道,但量不能太大。

首先要避免獨沽一味的傾向:鹽好,所以糖不好,從今天起我們只吃鹹的。「鹽」再怎麼好、再怎麼重要,得在一個健康的膳食結構裡才能發揮作用。教育本身要均衡,要正確認知古詩詞在文科教育、文化教育、身心教育裡的合適比例。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口味偏好。孔子說要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對文字敏感,有的孩子對詩歌就是沒興趣。強迫大家都背就不好了。背不背詩,應該是可選項。

愛背古詩詞也好,愛科學小知識也好,愛畫畫也好,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燻。重視文化的人家,大量書籍在那擺著,小孩兒覺得什麼好,就去自己翻看,自然耳濡目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育要科學,要按照科學的規律來,不能腦袋發熱盲目跟風。

教育是一門循序漸進的科學,不應該簡單跟風。/Pixabay

現在強調要重建文化的根。根,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觀照當下的文化生態,尊重孩子自身的需求,從裡往外往深裡找;而不是拿來一段老木頭,就說是咱們的根。

對於擔負教育責任的我們來說,核心就是要釐清一件事情:文化如何才能不是包袱。讓孩子背了這個背那個,就變成柳宗元所說的蝂,見什麼就往自己身上背什麼,最後會把自己壓垮的喲。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487期

相關焦點

  • 背誦古詩太乏味,怎麼都背不會?4個方法,讓3歲孩子也能輕鬆背詩
    帥帥的媽媽經常在幼兒園的家長群裡抱怨,老師布置作業讓孩子回家背一首古詩,帥帥媽媽怕太難的孩子背不過,就讓他背《靜夜思》,但是,就是這麼簡單得一首詩,帥帥也背了一個多小時,才能勉勉強強背完。唯獨沒有詩與遠方,其實這是錯誤的,只是我們沒有仔細觀察,但凡你能在生活中仔細看,你會發現每個地方都能感受到詩意。
  • 要效仿別人打卡背詩嗎?學詩的是孩子,被督促的應是父母
    孩子背詩,好處多多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背詩的好處很多,最常見的一點就是背詩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知名評論人梁宏達曾說過:低齡兒童的詩詞背詩訓練,說白了,就是語感的訓練。甚至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懈怠的心理,不僅不能達到培養孩子背詩的目的,還會容易想成孩子對待事情懈怠的性格。三四歲的孩子做事最好是有人陪著,一方面是對孩子的督促,主要還是起到引導、互動的效果,把它當作是親子活動來做,改變枯燥背誦的形式,把背詩變成孩子想去參與的活動,孩子產生了興趣,就會纏著你來跟他一起背詩。
  • 紅櫻桃,綠芭蕉,背詩原來有妙招
    看了一個考官的自黑 有人便問誰是「謝櫻桃」 不懂這個梗 請看一段視頻 REC
  • 為什麼孩子要背古詩詞?梁宏達老師的總結,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在之前爆火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一位來自甘肅的7歲小男孩沈子楊讓我們印象深刻,雖然他只有7歲,但已經掌握了500首古詩詞,在節目現場更是對答如流,一路通關。在節目中,沈子楊說到:自己學古詩詞時並沒有死記硬背,而是靠我的媽媽陪著我一直反覆讀詩,「念得熟了,自然就內化於心了」。
  • 中考高考孩子古詩文閱讀理解不會,只怕你沒讓孩子在一年級就背詩
    古時候,小孩子學詩文都是從誦讀開始,先生還沒詩文意思之前,已經將四書五經悉數背來,等孩子們慢慢長大,先生才開始講它們的意思,而此時有了雄厚的詩文積累,學生們才會觸類旁通,更好的理解。我兒子今年上一年級,我要求他每周背詩4首,先從簡單的,容易理解詩意的詩詞背起,如《詠鵝》《春曉》《靜夜思》《敕勒歌》等。
  • 看《慶餘年》範閒的「4分鐘背詩」都背了哪些古詩詞?
    原標題:經典詩賞丨看《慶餘年》範閒的「4分鐘背詩」都背了哪些古詩詞?《慶餘年》大火,不僅在劇情、在原著,且看第27集裡主角範閒的這一段背詩,讓人再次領會了古詩文的美,領略我泱泱華夏千古風流。小範同學四分多鐘的背詩裡,「拿來主義」共提及唐詩宋詞元曲漢詩共計26首,摘錄如下,與君共賞。
  • 從小背古詩的孩子,以下優勢很明顯,將來學習差不了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小時候背那麼多詩有什麼用?」記得我小時候,我家周圍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教孩子念詩、背詩,可現在不少家長都覺得,小孩讀不懂詩,背了也沒用。甚至還有人說:小孩子背古詩是「填鴨教育」,會「傷害」孩子的大腦!
  • 劉濤參加的真人秀裡的小孩子會背唐詩三百首,卻並不知道詩的意思
    但是最新一期的節目裡,有一個現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節目裡有個小朋友叫貝貝,很可愛的一個小女孩,也很聰明,知道很多。大家一起上課,老師教大家背詩,貝貝一開始就說自己會被唐詩三百首,大家都覺得她很棒,老師就讓她先背一首來聽一下。
  • 孩子一聽要背詩把頭搖成撥浪鼓?巧用遊戲來引導,古詩滋潤娃心靈
    兒子三歲了,每次讓他背古詩,都頭痛不已。他小時候吧,什麼都不懂。我跟他說他就認真背。什麼《詠鵝》、《詠柳》、《靜夜思》、《憫農》倒是記了不少,老母親甚是欣慰。過了兩歲半,小傢伙開了蒙,開始不受管束。每次叫他背詩,他總說「媽媽不說這個話」。
  • 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背古詩?學者葉嘉瑩,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先後有《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節目播出,引起巨大反響,一時間掀起了「詩詞熱「。 很多家長看完節目後, 紛紛表示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也好好學習詩詞。不學詩,不能言;腹有詩書,氣吐芳華。 學習詩詞確實好處多多,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即使不說話,那股氣韻也是能感受得到的。
  • 中國詩詞大會王恆屹:不到6歲識字3000,背詩580首,關鍵是這一點
    不到6歲的他,認字3000多,熟背詩詞580多首,有著超強的記憶力,對於各國的國歌、國旗,也能夠記得非常的明白,小小年紀博覽群書,知識儲存量讓很多成年人都望塵莫及。早在3歲多時,王恆屹就開始參加了節目。
  • 「爸,請用古詩詞罵我」,背古詩詞餵大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出眾
    這幾天小編看到了一個有趣的視頻,視頻內容是「小女孩在教育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只見視頻中,小女孩因被家長批評,沮喪的坐在小凳子上,「語重心長」對著坐在沙發上的爸爸說:「你看很多父母是不是小孩子跟我一樣,很調皮也很聰明?她們父母就像你一樣打她罵她。
  • 為什麼讓孩子背古詩?看她就知道了
    為什麼讓孩子背古詩?看她就知道了武亦姝的母校復旦附中的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老師表示:武亦姝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她個人對古典文學的愛好和長期積累有關。她的走紅,正反襯出當前基礎教育中的古詩文教育還有很大的改進和上升空間。
  • 董卿:詩無止境,詩養大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
    在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主持人董卿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為什麼要學詩,因為詩詞就在那裡,生生不息千年,被詩詞養大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中華民族文化以詩歌為載體,代代相傳至今,因此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中國文化的根,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和自己的下一代學習和繼承。
  • 3歲半孩子背詩百餘首,不靠死記硬背,多虧家長的4個方法
    問過這位寶媽才知道,為了孩子她可沒少下功夫,孩子背詩的成果靠的不是如何超群的天資,也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這4個方法。1、韻律遊戲古詩都有著很強的節奏感,句與句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韻律。孩子都對節奏韻律很敏感,都喜歡聽一些歌謠,兒歌等等。
  • 古詩接龍,讓孩子愛上背詩
    北師大古典文學碩士朱顏言通過首尾相連的方式,把120首經典古詩串起來,讓你一背就停不下來!不信,你試試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孩子一背詩詞就頭大,利用情景教學背誦古詩詞,發現詩詞的美
    由中央電視臺組織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曾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好評,想必看過這一綜藝節目的人,一定還記得這樣一個小女孩,名叫武亦珠,上海滿分660分,她考取了613分的優異成績,被我國一流大學清華大學所錄取。
  • 李嫣借詩讚美景,被網友狂贊,從小被古詩「餵大」的孩子差距真大
    不過一提到背誦,父母們紛紛感慨:「背詩難,難於上青天」。北大附中語文教師孫玉磊所說,「充分給予自由和空間,讓學生從小感受古詩詞的意境,才是關鍵所在。」整期節目下來,沈子楊一共背了500首詩,與成年的選手進行詩詞接龍,毫不遜色,對答如流,古詩素養遠超於同齡人。被問到如何背下這麼多古詩時,沈子楊說,是媽媽一直陪著他熟讀,從來不要求他背。「念得熟了,自然就內化於心。」
  • 小學生邊哭邊背古詩詞:為啥要謝謝櫻桃?姥爺硬核解釋笑翻網友
    姥爺硬核解釋笑翻網友一位東北網友分享自家孩子在家背古詩的趣事,當時孩子正在背《柳梢春·花朝春分》可是由於孩子不理解詞意,讀起來總是磕磕巴巴,連續讀了好幾遍都沒背下來。硬著頭皮讀了幾次之後,孩子自己都急哭了。
  • 小學生不了解詩詞含義,邊背古詩邊哭訴,姥爺硬核解釋笑翻網友
    》,可是由於不理解詞意,孩子讀起來總是磕磕絆絆的,連續讀了好多次都沒能背下來。操著一口東北話的姥爺耐心地跟孩子說,「謝」是櫻桃謝了就一個個落下來,不是平常說的那個「謝謝」,你看那個「乍」,就是「領不丁」的意思。聽著姥爺這有板有眼的「硬核」解釋,孩子仿佛弄明白了詞的意思,漸漸地也止住了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