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法制網
當空姐優雅的形象與「偷食」行為搭配在一起
會對人們產生何種心裡衝擊?
近日,一段不到一分鐘的「海南航空空姐吃多份乘客飛機餐食」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據了解,11月30日,烏魯木齊航空某航班落地銀川前45分鐘時,一乘務員未對剩餘飛機餐進行處理,試吃數份餐食被拍下。對此,海航旗下烏魯木齊航空在7日凌晨回應稱,確認視頻中的空姐為烏魯木齊航空公司乘務員,並已給予其停飛調查處分。
可以說,航空公司的反應和處理算得上雷厲風行,但「快刀」並沒有徹底斬斷「亂麻」。是的,網友「炸鍋」了。支持處罰者認為:萬一是起飛前「試吃」呢?每個行業都有準則規範,這是對員工和乘客的雙重保護。力挺空姐者高呼:如果是剩餘餐,浪費還不如吃了好,心疼被罰的空姐三秒鐘……
表面看來,人們爭吵的焦點集中在該不該處罰這名空姐上,但仔細想,大家也許更加關心的還是飛機餐供應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的確,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事件背後一些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往往很容易被忽略。比如,多餘或者剩餘的飛機餐食有沒有一個明確的處理流程和規範?
據業內人士介紹,飛機上供應的餐食屬於特殊食品,航空公司一般是向專門的配餐公司進行採購,並低溫保存。旅客就餐後,沒吃的或者吃剩的都會一併扔到垃圾袋裡。飛機到港後,這些垃圾又被裝上垃圾車運到分揀點按規定銷毀。已經頒布並將於今年12月23起正式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航空食品衛生規範》明確要求了航空配餐加工、配送、儲存的時限要求,而航空配餐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處理則需參照衛計委的《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範》,「應定期清除」,易腐敗的「儘快清除」,必要時「及時清除」。
那麼我們不禁想追問:如果空姐吃飛機餐是明顯的違規行為,那這次被曝光的行為是偶然的還是普遍存在的?有沒有相應的監管手段?所謂的規範是否可以更加科學細化?
顯然,制度本身的實效性和管理環節的漏洞更值得反思和討論。
應該看到,人們對剩餘飛機餐去向的追問早已有之。2016年,蕭山國際機場出現的「垃圾堆裡再利用的飛機餐」事件給整個機場服務行業上了一堂生動的管理課。時過境遷,「空姐試吃」視頻又再次給人們敲響警鐘。
必須明確的是,停飛調查也好,更進一步的處罰也罷,沒有人想揪住空姐的錯誤不放。但是,千裡之堤潰於蟻穴,不能讓網友口中「無可厚非的」小事,變成咬噬行業規範和誠信的蛀蟲。無規矩不成方圓,道理易懂,遵守很難,但法治社會可以讓錯誤的「成本核算」變得簡單。
12月8日凌晨,烏魯木齊航空再次發布公告回應,稱空姐此舉是出於娛樂心態的擺拍。如果說「試吃」是對規則的無視,那麼僅僅出於娛樂而不考慮個人身份的特殊性會造成怎樣的社會影響,從這一點上看,這名空姐接受處罰並不冤。
簡言之:
爭議可以有,焦點莫跑偏;
形象要維護,規範記心間。
中國法制新聞綜合期刊
檢察風雲
中國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